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教学内容有桥搏时候也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伤害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如果我们不注意它的适应性,很可能就会出现某些教学内容对大多数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来说是有益的,而对少数或者某个幼儿来说则是有害的。比如,我们教幼儿学习《布娃娃之歌》,这首儿歌的歌词是这样写的:“布娃娃,大眼睛,小嘴巴,真漂亮,真可爱。”这可能会伤及“小眼睛、大嘴巴”的孩子;我们教幼儿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可能会刺痛因种种原因而失去母亲的孩子,使其“没妈的孩子象根草”的失落心态进一步加强。所以我们要提高心理卫生保健意识,在幼儿选择教育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它对所有幼儿的影响,不能让它在促进绝大多数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又伤害了其他少数的幼儿。
再比如,从教学内容的难度来看,如果教学内容难度过大,幼儿或者某些幼儿或者某个幼儿,在课堂学习中经常失败(很少学会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这不单单意味着其今后的学习失去相应的认知基础,同时还意味着其对今后的学习失去内在动力,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在学业上经常失败的孩子会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他们会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将会成为其今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考虑它是否符合有关的教学原则外敏族祥,我们还要考虑它对每个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对幼儿的心理伤害,有时候往往是我们很难意识到的
由于我们心理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在教育活动中,很多时候,我们伤害了幼儿的心理,但是我们并没有觉察到那是一种伤害。
比如,有位教师看到别人把幼儿按能力分组进行教育活动后,自己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也实施所谓的“因材施教”,她在教育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就大声地对全班小朋友说:“请能力差的小朋友坐到这边来,请能力强的小朋友坐到那边去”,然后按幼儿根据幼儿的“位置”,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殊不知,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的心理卫生原则——尊重幼儿。
又如,在见习时,我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例子:当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当班的教师和蔼地对那位幼儿说:“你先坐下来想想,听听别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但是我看见,这位幼儿坐下来后,心里却很难受。因为教师的话让他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当我给这位教师指出她的不足时,该教师却感到很冤枉,然后说:“我都没有责备他,态度还那么温和!”她不知道她自己的话已对幼儿的心理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
再比如,有许多老师认为,为了促进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为了促进内向的幼儿更加活泼开朗,对那些越不想回答问题,越是怕回答问题的幼儿应该多进行些“点名”回答,让他们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发展机会。而我则认为,如果一个能力比较弱而且自卑感比较严重的幼儿出于保护自尊心和面子,而不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时,我们教师绝对应该保护他们的这种沉默权,否则,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将会再次受到冲击,他们会变得更加内向,更加自卑。对于因能力差(有些并不一定是能力差,而是知识基础差)而自卑进而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幼儿,关键的不是:强迫他们多“锻炼”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树立其自信心。
三、有意的心理伤害在幼儿园中确实存在,但这又确实是不应该的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仅有无意的伤害,而且还有有意的伤害。我们的某些教师出于种种原因,对幼儿进行有意的心理伤害,这确实是不能容忍的,但它确实是我们幼儿教育存在的一种客观现实。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幼教管理者和研究的关注!
在一个幼儿园里,我就曾看见过,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自以为经验相当丰富的教师经常号召全班幼儿不和有过失的孩子来往。比如,在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位幼儿将另一位幼儿打哭了,上课时,教师在没有调查原因的前提下,就把那位“穗团打人”的幼儿拉到讲台前,对其他幼儿说:“今天某某不乖,大家羞一羞他”。于是孩子们用手比划着羞那犯了错误的幼儿,接着,教师又大声地对小朋友们发出号召:“大家不要他了,叫他出去”接着,所有的幼儿都一齐叫道“出去,出去!我们不要你了!”最后,把那孩子赶出了活动室。
我们也知道,这位老师是为了“教育”那位犯了错误的孩子,为了让他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有没有效果,在此我们暂且不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教育肯定对那幼儿心理产生了伤害,并且这样的教育对其他没有犯错误的孩子来说,也不是件好事,它会误导他们——别人犯错误时,我们可以羞辱他。
我还看见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调皮的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小心跌了一跤,老师见到后,不但不给予同情,相反还对孩子说:“摔倒了吧?!谁叫你那么调皮!现在摔倒了吧!我高兴!!”在孩子需要安抚的时候,我们却用难听的语言去刺痛他,真是太不人道了!这种不人道的做法,可能会让孩子的心永远地痛!
