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农民起义军能把明朝推翻,最后却又败给清军?
明朝末年爆发了一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在这场起义战争中,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攻占了北京,使得崇祯皇帝自杀殉国,建立了大顺政权;而另一位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则称帝建国于四川,国号大西。
在这段风起云涌的时期,农民军势力虽强势崛起,但令人非常诧异的是,在与明朝官军作战中势如破竹,军力达百万以上,使进军路上沿边府州望风瓦解的农民军,却在与入关清军的战争中屡屡失利,使得刚刚建立起的大顺、大西等新生政权又快速消亡。
上图_1644年,明末形势图,清、大顺、大西、明
那么,为什么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军能够推翻明朝,却最终在面对清军时迅速失败呢?
有些人一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认为答案很简单,无非就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强于明军,清军战斗力又强于李自成的农民军吗,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明军面对清军战斗力不一定弱,农民军战败也不是说在面对清军时没有打过胜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军能够推翻明朝的原因;
二是败于清军的原因。
上图_明末农民起义
就李自成、张献忠等人能够推翻明朝而言,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 第一,政治腐败、天灾人祸下,全国存在大量穷苦农民。
明朝晚期国内局势大厦难支,天灾人祸不断,官府横征暴敛,土地兼并严重,部分地区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而李自成、张献忠的老家陕西的农民受到的压迫最为严重。从明神宗万历晚期开始,部分地区便有了农民军流动作战的记载。
而就全国范围内来看也是如此。如万历年间,便有安徽刘汝国号济贫王反抗明官府,又有赵古元在徐州利用白莲教组织起义,截断了漕运。此种农民叛乱并不是个例,而是遍及全国,接二连三的不断发生。这就意味着李自成等人的农民起义有着很广泛的基础,这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在与明军作战中屡屡获胜的根本原因。
上图_李自成起义图
上图_张献忠起义图
其实明末农民起义也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了很多次挫折,甚至在明朝官军的围堵、镇压下多次陷入低谷。如崇祯五年(1632),陕甘总督洪承畴调大军围剿陕西起义军,斩杀农民军三万六千多人,农民起义暂时陷入低潮。
但是令明廷没有想到的是,突围出去的少部分农民军冲入山西、河南后,大量当地的穷苦农民加入农民军,这使得农民军迅速在当地恢复且壮大了力量。由此可见,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方才使得农民军屡次转危为安直至壮大。
上图_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1644年)
- 第二,明朝官军两线作战,难以兼顾,疲于奔命。
明朝的官军有多次刚要将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时,清军就破边墙而入内劫掠,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明军在京师戒严的情况下不得不撤回守卫京师同清军作战。如崇祯十一年,杨嗣昌任兵部尚书,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主张增加十二万军队,同原各省总督巡抚的军队逐渐对农民军成包围之势。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明廷剿抚并用,使得很多农民军将领投降,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遭受重大挫折。
先是李自成等部同明军作战中多次战败,身边人数最少的时候只有几百人,直至遁入深山,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销声匿迹,以至于部分明朝官员以为李自成已经身死。张献忠也迫于形势暂时接受了朝廷的招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