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真的只是赵括的原因吗

 我来答
心悸PCg
2023-05-29 · TA获得超过21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1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6.9万
展开全部

要想知道长平之战赵括输的原因,需要先知道以下几点。一、赵国本是四战之地,廉颇率领赵国兵卒和秦军对峙长平时,李牧正在率军戍边,防备着匈奴人。这便说明当时的赵国未能倾举国之兵来抗秦。二、长平之战发生的导火索:公元前262年,白起统率秦军奔袭占领了韩国的野王。随后韩国的上党郡,对于韩国而言变成了一块飞地。

面对韩国即将灭国的局面,韩王决定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此来议和。谁曾想上党郡郡守冯亭却不愿投降秦国,冯亭更是私自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

注意,此时是秦国在主动进攻韩国。

这说明什么?说明秦军为此做足了准备,粮草供应是很充足的。另一边赵国君臣们商议后决定,接收上党郡。此时的赵国已经好几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了。这又是为何呢?这是因为长平之战发生前,赵国接连几年大旱,粮食减产,无力向外扩张领土。

赵国君臣意识到了,得到上党郡赵国可以遏制秦国的攻势。但赵国君臣们却没有忘了,此时的赵国正处在粮食减产的阶段,赵国并没有资本和秦国打一场倾国之战。长平之战就是在这一前提背景下爆发的。

秦军主动进攻,即使不胜最多也就是损失兵卒。赵国被动防守,战火烧到了自己的领土上。即使赵国赢了,赵国农户们也将错过种植粮食的时机。随之赵国粮食减产的情况会更加严重。长平之战前半段,是王龁统率秦军带足了两年粮草,从咸阳城水陆并进,向上党进发。王龁在赵将廉颇的严密防守下,毫无建树可言。

于是秦王便派白起前往长平,去主导秦赵两国间的这场倾国之战。廉颇面对作战经验丰富的白起,可不敢马虎大意。于是廉颇便采取了被动防守的战术,廉颇的战术并没有错,但连年大旱的赵国已经吃不消了。

在秦国的反间计之下,赵王决定用赵括换掉被动防守的廉颇。当时的赵括是带着赵王的命令来到长平战场的。赵王命令赵括,主动出击尽早结束长平之战。当时秦赵两国投入这场战役的总兵力是,秦国47万,赵国50万。数字显示应该是赵国略微占一点优势。

其实不然,双方实际用于作战的甲士是秦国17万,赵国15万。秦国运输粮食的民兵为30万,而赵国是35万。主力士兵秦军是稍占优势的。

秦赵两国间的长平之战,进行到最焦灼的时候。秦王嬴稷更是亲自到河东地区征兵,他将河东地区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了长平。秦军这支增援部队在向长平战场进发时,更是从太行第二陉绕道奔袭了大粮山。大粮山一役,秦军增援部队不但切断了赵括麾下大军的粮食供给,他们还俘虏了看守粮食的十万赵国民兵。

一边是不惜打一场倾国之战的嬴稷,一边是急于结束长平之战,临战换将的赵王。这样场战役赵军怎能不败?

就在赵括麾下大军粮草供应被切断的时候,更雪上加霜的事情来了。急于突破的赵括,竟然率军进入了白起提前设下的埋伏圈。史料记载这是一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斗。秦赵两军,在各自死伤了将近十万士兵的情况下,赵括身死。

随之被断粮的赵国兵卒,更没有斗志进行抵抗了。随后白起为了不让赵国青壮回归赵国,当即下令坑杀赵军40万人(包括被俘的民兵)。

一场大战下来,赵国损兵将近50万,而秦国也损失了近30万兵卒。此战过后赵国再也不具备争夺天下的实力,天下间也再没有一国能独自抗衡秦国。

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本打算乘胜追击灭了赵国。但秦国丞相范睢嫉妒白起所立战功。于是在范睢的怂恿下,嬴稷接受了赵国割让六郡的议和条件,让白起撤军。后来白起因拒领嬴稷,攻打邯郸的诏令,被嬴稷赐死。

等到公元前257年,王龁率领秦军围攻赵国邯郸城时,秦军却遭到了赵、魏、楚三国联军的联手抵抗。秦军大败折损兵卒近20万。第一次邯郸城之战秦军大败,也让秦国不得不暂时放缓统一天下的脚步。但即使秦军损兵折将再多,他们也依然走在主动进攻的道路上。

坐拥关内之地,让秦国不必为粮食担忧,守住了函谷关的秦国更是只有主动出击,没有被动挨打的份。等到秦国重新积攒实力,到了嬴政这一代,天下再无秦军的对手。最终秦国在嬴政手上,完成了几代老秦人统一天下的夙愿。

广州道然信息科技
2024-10-28 广告
婺剧《武松》,作为地方戏曲的瑰宝,生动演绎了英雄武松的传奇故事。剧中,武松以刚烈勇猛之姿,醉打蒋门神,尽显忠义本色;血溅鸳鸯楼,为兄报仇雪恨,情义深重。婺剧特有的高亢唱腔与细腻表演,将武松的复杂情感与英勇事迹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光影变幻...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广州道然信息科技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