四、教师的不慎言语有时也会造成对幼儿心理的伤害
我带学生到某幼儿园见习时曾见过这样的情况,在一个班里,有三位从农村来的小朋友经常被其他小朋友孤立。每当其他幼儿们外出自由活动时,这三位来的幼儿总是面无表情,呆呆地坐在教室里。后来,我问城里的孩子,为什么不拉他们三位出来一起玩?结果,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说,他们是农村来的,是‘非洲村’来的,他们脏。”(注:‘非洲村’是南宁市的方言,是指无户口、无正当职业的“盲流”在南宁市郊乱搭乱盖住下来的地方。)其实,城里的孩子哪里懂得什么“农村来的”、“非洲村的”,这都是老师教的。老师的语误,不但给农村来的三个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而且也使城里的孩子心理受到了伤害,因为他们由此而形成“人是不平等的”的观念和对农村人的偏见,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不良习惯。
又如,有一次,我到幼儿园见习,当我正在帮一位幼儿系鞋带的时候,突然听到有孩子哭,我就走过去问那哭着的孩子:“怎么啦?”,那孩子说:“朱明打我!”,我又问朱明:“朱明你为什么打人?”,朱明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他打杨帆?!老师以前说过‘哪个打人的话,活该挨打’。”听后我不知所措……。“哪个打人的话,活该挨打”,也许这是哪个教师无意中说出的一句话,我想这位老师也根本不会想到,这是这句话后来竟成了朱明打别人的理由。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在幼儿面前所说的每一句话,不管它是对是错,都有可能会成为孩子们行动的指南,甚至还有可能会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信仰。因此,我们在幼儿面前说话不能不慎重啊!
五、教师的偏爱对全体幼儿的心理都是一种伤害
偏爱是指教师不能把爱公平地撒向每一个幼儿,而出现的厚此薄彼的一种情感偏向。教师的偏爱影响着教师对不同幼儿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教育行为,而这些又影响着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见习时,我就曾见到过几位平日受到教师冷落的孩子围攻一位得到教师过分宠爱的孩子。我问那几个孩子,为什么要围攻人家。他们的回答很干脆:“谁叫老师喜欢他!”——这都是因为教师对幼儿偏爱造成的心理伤害的恶果。由于偏爱而造成的相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如,在幼儿园里,我们学时常见到被教师冷落的孩子通过偷或毁坏老师偏爱的孩子的物品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我想,这种由于教师的偏爱而形成的心理氛围,对所有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来说都不好的。
教师的偏爱,不仅会使得被冷落的孩子产生心理异常,同时也会使得受宠爱的孩子心理发展上出现偏差。比如,在我曾经见习过的中班里,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小孩,他喜欢跟别人争吵,还经常违犯课堂纪律,教师警告多次他都熟视无睹。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孩子变成了这个样了?经过了解,我们才知道,原来该班的保育员是他的姑姑,犯错误有人帮他“撑腰”,所以有恃无恐。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爱孩子吗?不是,而是在害孩子。
由于偏爱而导致我们的教育行为失当,进而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十分普遍的。例如,有位幼儿在跳舞、弹琴、讲故事方面表现都很突出,为老师争得了不少荣誉,老师很是喜欢她。有一次,那孩子和别的孩子意见不一致,结果她就骂粗口话,老师不但不批评她反而责怪其他孩子为什么不听她的话。又如,老师喜欢的丁钉把小勇弄哭后,他先去告状,说是小勇先打他的。听完丁钉的诉说后,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受了委屈的小勇批评了一番。而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觉悟也是挺高的,其他知道真相的孩子则争先恐后地帮助澄清事实,而此时的教师却听不进去,然后对孩子们说:“那你们就别惹她!”……
相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教师应该明白,偏爱对所有的孩子都是一种伤害!为了所有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公平地关爱每一个孩子——不管他们的个性如何,长相如何,能力如何,社会背景如何,他们都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六、教师的不够冷静,有时候往往做出一些对幼儿心理有伤害的事情来
我在某幼儿园见习时,发现这样的一个例子:由于幼儿平时洗手时不注意关水龙头,所以有一次幼儿从户外体育活动回来,进行洗手擦脸之前,老师一而再地大声强调:“大家洗完手后,一定要记得关龙头。”可是,所有的幼儿洗完手出来后,老师发现还有一个龙头没有关。看到这一情形,那教师当然很生气,然后气呼呼地在班上对所有的幼儿说:“是谁刚才没有关龙头的,请现在马上去把龙头关了!”教师怒目不停地环视着所有的幼儿,个个幼儿被吓得头低低的,谁也不敢吱声。3分钟、4分钟、5分钟过去了,可是,还是没有一个幼儿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这时教师更气了,最后,教师根据自己的判断(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教师气炸时的瞎猜)下达命令:“余小兵,你去把龙头关了!”余小兵申辩说:“不是我!我不去!!”教师又不容争辩的口气说:“我命令你去,不去也得去!”最后,余小兵只好噙着眼泪去把水龙头关了。我想,这件事对余小兵的伤害绝不是身体方面的伤害,而是内心深处的伤害。正是这一伤害,使得本来很活泼的一个孩子变得内向沉默——在我们接下去见习的十多天里,我从未见过余小兵的脸上有过笑容。
如果那位教师能冷静一些,或许犯错误的孩子会(可能用“敢”字更合适)主动出来承认错误;如果那位教师再冷静一些,就不会给孩子下死命令,而让孩子的心长久地痛!。
七、教师的观察力思维力过于敏锐,有时候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压力
