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的草书写法
有字的草书写法如下:
有是会意字,此字由“又”和“月”两陪早个部件组成。“又”在古文字中表示人的手,在此字中表示右手。“月”在此字中表示“肉”,不是“月”。“肉”是指人或动物体内红色柔软的组织,如肉体,肉类。
在篆书创作中,“月”和“肉”通假,表示人身体部位的月字旁都表示“肉”。此字会人的手里拿了一块肉,表示富有之意。
资料拓展: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芦吵雀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为主要的字体。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碰冲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
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