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致远号因何沉没?
甲午海战致远号
因何沉没?
甲午海战致远号因何沉没: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中,管带邓世
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在舰艇多处受伤、
船身倾斜情况下,为保护中弹起火的旗舰“定
远”免受攻击,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
“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敌舰击
中沉没。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自沉于波涛之
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自甲午
海战以后百余年来,从《清史稿》、近代史着
作,到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
和大、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黄海海战时,几
乎都认为“致远”舰系被日舰鱼雷击沉。直至近
期播出的电视系列片《走向共和》,仍照搬“鱼
雷击沉”一说。
为给邓世昌立传,年逾六旬的陈明福历时4
年,研读浩如烟海的中、日史料,足迹踏遍祖
万里海疆。在研究“致远”舰沉没原因时,陈
明福发现了疑点。他是文革前大连舰艇学院鱼水
雷系本科毕业生,又曾担任过驱逐舰鱼水雷部门
长,深知发射鱼雷必须有较长准备时间,日舰不
可能仓促间立刻发射,且“致远”舰是以舰首主
动迎敌,不易被鱼雷击中。他进一步研究后发
现,黄海大战中,整个日本联合舰队没有发射过
一枚鱼雷。最终,他从史料中找到“致远”舰沉
没的真相:
其一,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三卷的“
汉纳根书信”中有一段话:“二千三百吨的护卫
巡洋舰致远号,被日舰三十二厘米加农炮的榴弹
击中吃水线,炮弹从舰体的一侧打穿到另一侧,
军舰立即沉没海中。”
其二,“镇远”舰枪炮官曹嘉祥和海军守
备高承锡等参加黄海海战官弁的呈文,皆称“致
远”等舰都是中炮沉没。
其三,浅野正恭所写的《日清海战史》对
“致远”舰的沉没作了记载:“一边游击队与‘
致远’战,‘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于是‘吉野’以
纽状火药连弹装入快炮击之,密如雨下,三点三
十分遂沉没。”
其四,国内鲜见的1895年版《普拉茨塞海
军年鉴》对导致“致远”舰沉没的原因的记述较
为合理:“日舰第一游击队见致远奋然挺进,便
以群炮萃于致远,连连轰击。有数颗榴弹同时命
中致远水线,致使其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
爆炸,右舷随即倾斜,最终舰首下沉。”在这部
首次为邓世昌立传的着作中,陈明福还以其独到
的见解、翔实的史料,澄清了涉及甲午海战的多
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钢壳巡洋舰,英国Armstrong厂建造,造
价84万5千两白银,1887年完工,于当年11月
回国。全长250呎,宽38呎,吃水15呎,排水
量2300吨,穹面装甲2至4吋厚;四座锅炉7500
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8节。
乘员202人,管带相当陆军副将。装备三门
21公分Krupp主炮(舰首双联装,舰尾单管,在
半封闭式炮塔中),两门15公分Armstrong主
炮,八门57公厘炮,六门轮转式(Gatling)机
炮,四支18吋鱼雷发射管。
本级舰在订造之初即根据济远舰的缺点加
以改进,由于同时又向德国订造了经远与来远二
舰,所以英德两国在暗中较劲,互相批评对方的
缺点。在设计方面英国认为封闭式炮塔被击中时
将造成更大的伤亡,所以致远、靖远二舰的主炮
塔都是后面开敞的半封闭式。英国的设计概念应
是有实战经验为根据,因为到了丰岛海战后,连
济远舰都把原有的炮塔给拆除了。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致远舰激战
五小时弹尽且受重创后,舰长邓世昌欲冲撞日舰
吉野与之同归于尽,结果被鱼雷击中锅炉爆炸而
沉没,同舰官兵246人同殉职,邓与其爱犬同
沉。仅7人获救。
致远舰沉没地点是现今辽宁省东港市大鹿岛
西南16.9公里的海域,近年国家已开始计划打
捞。其实最初致远的主桅在低潮时仍露在海面
上,后被当地渔民锯掉变卖了,二战期间日人亦
曾打捞一些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