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血从清道出于鼻,称为鼻衄。是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由于肺、胃、肝火热偏盛,迫血妄行,以致血溢清道,从鼻孔流出而成鼻衄,亦有少数由肾精亏虚或气虚不摄所致者。鼻衄亦称为衄。鼻衄量多时,又称为鼻洪或鼻大衄。也就是常见的出鼻血。
病因
1、肺经热盛、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首先犯肺,邪热循经,上壅鼻窍,热伤脉络,血液妄行,溢于鼻中,故为鼻衄。《外科正宗》卷四说:“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
2、胃热炽盛、胃经素有积热,或因暴饮烈酒,过食辛燥,以致胃热炽盛,火热内燔,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血随热涌,妄行于脉外,而为鼻衄。《寿世保元》卷四说:“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沸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也说:“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煿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名酒食衄。”
3、肝火上逆、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血随火动,蒸迫鼻窍,脉络受损,血液外溢,发为鼻衄。《疡科心得集》说:“有因七情所伤,内动其血,随气上溢而致。”
4、肝肾阴虚、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或久病伤阴,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不藏血,虚火上炎,血液升腾,溢于清窍,而为鼻衄。《证因脉治》卷二说:“或房劳伤肾,阴精不足,水中火发,或恼怒伤肝,肝火易动,阴血随火上升,错经妄越,则内伤衄血之症作矣。”《景岳全书》卷三十也说:“衄血虽多由火,而惟于阴虚者为尤多,正以劳损伤阴,则水不制火,最能动冲任阴分之血。”
5、脾不统血 久病不愈,忧思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统血失司,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脱离脉道,渗溢于鼻,而致鼻衄。
辨证治疗
肺经热盛型
【证见】 鼻中出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甚多,鼻腔干燥掀热感。或兼见咳嗽痰少,口干身热。舌尖边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或数。
【治法】 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桑菊饮(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桑叶12克,菊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桔梗12克,牡丹皮15克,白茅根15克,芦根15克,栀子炭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咳噘痰稠者,加瓜蒌仁、浙贝母、冬瓜仁各15克。
2.中成药 (1)、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2)、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3)、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胃热炽盛型
【证见】 鼻中出血,量多,血色鲜红或深红,鼻内干燥,口干口臭,烦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洪大而数。
【治法】 清胃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克,水牛角6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临床上宜加白茅根15克、侧柏叶15克、旱莲草15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瓜蒌仁15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一2丸,每日2—3次,片剂每次2—3片,每日3次。 (2)水牛角浓缩粉(片),口服,片剂每次8片(儿童每次5片),每日3次;散剂每次1.5~3克,每日2次。
肝火上逆型
【证见】 鼻衄量多,血色深红,头痛头晕,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车前子10克,水牛角60克。水煎服。 血量多者,可酌加白茅根15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5克。口干甚者,可选加麦冬15克、玄参15克、知母15克、葛根30克。 2.中成药 (1)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l~2次。 (2)水牛角浓缩粉(片),服法同“胃热炽盛型”。 (3)夏桑菊冲剂,口服,每次1~2包,每日3次。 (4)龙胆泻肝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每日3次。
肝肾阴虚型
【证见】 鼻衄色红,时作时止,量不多。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舌质嫩红或红绛而少津,舌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养肝肾,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昆《医方考》)加减 处方:知母12克,黄柏12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茱萸12克,生地黄15克,旱莲草15克,藕节15克,阿胶10克(熔化)。水煎服。 2.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5片,每日3~4次。 (2)知柏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6片,每日4次。
脾不统血型
【证见】 鼻衄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面色不华,饮食减少,神疲懒言。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 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远志10克,艾叶10克,阿胶10克(熔化服),侧柏叶12克,地榆炭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归脾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
病因
1、肺经热盛、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首先犯肺,邪热循经,上壅鼻窍,热伤脉络,血液妄行,溢于鼻中,故为鼻衄。《外科正宗》卷四说:“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
2、胃热炽盛、胃经素有积热,或因暴饮烈酒,过食辛燥,以致胃热炽盛,火热内燔,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血随热涌,妄行于脉外,而为鼻衄。《寿世保元》卷四说:“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沸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也说:“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煿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名酒食衄。”
3、肝火上逆、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血随火动,蒸迫鼻窍,脉络受损,血液外溢,发为鼻衄。《疡科心得集》说:“有因七情所伤,内动其血,随气上溢而致。”
4、肝肾阴虚、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或久病伤阴,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不藏血,虚火上炎,血液升腾,溢于清窍,而为鼻衄。《证因脉治》卷二说:“或房劳伤肾,阴精不足,水中火发,或恼怒伤肝,肝火易动,阴血随火上升,错经妄越,则内伤衄血之症作矣。”《景岳全书》卷三十也说:“衄血虽多由火,而惟于阴虚者为尤多,正以劳损伤阴,则水不制火,最能动冲任阴分之血。”
5、脾不统血 久病不愈,忧思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统血失司,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脱离脉道,渗溢于鼻,而致鼻衄。
辨证治疗
肺经热盛型
【证见】 鼻中出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甚多,鼻腔干燥掀热感。或兼见咳嗽痰少,口干身热。舌尖边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或数。
【治法】 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桑菊饮(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桑叶12克,菊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桔梗12克,牡丹皮15克,白茅根15克,芦根15克,栀子炭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咳噘痰稠者,加瓜蒌仁、浙贝母、冬瓜仁各15克。
2.中成药 (1)、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2)、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3)、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胃热炽盛型
【证见】 鼻中出血,量多,血色鲜红或深红,鼻内干燥,口干口臭,烦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洪大而数。
【治法】 清胃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克,水牛角6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临床上宜加白茅根15克、侧柏叶15克、旱莲草15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瓜蒌仁15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一2丸,每日2—3次,片剂每次2—3片,每日3次。 (2)水牛角浓缩粉(片),口服,片剂每次8片(儿童每次5片),每日3次;散剂每次1.5~3克,每日2次。
肝火上逆型
【证见】 鼻衄量多,血色深红,头痛头晕,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车前子10克,水牛角60克。水煎服。 血量多者,可酌加白茅根15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5克。口干甚者,可选加麦冬15克、玄参15克、知母15克、葛根30克。 2.中成药 (1)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l~2次。 (2)水牛角浓缩粉(片),服法同“胃热炽盛型”。 (3)夏桑菊冲剂,口服,每次1~2包,每日3次。 (4)龙胆泻肝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每日3次。
肝肾阴虚型
【证见】 鼻衄色红,时作时止,量不多。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舌质嫩红或红绛而少津,舌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养肝肾,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昆《医方考》)加减 处方:知母12克,黄柏12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茱萸12克,生地黄15克,旱莲草15克,藕节15克,阿胶10克(熔化)。水煎服。 2.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5片,每日3~4次。 (2)知柏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6片,每日4次。
脾不统血型
【证见】 鼻衄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面色不华,饮食减少,神疲懒言。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 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远志10克,艾叶10克,阿胶10克(熔化服),侧柏叶12克,地榆炭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归脾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