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优秀作文:师生之间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老师与学生之间,向来多被认为是纯粹的“教”与“被教”的关系。常有这样的情景:两个学生因某一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一方搬出了最厉害的一着:“老师就是这样说的。”对方哑然。其实,那位学生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对事物无所不知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即便对于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甚至某一点,也大有值得商榷、探索的领域。学生不必迷信老师,老师不必“小瞧”学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生之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与学的过程,是对立统一的。对同样一个问题,由于师生的学识多少不同、认识角度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或解法。把这些观点加以理顺、综合,往往会使我们产生更高层次的、全新的认识,从而得出更加客观、准确的结论。记得初中时,上节选的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老师启发大家思考林道静的名字究竟有什么特色。一位同学说:“我认为作者用‘道静’的名字不如‘道净’三字更‘彻底’,更准确。‘道’字不必说,用‘净’字使人想到清心寡欲,无丝毫尘思杂念,更符合林父为她取名的本意……再说,沙和尚的法名不就是‘悟净’吗?”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老师回答说:“你讲得有理,但不足取。林道静的父亲信佛,但舍不得姨太太,所以没有出家——他本人眷恋红尘,想来也不愿让他的宝贝女儿去代飨他的宿愿。其二,‘道净’,象个尼姑的法号,让人觉得枯燥,而林道静却并非尼姑;用“道静”,虽然也总有那么点‘奇怪’之处,但一下子就容易使人想到一位文雅、清秀的女子……这一段有趣的对话,格外真切地印在我的记忆中。不用说,课上得极成功,老师讲好了,我们也觉得又真正学到了许多东西。圣人无常师。就是说“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比喻无论是谁,只要有长处,就向他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迷信权威,要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尽信书不如无书。书的作者就如我们的老师。一个过分依赖老师,过分“相信”书本的学生,他不会是一个很好的、有创造性的学生。学生不但要善于领会接收老师讲授的知识,而且要善于提出疑问,善于掌握学习的方法,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一个过于自信,不爱听学生中不同意见的老师,他同样也不会是一个好老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只要师生都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做到“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的教学工作就能够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做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