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消·气阴两虚证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定义
- 4 下消·气阴两虚证的症状
- 5 关于消渴
- 6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下消·气阴两虚证的穴位
1 拼音
xià xiāo ·qì yīn liǎng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下消·气阴两虚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1])是指元气不足,阴津亏损,以口渴欲饮,能食易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2]。
4 下消·气阴两虚证的症状
下消·气阴两虚证患者口渴欲饮,能食易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2]。
5 关于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1][3])为病名[4]。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4]。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5]。严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继发性急性感染、肺结核、高血压、肾及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6]。
(1)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7][1][3]。
(2)消渴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4]。《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4]。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为主症的一种消渴病[4]。《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根据症状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4][7]。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8]。多因过食甘肥及情志失调,引起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7]。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5]。
在治疗时除了滋阴治本,清热治标外,其他情况均当兼顾,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5]。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8]。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饮、多尿等症状,亦可参照治疗[8]。神经性多尿、急性热病之烦渴等,也均属本症范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