观察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正确教育的前提条件。观察幼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所遇到的困难,然后据此给予幼儿及时的适当的帮助。而有的教师观察幼儿,不是为了上述目的,而是为了了解幼儿犯了什么错误,做了什么违纪的事,在教师认为必要的时候,给幼儿一一地列出,使幼儿无地自容。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加上敏锐的思维能力,会令许多幼儿感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甚至心中最隐秘的念头也逃不过教师的“火眼金睛”。长期生活在教师“火眼金睛”下的幼儿,一定会觉得在幼儿园里生活没有安全感,处处事事都得小心,否则……。这样当然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幼儿的心理是脆弱的,是极容易受伤的,并且它一旦受到伤害,就将会对其人格今后的健康发展带来难以预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教育的各方面尽量减少对幼儿心理的伤害。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如果我们不注意它的适应性,很可能就会出现某些教学内容对大多数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来说是有益的,而对少数或者某个幼儿来说则是有害的。比如,我们教幼儿学习《布娃娃之歌》,这首儿歌的歌词是这样写的:“布娃娃,大眼睛,小嘴巴,真漂亮,真可爱。”这可能会伤及“小眼睛、大嘴巴”的孩子;我们教幼儿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可能会刺痛因种种原因而失去母亲的孩子,使其“没妈的孩子象根草”的失落心态进一步加强。所以我们要提高心理卫生保健意识,在幼儿选择教育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它对所有幼儿的影响,不能让它在促进绝大多数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又伤害了其他少数的幼儿。
再比如,从教学内容的难度来看,如果教学内容难度过大,幼儿或者某些幼儿或者某个幼儿,在课堂学习中经常失败(很少学会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这不单单意味着其今后的学习失去相应的认知基础,同时还意味着其对今后的学习失去内在动力,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在学业上经常失败的孩子会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他们会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将会成为其今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考虑它是否符合有关的教学原则外敏族祥,我们还要考虑它对每个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对幼儿的心理伤害,有时候往往是我们很难意识到的
由于我们心理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在教育活动中,很多时候,我们伤害了幼儿的心理,但是我们并没有觉察到那是一种伤害。
比如,有位教师看到别人把幼儿按能力分组进行教育活动后,自己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也实施所谓的“因材施教”,她在教育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就大声地对全班小朋友说:“请能力差的小朋友坐到这边来,请能力强的小朋友坐到那边去”,然后按幼儿根据幼儿的“位置”,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殊不知,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的心理卫生原则——尊重幼儿。
又如,在见习时,我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例子:当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当班的教师和蔼地对那位幼儿说:“你先坐下来想想,听听别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但是我看见,这位幼儿坐下来后,心里却很难受。因为教师的话让他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当我给这位教师指出她的不足时,该教师却感到很冤枉,然后说:“我都没有责备他,态度还那么温和!”她不知道她自己的话已对幼儿的心理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
再比如,有许多老师认为,为了促进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为了促进内向的幼儿更加活泼开朗,对那些越不想回答问题,越是怕回答问题的幼儿应该多进行些“点名”回答,让他们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发展机会。而我则认为,如果一个能力比较弱而且自卑感比较严重的幼儿出于保护自尊心和面子,而不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时,我们教师绝对应该保护他们的这种沉默权,否则,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将会再次受到冲击,他们会变得更加内向,更加自卑。对于因能力差(有些并不一定是能力差,而是知识基础差)而自卑进而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幼儿,关键的不是:强迫他们多“锻炼”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树立其自信心。
三、有意的心理伤害在幼儿园中确实存在,但这又确实是不应该的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仅有无意的伤害,而且还有有意的伤害。我们的某些教师出于种种原因,对幼儿进行有意的心理伤害,这确实是不能容忍的,但它确实是我们幼儿教育存在的一种客观现实。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幼教管理者和研究的关注!
