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社戏》_社戏

 我来答
清清清清喵bA7091
2023-02-20 · TA获得超过60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31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67.8万
展开全部
  引言   读《社戏》,每个人都会想盯简起自己的童年。   十六年前,一个老师带着一群孩子读了《社戏》。   十六年后,又有一个老师带着一群少年重读《社戏》,重温童年中的深情,感觉到处处都有真情在流动,感觉到处处都有泡泡在飞行,感觉到处处都有甜美在升腾,感觉到处处都有双喜在浮沉,处处都有你,处处都有我。
  正如诗云:
  清泉比白云,能清不能轻。
  江山问才人,可重孰可众?
  一、我与迅哥看社戏
  说到社戏,我们自然就会想起迅哥儿,也就会想到鲁迅。说到去看社戏,每个人都想把自己干脆也带去。人生如戏,社会如戏。人生如社戏,社会如社戏。
  人生活在伟大的时代,会想起历史的悲欢与酸辛;人生活在离乱的时代,会憧憬未来的喜悦与平静。
  人生在世,应该弄懂两种东西:一是感受,二是感知。兵临城下,祸福旦夕。是什么?是感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是什么?是感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是什么?是感受。人间正道,沧海桑田。是什么?是感知。
  鲁迅看社戏,写出十分优美的《社戏》,写社戏也是在写人生。那么今天自己定义幸福人生的我们,读《社戏》又能否有新的感受和完整的感知呢?甚至尘则贺把我们的感受和感知也付诸文字?付诸文学?付诸这个飞速前进的时代?更有甚者能否做到一种洒脱?一种超然?一种脱俗?一种超越?
  人不能超越历史,历史永远是人生活的一面镜子。历史是人组成的,人是有人性的,人性包含着个性,个性中蕴藏着文化。英雄来自五湖四海,我们怎么在个性和文化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没有选择我们成为了英雄,那么这个英雄是否有人性呢?如果没有人性的人创造了历史,那么历史又会还给人民一个什么样的天下?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对于历史最大的需要就是人性,而不是人本身。因此,我们今天可以去想想马克思为什么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说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重温历史不是照镜子,什么样的人进去,就出来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始终是我们自己,留在历史的就只有我们的人性。
  回到社戏,也就回到社会。想起鲁迅,也就想到鲁镇。
  初一看,鲁镇还不如百草园亲切,鲁迅童年的前半部分就在百草园派派里面度过。鲁迅的父亲为了鲁迅到更好的地方读书,于是将家搬到鲁镇。这也没有什么奇怪。历史上不是早就有“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等选好地择善而学的故事吗?
  可就一句“我们鲁镇的习惯,……”就把我们带到了鲁镇。当我们来到鲁镇,按照鲁镇自己的习惯,每个出嫁还未当家的女儿,夏间都要回娘家。一说是消夏,我想就是回去孝敬孝敬自己的父母。鲁迅和他妈妈到了平桥村,平桥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识字,但是鲁迅是读书之人啊,这对于外公外婆、乃至整个平桥的人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啊。孔子说“学而优则仕”,但是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读上书的也就那么几个。鲁迅在平桥受到优待,是平桥人对读书人的优待,是平桥人对知识分子的优待,是那个时代特殊的优待,是咱们这个国度特别的优待,这个优待比鲁镇的习惯还要重要很多。鲁迅在鲁镇每天都要念书――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反复地念,反复地读。一件事你反复地做,那么趣味和快乐会成正比地增加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思考,我想答案应该是:不一定,或许很少。在鲁迅眼里,百草园是“乐园”,平桥是“乐土”,可是鲁镇,除了习惯,偏偏什么都不是!
  这是为什么呢?
  想想鲁迅在百草园的那段日子,鲁迅童年的伙伴也就是三大类东西:
  一是各种植物,二是各种动物,三是传说中的赤练蛇和美女蛇。
  前面两类东西都没有人性可言。哪怕我们今天学会了养花养宠物,但是要在动植物那里找一点人性之类的东西真的很难。其次那条很大的赤练蛇和人首蛇身的怪物,很大很怪就意味着很害怕,那就更没有人性可言。
  可是当我们来到平桥村后,我们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只要我们敢于向前走,一切的一切都会变;但是只要我们停下来,一切的一切又会慢慢变回去。
  首先我们看看平桥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一从地理位置来说:离海不远、极偏僻、临河的小村庄。
  二从经济状况来说:三十户人家都种田打鱼,有一家小杂货店。
  三从宗族观念来说:全村同姓,是本家,全村一家人,可亲可邻。
  那么这样一个小村庄为何偏偏成为鲁迅的“乐土”呢?
