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如何进补?
展开全部
专家们推荐说,冬令进补的食物应该恪守三种功能:
一要有保温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热能供给,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
二要有御寒功能,医学研究表明,人怕冷与其体内缺乏矿物质有关。因此,应注意补充矿物质。中国人一般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证人体对钾、铁、钠等矿物质的需求。
特别怕冷的人可多补充一些边根带皮的蔬菜。专家认为,这类蔬生长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壳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及营养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气候干燥,人们常有鼻干、舌燥、皮肤干裂等症状,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十分必要。维生素B2多存于动物的肝、蛋、乳中;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
冬令进补有讲究
“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这一谚语流传已久。又是一年冬至,工作之余的人们不要忘了给自己的身体补一补。当然,为了提高进补质量,您有必要了解一下进补的时间、方法等常识。
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中医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补药的作用,投资少、见效快。事实证明,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那么,冬令进补应选在什么时间最好呢?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有关专家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具体地说,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当然,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体质一般而不需大补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进补。因此,民间早就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至于补什么,如何补,最好还是请教医生。
食补更重要
江苏省中医院的一位内科专家介绍说,进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
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以适应机体的需要。因此,应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同时,寒冷也影响人的泌尿系统,促使排尿增加,较多的钠、钾、钙等无机盐随尿排出,因此要补充相应的食物。专家建议,在多吃蔬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有条件的还可多吃甲鱼、羊肉、桂圆、荔枝、胡桃肉等食品,这些食品味道鲜美,富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能补充因寒冷而过度消耗的热量,还能益气养血,对身体虚弱者尤为适宜。
缺啥补啥,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考虑去医院请中医师确诊属于哪类症候,再选择相应的补药,使补得其所,补而受益。
最好从中年开始进补
如今,为了增强体质和保持身体健康,不少人开始注重进补。有人认为“晚补不如早补”,以致闹出了“小孩长胡须”的后果。江苏省中医院专家提醒说,进补有年龄限制,过早进补容易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过晚则可能错失良机。
传统医学认为,正常人进补,男子宜在40岁左右开始,女子宜在35岁左右开始。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内经》记载说,男子在40岁以前,精力旺盛,肌肉饱满,筋骨强健;40岁后则开始出现“肾气衰”现象。而女子35岁前身体健壮,面貌娇嫩,头发生长旺盛;35岁后,精力开始不济,面部开始焦枯,头发开始脱落。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40岁是人体健康状况发生改变的界限。原发性心血管疾病多数是在40岁后开始出现症状,并逐渐加重。如动脉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硬化患者年龄基本在40岁以上;又如老年性关节炎(又称增生性关节炎),临床发现X光片改变通常在30-40岁以后;更有谈虎色变的癌症发病时间分别为,肺癌好发于40岁以上,胃癌好发于40-60岁,肝癌好发于30-50岁之间。
如此看来,40岁开始进补不仅适宜而且必要。此外,中医认为,中年人的脾胃运化功能优于老年,既能进补亦能受补
一要有保温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热能供给,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
二要有御寒功能,医学研究表明,人怕冷与其体内缺乏矿物质有关。因此,应注意补充矿物质。中国人一般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证人体对钾、铁、钠等矿物质的需求。
特别怕冷的人可多补充一些边根带皮的蔬菜。专家认为,这类蔬生长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壳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及营养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气候干燥,人们常有鼻干、舌燥、皮肤干裂等症状,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十分必要。维生素B2多存于动物的肝、蛋、乳中;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
冬令进补有讲究
“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这一谚语流传已久。又是一年冬至,工作之余的人们不要忘了给自己的身体补一补。当然,为了提高进补质量,您有必要了解一下进补的时间、方法等常识。
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中医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补药的作用,投资少、见效快。事实证明,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那么,冬令进补应选在什么时间最好呢?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有关专家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具体地说,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当然,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体质一般而不需大补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进补。因此,民间早就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至于补什么,如何补,最好还是请教医生。
食补更重要
江苏省中医院的一位内科专家介绍说,进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
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以适应机体的需要。因此,应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同时,寒冷也影响人的泌尿系统,促使排尿增加,较多的钠、钾、钙等无机盐随尿排出,因此要补充相应的食物。专家建议,在多吃蔬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有条件的还可多吃甲鱼、羊肉、桂圆、荔枝、胡桃肉等食品,这些食品味道鲜美,富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能补充因寒冷而过度消耗的热量,还能益气养血,对身体虚弱者尤为适宜。
缺啥补啥,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考虑去医院请中医师确诊属于哪类症候,再选择相应的补药,使补得其所,补而受益。
最好从中年开始进补
如今,为了增强体质和保持身体健康,不少人开始注重进补。有人认为“晚补不如早补”,以致闹出了“小孩长胡须”的后果。江苏省中医院专家提醒说,进补有年龄限制,过早进补容易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过晚则可能错失良机。
传统医学认为,正常人进补,男子宜在40岁左右开始,女子宜在35岁左右开始。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内经》记载说,男子在40岁以前,精力旺盛,肌肉饱满,筋骨强健;40岁后则开始出现“肾气衰”现象。而女子35岁前身体健壮,面貌娇嫩,头发生长旺盛;35岁后,精力开始不济,面部开始焦枯,头发开始脱落。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40岁是人体健康状况发生改变的界限。原发性心血管疾病多数是在40岁后开始出现症状,并逐渐加重。如动脉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硬化患者年龄基本在40岁以上;又如老年性关节炎(又称增生性关节炎),临床发现X光片改变通常在30-40岁以后;更有谈虎色变的癌症发病时间分别为,肺癌好发于40岁以上,胃癌好发于40-60岁,肝癌好发于30-50岁之间。
如此看来,40岁开始进补不仅适宜而且必要。此外,中医认为,中年人的脾胃运化功能优于老年,既能进补亦能受补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