在一个幼儿园里,我就曾看见过,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自以为经验相当丰富的教师经常号召全班幼儿不和有过失的孩子来往。比如,在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位幼儿将另一位幼儿打哭了,上课时,教师在没有调查原因的前提下,就把那位“穗团打人”的幼儿拉到讲台前,对其他幼儿说:“今天某某不乖,大家羞一羞他”。于是孩子们用手比划着羞那犯了错误的幼儿,接着,教师又大声地对小朋友们发出号召:“大家不要他了,叫他出去”接着,所有的幼儿都一齐叫道“出去,出去!我们不要你了!”最后,把那孩子赶出了活动室。
我们也知道,这位老师是为了“教育”那位犯了错误的孩子,为了让他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有没有效果,在此我们暂且不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教育肯定对那幼儿心理产生了伤害,并且这样的教育对其他没有犯错误的孩子来说,也不是件好事,它会误导他们——别人犯错误时,我们可以羞辱他。
我还看见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调皮的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小心跌了一跤,老师见到后,不但不给予同情,相反还对孩子说:“摔倒了吧?!谁叫你那么调皮!现在摔倒了吧!我高兴!!”在孩子需要安抚的时候,我们却用难听的语言去刺痛他,真是太不人道了!这种不人道的做法,可能会让孩子的心永远地痛!
四、教师的不慎言语有时也会造成对幼儿心理的伤害
我带学生到某幼儿园见习时曾见过这样的情况,在一个班里,有三位从农村来的小朋友经常被其他小朋友孤立。每当其他幼儿们外出自由活动时,这三位来的幼儿总是面无表情,呆呆地坐在教室里。后来,我问城里的孩子,为什么不拉他们三位出来一起玩?结果,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说,他们是农村来的,是‘非洲村’来的,他们脏。”(注:‘非洲村’是南宁市的方言,是指无户口、无正当职业的“盲流”在南宁市郊乱搭乱盖住下来的地方。)其实,城里的孩子哪里懂得什么“农村来的”、“非洲村的”,这都是老师教的。老师的语误,不但给农村来的三个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而且也使城里的孩子心理受到了伤害,因为他们由此而形成“人是不平等的”的观念和对农村人的偏见,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不良习惯。
又如,有一次,我到幼儿园见习,当我正在帮一位幼儿系鞋带的时候,突然听到有孩子哭,我就走过去问那哭着的孩子:“怎么啦?”,那孩子说:“朱明打我!”,我又问朱明:“朱明你为什么打人?”,朱明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他打杨帆?!老师以前说过‘哪个打人的话,活该挨打’。”听后我不知所措……。“哪个打人的话,活该挨打”,也许这是哪个教师无意中说出的一句话,我想这位老师也根本不会想到,这是这句话后来竟成了朱明打别人的理由。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在幼儿面前所说的每一句话,不管它是对是错,都有可能会成为孩子们行动的指南,甚至还有可能会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信仰。因此,我们在幼儿面前说话不能不慎重啊!