  按照鲁迅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形成三点理由:
  第一点:乐人――平桥少年出现,有了这群孩子就有了人性。
  第二点:乐事――每天都有有趣的事儿。
  第三点:乐戏――到赵庄看戏。
  平桥村比百草园要快乐很多。为什么鲁迅还偏偏想着要看戏呢?赵庄的社戏年年在演,平桥的老老小小年年在看,鲁迅却比什么都期待。这和过年就没有什么两样了!年年都在过年,可是我们年年都在盼。
  我想这个里面最最真实的原因就是:乐人、乐事都在生活中能找到,可是乐戏是对美的一种追求。在鲁迅的眼里,就是好看的戏罢了。赵庄再好都不比平桥好,可是赵庄的戏绝对好看,因为平桥根本就没有好看的戏。
  我在追求快乐我心里知道,我有没有追求到快乐我心里也知道。此时此刻,让我们随便回味几个古今中外的人,我们心中也许会有别样的滋味?
  如果让孟子的心找到了快乐,那就是“舍我者其谁”的霸气!
  如果让王阳明的心找到了快乐,那就是“我见即我心”的自信!
  如果让尼采的心找到了快乐,那就是“我就是太阳”的豪情!
  如果让曹操的心找到了快乐,那就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壮志!
  如果让海明威的心快乐起来了,那他就不会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想要鲁迅真正快乐起来,我们必须陪着鲁迅去去赵庄,去看看社戏,甚至饿了累了的时候吃吃豆子也可以。
  社戏对于每个没有看过的人,或者每个人还没有看过的时候,那都是愿望,那都是梦想。
  是愿望,是梦想,是平桥少年的真情友善,是双喜的聪明,是阿发的可爱,是桂生的体贴,是一条很大很大的白蓬船,把每个我和鲁迅送到了赵庄!
  是社戏的力量,是平桥少年的力量,是美的力量给了你我一个前进的方向!
  深夜启航,前方就是赵庄,美就在前方,一切都在歌唱……
  在歌唱……
  歌唱……
  二、辗转三地观社戏
  童年是有限的,快乐是无限的。我们总是希望在有限的童年中拥有无限的快乐。
  每个童年在时间上永远是一个整体,可是我们总是把它分为快乐和不快乐两部分。童年就像一座充满着梦想的城市,里面的人想快乐的出来,外面的人想快乐的进去。
  鲁迅想到赵庄看社戏,那就是他的一个童年梦想!这个梦想要是在赵庄实现起来比较容易,可是鲁迅偏偏在离赵庄五里远的小村庄――平桥。那么平桥人去赵庄看戏,陆路行不通,只能走水路,去五里,回来五里,一共十多里路。从平桥――赵庄――平桥,辗转这三地的十多里水路,对于今天来讲不是太大的问题,可是那时平桥到赵庄只有一条早出晚归的大船,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
  很多时候,一方面我们感觉不够用,另一方面我们感觉不适用。前面在喊堵车,后面在喊上车。
  那么这是个什么问题呢?
  细心的人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可大可小。看大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看小就是:平桥是个极其偏僻,极其贫穷的小村庄,但是人穷心不穷。这个问题今天来看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嘛。
  因为白天没有看上戏,鲁迅显得有点不高兴!这一天不去钓虾,东西也很少吃。从表面上看是鲁迅一个人不快乐,其实鲁迅的外祖母早就不高兴了,请人到邻村去找船没找到,还在责怪家里人没有早早定个船。鲁迅的妈妈虽然表面上在吓唬鲁迅不要装模装样,但是她心里也不高兴,只是没有直接说出来而已。可是这话谁说谁变味儿,只要一说出来这一家人就变味了,变得没有人情味了。仔细想想,鲁迅在平桥是个老老小小都尊敬的客人,他的不高兴预示着平桥村还有人不高兴,甚至还有人比他还要不高兴。信不信由你,不高兴终究归不高兴。
  一个人不高兴可以理解,很多人不高兴就变得可怕!
  要让鲁迅高兴起来的唯一办法就是:今晚去看社戏!似乎一点一点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可是这个实现起来也真的很难啊。
  那么这个困难又是什么呢?
