明朝为什么设立内阁?与宰相制度有什么不同?
原因:因为明朝在废除了丞相制度后,全国事无大小都由皇帝一人管理,皇帝为了减轻负担,就设立了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国事。
不同:明朝内阁不是中央法定机构,没有权力,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国事;而宰相是中央的法定机构,而且拥有巨大权力,甚至可以干预皇帝处理政事,并不是协助这么简单。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因而形成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
扩展资料: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立六部。明成祖朱棣因为皇帝要办理的事情太多,个人精力有限开始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明朝著名才子,谢缙就是第一任内阁成员之一。
这个时候内阁都是4,5品官员,地位虽高可是官阶很低。到了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因为个人精力更加有限。
于是将皇权分为批红权和票拟权。批红权就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批,而票拟权则是有内阁掌握。这个时候内阁一般都是由大学士任职了。
不进翰林院就不能入阁的传统就是这时候开始的。而明朝灭亡后,清朝也采用了内阁制度。只不过名称有些特殊。
康熙时期的上书房的几个人就是实际上的内阁。到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就是实际上的内阁。一直到清朝末期1909年的新政,取消了军机处。开始民选内阁,而在实质上仍然是有皇室控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