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精神价值追求及思想文化底蕴。
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我国传统服饰经过历代的积累和交融,不断丰富和发展,融合不同时期人们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服饰文化系统。
民族服装除了具备保护人类身体的自然属性外,还具有表现某些象征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社会属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衣服也有社会及文化上的功能,例如表现个人特色、职业、性别及社会地位[10]。许多文化中,服装的标准反映了有关端庄、宗教、性别及社会地位等。服装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味及个人风格。
衣服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材料组成。衣服材质可以是皮革、皮草到天然或合成的纤维。不过不是所有盖在身上的物品都称为服装。
如果是携带而非穿戴在身上的物品(比如皮包、拐杖和雨伞),通常应该算是配件而非服装。至于珠宝和太阳眼镜,虽然在普通口语中会说“穿戴”而非“携带”,但是它们通常也被视为是配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服饰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
2024-11-18 广告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治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按说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类服装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实用目的时代以后,它的功能就复杂了。尤其在中国,自古,服装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
促使服装发挥它的功能,达到它「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服色。服色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尤其,天子、诸候至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他们几乎是穿着制服,因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企羡的对象,因此制服服色强烈地影响一般的流行服色。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在这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产主了这段看似变化不大,事实上又有翻天覆地改变的服装史。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叁类,每类又可分几种,原则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愈多,可以用的颜色愈多。
参考资料: http://www.pep.com.cn/200406/ca522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