  因为平桥人真的很穷。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可怕,一种是穷人,一种是恶人。怕恶人可以理解,但是我们怕穷人什么呢?很多人怕乞丐,给也不好,不给也不好。给的太少别人把你也当做穷人,不给会被骂成是穷人中的穷人――吝啬鬼。再穷的人永远比乞丐好那么一点。乞丐一天不乞讨生活就结束了,可是真正的穷人一天不工作生活也就没有了。
  穷人和富人作为人的差别很小很小,可是在生活上的差别太大了。穷人天天要工作,天天才有生活。富人是可以天天不工作,天天还有生活。富翁只要还活着,就有好生活。
  平桥的大人,白天统统都要工作,晚上陪鲁迅去熬夜实在不合情理。但是前面说到: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那么鲁迅看社戏的愿望惟有平桥的这群少年可以帮他实现,那么怎么来实现?
  此时此刻我们是不得不让一个平桥少年――双喜出场,再没有英雄出场鲁迅就真的无望了,但是只要他一出场平桥的十多个少年必须出来。那又是为什么呢?
  我想此处我们还应该大胆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双喜一个孩子怎么能一呼百应呢?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十多个少年还有很多人没有看上社戏,大致除了双喜、阿发、桂生几个看上以外。估计其余的小孩子也没有看上戏。因此双喜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平桥少年在实现愿望!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双喜这个孩子的确是平桥少年中最聪明的孩子。他的聪明让平桥的老老小小都相信他。
  一个人只要每个人都相信你,那么你做事情就是每个人在帮你做。做人和做事有的时候是惊人的相似。
  双喜出场啦,没有掌声,没有鲜花,全在一片沉寂和诚信之中。他的聪明我们很快就能看见啦!双喜能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呢?
  有了双喜,有了八叔的大船,有了平桥少年。
  没有一个不会凫水,而且还有两三个弄潮的好手。
  母亲和外祖母也相信了。
  现在真的可以出发啦,一群平桥少年是一哄的出了门。
  一个聪明的人,当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之后,你一定要做事情,要不你就会变得不聪明。
  我们可以看到,双喜把这次夜里出行真的安排得很好。
  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一个开船,一个掌舵。
  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让鲁迅感到既安全又安慰。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又说又笑。每个人的能力都非常有限,但是安排得当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载着平桥少年的大船是飞一般的向赵庄前进。
  双喜的一切安排都落到了实处,效果出奇的好。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好,很快就到了赵庄跟前!
  这次看社戏平桥少年全部都去了,那自然就还有人要出场。接下来就是阿发出场啦。
  “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一句话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从中可以看出,阿发真的很了解赵庄的情况。那么阿发出场后,在赵庄看社戏的具体安排都交给他来做。他也安排得很好!
  一个人做事千万不要贪婪,越贪婪效率越低,效果越不好。一个人做事千万要细心,越细心越有信心,结果就会更好。
  究竟今夜上演的社戏好不好看?现在还很难说,鲁迅从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
  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
  闲汉的出现让人感到不妙,这段话告诉我们,鲁迅的愿望倒是圆了,可是看一出好戏的希望破灭了。不是伤感,胜似伤感。
  鲁迅想看好戏的愿望,平桥少年圆不了,赵庄圆不了,平桥就更不能圆了,平桥人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赵庄这里。赵庄不能,也就告诉我们当时那个社会上演不了好戏,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好戏。
  戏不好看,不中看。却在看戏过程中发生了几件有趣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鲁迅看戏之中口渴了。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每个人都有口渴的时候,关键是看怎么处理?口渴了怎么办?找水呀。鲁迅很快就想到赵庄的豆浆,于是托桂生去找,没找到,卖豆浆的聋子回去了。并且桂生告诉他,白天他还喝过。这时鲁迅心里那是相当的不好受啊。
  想看个好戏没有,想喝碗豆浆也没有。桂生说给他弄瓢水来喝,鲁迅虽然很渴但是忍着。因为鲁迅表面上是口渴,其实是心渴啊!
  读到这里,我们每个人还应该明白一个问题:如果鲁迅喝了桂生用瓢舀来的水,鲁迅就不是我们今天敬仰的鲁迅,他就是平桥的少年啊。人渴了用瓢喝水的习惯是桂生自己的习惯,是平桥少年的习惯;不应该是鲁迅的习惯,也不应该是所有鲁镇人的习惯。我们仔细想想那句话“我们鲁镇的习惯,”还包含着哪些东西?
