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在文言文翻译

 我来答
慧圆教育
2022-10-13 · TA获得超过504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90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51万
展开全部

1. 却,仍然,还在古文一般怎么表达

“却”可表达成“而”、“但”,“仍然”可表达为“仍”、“如故”,“还在”可表达为“依旧”。

1、而

例句《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青从蓝色中提取却比蓝更青。

2、但

例句三国曹丕《与吴质书》: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

翻译:公子文风洒脱奔放,但是还不够刚劲有力罢了。

3、仍

例句《汉书·武帝纪》:今大将军仍复克获。

翻译:现在大将军仍然重新获胜。

4、如故

例句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翻译怀王后悔了,赦免了张仪,仍然跟以前一样以厚礼待他。

5、依旧

例句《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天监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时年幼,依旧居内。”

翻译:天监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年纪还小, 住的跟往常一样。

2. 而在古文中的意思

1、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 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3. “而”在古文中解释为什么

而: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③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③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荆轲刺秦王》)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