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什么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力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方面,心理健康标准体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力这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状态
人的心理健康不是一种静止不变的状态,它随着个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从心理健康状态到不健康状态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连续或交叉的过渡阶段,我们将之称为亚健康状态。所以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只是程度的差异而已。有资料表明,人群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约占15%,患有各种疾病者也约占15%,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却占70%左右。
第二,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具有相对性
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相对性。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草率下结论。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符合常理的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让消极的心理状态长久地持续下去,就会发展为心理疾病。此外,心理健康标准的相对性还受到人们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年龄以及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三,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尺度
心理健康的标准尺度除了提供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外,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美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非一种存在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非目的地。”所以,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追求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促进自我全面发展。但是,理想总是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所以绝对并且永远心理健康的人是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心理问题。
第四,心理健康在对环境和问题冲突的反应上更多地表现出适应倾向
心理健康者不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也并不等于没有心理困扰。因为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问题和烦恼。那么,如何应对却是人的主观性选择。有的人会积极乐观面对现实,将问题或烦恼当作成长的阶梯;而有的人则会封闭自己,选择逃避现实,沉溺于伤感悲观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最终导致心理健康亮起红灯。可见,心理健康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心理困扰,而在于是否能有效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2024-05-11 广告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良好的心境,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其认识活动、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正常的适当的调控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智力正常,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3.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4.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5.意志坚定,能够自制;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8.人格完整和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一、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二、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三、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四、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五、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1. 愉快和稳定的健康情绪。健康的情绪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正面、积极的情绪多于不快的、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的希望;情绪较为稳定,不会阴晴不定;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对于消极的情绪,既能适度克制又能合理宣泄,释放心理的心理压力,恢复愉快的心态;情绪的反应与环境相匹配,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
2. 完整的人格。人格指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质的综合体,包括:人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和偏差;②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③人生观正确,并以此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相对稳定。
3. 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能力和特点,以及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价,他们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能客观评价;同时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正确的评价,自高自大,自我欣赏或者是自暴自弃。
4.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同自己年龄相符合的认知、情感、言行和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