  虽然桂生对鲁迅很体贴,很细致,但是彼此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也代表不同地方的生活习惯。桂生是桂生,鲁迅是鲁迅。他们在生活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第二件事情:戏中小丑被打的时候,每个平桥少年都笑了。这个笑似笑非笑,笑中有笑。蕴涵着平桥少年排斥丑陋,向往美好,一样的感受,一样的心愿。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所向往的美好与愿望。
  第三件事情:当老旦出现的时候,平桥少年和鲁迅都变得忍无可忍,可是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别很大。逼上绝路,回头是路。无所适从,唯有服从。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社戏不中看,再也看不下去啦!
  双喜是破口就骂。
  其余的是吁气,打呵欠。
  鲁迅用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忍着。
  鲁迅与平桥少年的这个差异,才是成就他的真正原因,那就是个性与文化的差异。
  别人做的不好的时候,他表现得很好;别人做的很好的时候,他表现得更好。一个人想获得很大的成就,光有个性不行,光有文化也不行。
  当所有平桥少年的希望破灭之后,反而激起了这群孩子返航的勇气,和来的时候一样踊跃。
  真是天真!真是可爱!
  三、一群少年评社戏
  一个人一生的愿望有高有低,低点的愿望一般能实现,较高的愿望往往就有实现不了的。
  任何愿望你都能实现,你就成了鲁智深,那你就不需要再去读《水浒》,跟着你干就够了。一个人的大愿望如果没有实现,他往往会选择小愿望去实现,甚至从精神追求变成生活追求。除非有实力或者梦想家才会继续选择更大的愿望。
  鲁迅既没有看上好戏,也没有喝上好豆浆。对于鲁迅来说,看好戏是最大的愿望,没有实现可以理解;喝碗豆浆是个最小的愿望,他也没有实现我们只是觉得有点可笑。此时的鲁迅毕竟也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只要不是太坏的事情,他此时都可能接受。
  当快要回到平桥,又还没有到平桥的时候。这一群平桥少年真的已经很累,身体很累,心里很累。又好久没有吃东西,还真的有点饿了。这群少年的心理都悄悄的发生了变化,于是阿发提出偷豆的主意。这个主意此刻真的很合适,于是大家都赞成。
  偷豆究竟好不好?对不对?这两个问题有的人会一起回答,其实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那么这两个问题分开怎么回答:很好,但是有点不对。为什么要这么回答?很好,是孔子提倡的“仁”;不对,是孟子提倡的“义”。具备一点仁爱,可是又有一点不义。这两者的关系真的不好处理。我们在这里不用去大肆的宣扬,好与不好,对与不对。我们不是在原谅鲁迅,只是偷豆对于我们评价社戏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我们根本掩盖不了偷豆的事实,其实每个人都已知道。鲁迅最后的品豆对我们评价社戏才有真正的作用!
  也就是偷豆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一群别样的平桥少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真的看到一个情义并茂的阿发,实在是太可爱了。说实在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个孩子出现,让偷豆这个不义之事增添几分色彩。阿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第一:不自私。就因为自家豆子大就决定偷自家的,他已经超越平桥村的落后,超越平桥村的偏僻,他是一个真正生活在海边的孩子,他的眼前有一个无比辽阔的大海,他的心中有一个无限宽广的世界通向未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仁,无欲则刚。
  第二:太诚实。双喜身边的这群少年真的很信服他,每个人做事都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包括每个少年的诚信也发挥到了极限。
  第三:有人性。双喜和阿发都知道,全部偷阿发家的豆,阿发的妈妈要哭骂。他们煮豆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如果八公公骂他们,在他们心里还不害怕,并且准备用“八癞子”对付八公公。难道真的是阿发妈妈的哭骂可怕?其实这是平桥少年的人性的体现。对于这些没有知识的孩子,胆识、见识、常识变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个是他们的处世之根、立身之本。
  一个人哭,我们可以表示同情;一个人骂,我们可以表示反对。不让一个人对着我们又哭又骂,就是给彼此一条出路,并且保住了人性。
  平桥少年吃饱豆子回到平桥,残局收拾得很好,可以叫不留任何痕迹。船刚一靠岸,桥脚上站着鲁迅的母亲。孩子们三更过了才回来,母亲有些生气。但是孩子们一个不落的回来,母亲真的很高兴。母亲邀请大家到家去吃炒米,大家都说吃了点心。平桥少年心里还在为自己刚刚偷豆吃豆做最后的掩盖,想获得一个圆满的小结局。母亲要的结局真的很圆满。除了结局的圆满,我们也看见了母性的伟大。也许孩子们根本就没有想到母亲一直在牵挂着每个平桥少年,说不定一直在平桥脚下望着赵庄那个方向,在鲁迅妈妈心中就只有赵庄这个方向,这个方向包含着各种希望。
  小结局的圆满,是在为大结局的圆满做准备。小结局圆了,接下来就是对社戏的评价,那么用什么去评价社戏?