五、教师的偏爱对全体幼儿的心理都是一种伤害
偏爱是指教师不能把爱公平地撒向每一个幼儿,而出现的厚此薄彼的一种情感偏向。教师的偏爱影响着教师对不同幼儿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教育行为,而这些又影响着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见习时,我就曾见到过几位平日受到教师冷落的孩子围攻一位得到教师过分宠爱的孩子。我问那几个孩子,为什么要围攻人家。他们的回答很干脆:“谁叫老师喜欢他!”——这都是因为教师对幼儿偏爱造成的心理伤害的恶果。由于偏爱而造成的相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如,在幼儿园里,我们学时常见到被教师冷落的孩子通过偷或毁坏老师偏爱的孩子的物品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我想,这种由于教师的偏爱而形成的心理氛围,对所有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来说都不好的。
教师的偏爱,不仅会使得被冷落的孩子产生心理异常,同时也会使得受宠爱的孩子心理发展上出现偏差。比如,在我曾经见习过的中班里,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小孩,他喜欢跟别人争吵,还经常违犯课堂纪律,教师警告多次他都熟视无睹。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孩子变成了这个样了?经过了解,我们才知道,原来该班的保育员是他的姑姑,犯错误有人帮他“撑腰”,所以有恃无恐。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爱孩子吗?不是,而是在害孩子。
由于偏爱而导致我们的教育行为失当,进而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十分普遍的。例如,有位幼儿在跳舞、弹琴、讲故事方面表现都很突出,为老师争得了不少荣誉,老师很是喜欢她。有一次,那孩子和别的孩子意见不一致,结果她就骂粗口话,老师不但不批评她反而责怪其他孩子为什么不听她的话。又如,老师喜欢的丁钉把小勇弄哭后,他先去告状,说是小勇先打他的。听完丁钉的诉说后,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受了委屈的小勇批评了一番。而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觉悟也是挺高的,其他知道真相的孩子则争先恐后地帮助澄清事实,而此时的教师却听不进去,然后对孩子们说:“那你们就别惹她!”……
相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教师应该明白,偏爱对所有的孩子都是一种伤害!为了所有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公平地关爱每一个孩子——不管他们的个性如何,长相如何,能力如何,社会背景如何,他们都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六、教师的不够冷静,有时候往往做出一些对幼儿心理有伤害的事情来
我在某幼儿园见习时,发现这样的一个例子:由于幼儿平时洗手时不注意关水龙头,所以有一次幼儿从户外体育活动回来,进行洗手擦脸之前,老师一而再地大声强调:“大家洗完手后,一定要记得关龙头。”可是,所有的幼儿洗完手出来后,老师发现还有一个龙头没有关。看到这一情形,那教师当然很生气,然后气呼呼地在班上对所有的幼儿说:“是谁刚才没有关龙头的,请现在马上去把龙头关了!”教师怒目不停地环视着所有的幼儿,个个幼儿被吓得头低低的,谁也不敢吱声。3分钟、4分钟、5分钟过去了,可是,还是没有一个幼儿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这时教师更气了,最后,教师根据自己的判断(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教师气炸时的瞎猜)下达命令:“余小兵,你去把龙头关了!”余小兵申辩说:“不是我!我不去!!”教师又不容争辩的口气说:“我命令你去,不去也得去!”最后,余小兵只好噙着眼泪去把水龙头关了。我想,这件事对余小兵的伤害绝不是身体方面的伤害,而是内心深处的伤害。正是这一伤害,使得本来很活泼的一个孩子变得内向沉默——在我们接下去见习的十多天里,我从未见过余小兵的脸上有过笑容。
如果那位教师能冷静一些,或许犯错误的孩子会(可能用“敢”字更合适)主动出来承认错误;如果那位教师再冷静一些,就不会给孩子下死命令,而让孩子的心长久地痛!。
七、教师的观察力思维力过于敏锐,有时候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压力
观察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正确教育的前提条件。观察幼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所遇到的困难,然后据此给予幼儿及时的适当的帮助。而有的教师观察幼儿,不是为了上述目的,而是为了了解幼儿犯了什么错误,做了什么违纪的事,在教师认为必要的时候,给幼儿一一地列出,使幼儿无地自容。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加上敏锐的思维能力,会令许多幼儿感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甚至心中最隐秘的念头也逃不过教师的“火眼金睛”。长期生活在教师“火眼金睛”下的幼儿,一定会觉得在幼儿园里生活没有安全感,处处事事都得小心,否则……。这样当然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幼儿的心理是脆弱的,是极容易受伤的,并且它一旦受到伤害,就将会对其人格今后的健康发展带来难以预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教育的各方面尽量减少对幼儿心理的伤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