  在这个世界上,有好人坏人,有好事坏事,有好人好事,有坏人坏事。无论好事坏事在每个人心里都是环环相扣、无一可缺,只是不同的手足所做而已。
  此时此刻如果要平桥少年来评价社戏,那是一百个不满意,一千个不高兴。评价社戏的人真是选择的很好――鲁迅;时间也选的很好第二天下午――孩子们心中所有的怨气都消得差不多了;选择的提问的人真像个“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六一公公。那么一切的安排都这么好,究竟换来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从几句简单到极点的对话,对社戏能做出每个人都希望的评价吗?
  回答问题之前,我还应该弄明白。为什么评价社戏要在六一公公――鲁迅之间展开?
  原因归结起来有三点:
  一:昨夜刚刚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鲁迅和他在心灵上的距离最远而又最近。
  二:他和鲁迅是平辈,并且十分欣赏鲁迅。平桥有行辈的规矩,无论是问长辈还是问晚辈都不合适,并且可能获得的回答不真实,那么就是评价的不真实,文学的不真实。
  三:鲁迅是个读书人,平桥的人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再也没有更好人选。这也正是鲁迅发挥作用的时候,也是发挥作用的地方,他也能回答得很好。
  一切都像刻意的安排,一切都像真正的巧合,一切都像完美的演戏。
  鲁迅的回答是“好――很好”,这个回答真是很妙。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
  这个回答,给出了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去评价社戏,这个评价可以无限延展:
  一是审美态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二是价值尺度:读懂生活,才能看懂社戏。好生活,好社戏;好社戏,好生活。
  三是满足程度:没有好社戏,我们可以追求好生活,我们的一切在生活。
  有了鲁迅这个精妙的回答,我们可以说社戏有了个最好的、最合适的结局。
  最终的结局有两个:偷豆被发现,吃豆被认为是请客,请客消除了偷豆在每个人心中留下的阴影!
  总的结局,十分圆满,接近完美,让爱美的人一路去追求!
  四、一切在社戏
  社戏啊!社戏。永远的社戏。
  社戏人生,人生社戏。戏中有人,人间有戏。社戏人在演,人人演社戏。人生如戏,社会如戏。品味人生,请来这里。人生在这里,社会也在这里。
  偏僻的平桥,可爱的少年,落魄的时代,社会和社戏都似病态,每个人都希望她们快快好起来,可是她们根本就好不起来。
  生命很多时候可悲,但生活往往让人可笑。
  不自私是个性,无私是社会品质。无私也就是一点都不自私,要社会做到真的很难。平桥少年是真的不自私,平桥人也不自私,可是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私到了极点的社会。没有好社戏,没有好豆浆。一切都是那么的随意,一切都像社戏。
  平桥人真正地优点就是天天都还想着自己的工作,乃至每个平桥少年。他们比世界上最穷的人永远好那么一点点,这也是“他们”后来能够变好的理由。
  “迅哥儿”他比平桥少年也就好那么一点点,知道好与更好。其实每个平桥少年都知道不好,但是他们心中没有更好这个概念啊!要实现这一点也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只需要你每天读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只要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一切都会重新变得容易,一切又将永远地归属于你。
  双喜,我只在《社戏》中才知道你的名字。我寻遍了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再也没有看见你的足迹,后来的一切都属于他――鲁迅。但是他很恭敬你,把你写进了社戏,又让你走出了社戏,一切都是那么潇洒,没有半点依依。他用一支很旧的笔写下了你和《社戏》。
  美让我们学会记忆,真让我们学会奋起,善让我们学会仁义。
  再见!鲁迅!再见!社戏!再见!双喜!
  结论:
  好生活、好社戏是每个心灵旅行的目的地。好社戏、好生活是每个时代前进的主旋律。没有好社戏、没有好豆浆、只有好豆子――这是旧中国的印记,这是记忆中的美丽,这是美丽的记忆。
  春暖回大地,万物竞晨曦。花香伴鸟语,去兮又来兮。
  正如诗云:
  春风不动柳絮起,野草轻摇珠自零。
  小河声声无人理,一只斜燕寻家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