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会用“鱼符”代替“虎符”是什么原因呢?
鱼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装饰物,鱼袋最实用的价值就是用来盛放随身的鱼符。这种由官员随身佩戴的鱼袋成为唐代官员的等级象征,逐渐演变出了与之相适应的鱼袋制度。
说鱼袋不得不说一下鱼符。唐朝的鱼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用于任免官员、调拨军队、作为出入凭证的铜鱼符,另一种是作为身份等级象征的随身鱼符。在唐朝时期的鱼符是左右两半,中间有“合同”两字,分开之后每半边儿的符上,只有半边字儿,合在一起才能看见完整的“合同”两个字。我们现在签合同的时候,需要一式两份,中间盖章,双方各持一份。“合同”一词,就是这样来的。宋代承袭了唐制,但是不用鱼符,而是直接在袋子上纹上鱼形,有金鱼袋和银鱼袋之分。
鱼袋是唐朝服饰制度中的一种,而这种官员佩戴鱼袋的制度又被称为章服制度。《旧唐书•舆服志》中提到“自后恩制赐赏绯紫,例兼鱼袋,谓之章服”。鱼袋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古代服饰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环。
鱼袋
鱼袋制度出现的背景唐代鱼袋制度
在唐朝衣服有祭服、常服、朝服、公服四等。每一种服饰制度中都有对饰品的具体规定。而鱼袋就是常服制度中所规定佩戴的饰物之一。
正如上文所说,鱼袋制度又称作章服制度,它是囊括在古代舆服制度中的一种。佩戴鱼符在唐朝有着两种作用,一是相当于通行证的作用;另一种就是身份的象征。
章服制度从隋代开始就已经初具雏形了。唐朝官员的服装,是按照官品来决定服装的颜色和配饰,关于颜色的规定称之为品色制度,这点我们在之后会有提到;而关于配饰的规定则称之为章服制度。
《唐六典》中有记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铜,配以为饰”。根据装饰鱼袋所用薄片的材质不同,可以将鱼袋分为两种,一种是用金片装饰的、一种是用银片装饰的。武则天时期将鱼符变为改成龟符,鱼袋也称之为龟袋。武则天改制之后,又将鱼袋等级化,按照金、银、铜三种不同的龟袋来区别官员品阶的高低。
到中宗时期,又改龟袋为鱼袋,还保留了武则天时期的鱼袋等级制度。这时候佩鱼的范围开始逐渐扩大,鱼袋的彰显身份的作用,已经远大于其实际的用途。到了睿宗时期,将鱼袋和服色相匹配,服紫者配金鱼袋,服绯者配银鱼袋,紫服绯服和金银鱼袋的固定搭配共同组成了唐代的章服制度。
唐代鱼符
为什么会出现鱼饰?
开篇提到了鱼符是源自于虎符,但是在李渊时期为什么会改成“鱼”呢?
据说是因为为了避讳李家祖先李虎的名讳。而鱼符的形状是鲤鱼,用“鲤”字来喻“李”。而且唐朝的李淳风用“江中鲤鱼十八子”来比喻李唐王朝。由于李唐皇帝对鲤鱼的崇拜,也利用增强鲤鱼的神秘色彩来达到让百姓认为“李家”上承天命的目的。
而武则天用龟符的原因就更简单了。武则天建周之后,将玄武和“武”结合,同样也是用来表示自己是上承天命。于是将鱼符改为龟符。
龟符
唐朝历代鱼袋制度的变化在高宗时期,鱼袋制度开始实施;武则天时期鱼袋被龟袋所替代。中宗时期又恢复的鱼袋制度,并逐渐发展出了服色和配鱼相结合的“紫金鱼袋”、“银绯鱼袋”。在中宗和睿宗时期,不但鱼袋制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关于鱼袋的赏赐的记录也大大超过了前朝的记录。中宗、睿宗时期皇帝会将鱼袋赏赐给外臣,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鱼袋使用的范围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让鱼袋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也是皇帝为了巩固统治,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统治收到了极大的冲击,鱼袋的使用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在肃宗、代宗时期,肃宗是在安史之乱中登基的,登基后又是一段时间的平乱,接着便是要让满目疮痍的李唐王朝恢复安定。在这种时候,人心不稳,鱼袋作为一种虚幻的赏赐,在这个时候便变得无足轻重了!唐宪宗时期,李唐王朝逐渐从安史之乱的打击中恢复,李唐皇室的威信也逐渐重新树立起来,这一时期鱼袋的使用也逐渐多了起来,人们的观念也开始出现变化。纵观唐朝历代的鱼袋使用变化,
在唐朝的各个皇帝在位的时期,皇帝恩赐鱼袋的数量可以反映出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没有了强大的军政经济能力,这种赏赐性的代表身份的鱼袋也就成为了一种摆设,起不到任何的实际作用。比如说玄宗后期,对边镇赏赐的鱼袋也只是维系君臣关系的一个遮羞布。
明人绘唐玄宗像
与鱼袋制度相配合的品色制度有唐一代是官服品色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唐朝时期针对服色制度进行了多次的调整,逐渐走向了完善。
在唐太宗时期,对官员的服色按照官品进行了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上绿,八品、九品以上青”。紫服、绯服是最高贵的颜色,在紫、绯颜色的基础上还加了佩戴鱼袋。除了这些官员外,还对流内官、流外官、胥吏以及庶民的服色都有严格的控制。在这种制度下,各个阶层的等级分明、身份贵贱一看便知。
在后世的服色制度中,都是在唐代服色制度上作出的调整和细化。
由于这种服色制度代表了等级制度,所以导致了下层官员对绯、紫服色的追求,普通民众对官员服色的向往,这就让人们开始想方设法的去获取高级的服色来穿,而服色制度也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混乱起来。服色制度混乱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君主视绯、紫服饰为一种笼络臣子的手段,时间一长,服色制度的混乱情况愈发严重。以至于到了唐朝后期,服色僭滥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甚至都不以紫、绯为贵。
除此之外,唐朝政治形势的变化、各种政治制度的变化、太监担任使职数量的激增、唐朝后期频繁的战争等等,都是引起唐朝服色制度混乱的原因。
唐代的服色制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等级区分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种等级制度不仅仅是表现在外在的服饰上,更是深深的刻画在了人们的思想中。
唐代官员剧照
结语:从鱼袋制度看皇权与服饰从黄帝的“垂衣而治”一直到清王朝的灭亡,服饰一直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有着非常强烈的政治功能。颜色、纹路、冠等等无一不体现着等级制度。
在我国的古代,绿色、红色、紫色、碧色、骝黄都是主要用于官员的服色;皇帝的服饰则是以白色、青色、黑色、赤色、黄色为主,古代也视为这几种颜色为正色。黄色代表着五方里的“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黄色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在政治上很重要的颜色。
隋唐之前,黄色并不被作为尊贵的颜色来限制使用,唐高祖李渊规定了皇帝用赤、黄,在唐朝前期甚至是庶人、奴婢等等都可以穿黄色。黄色的重要性主要是从唐朝末年开始的。在宋朝之后,皇帝选用黄色,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黄色的政治内涵和社会地位开始逐渐提高。
无论是鱼袋制度、服色制度,还是黄色尊贵地位的确立,这些都体现出来了封建制度的日益完善。中国古代的服饰是礼制和等级制度的直观体现。在各种不一样的场合中,对服饰都有不同的规定。
服饰是在封建王朝社会中的晴雨表,体现着不同朝代中不同的政治文化,唐宋时期的服色制度、明清时期的补子制度等等,每个朝代都在继承前朝服饰制度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改进,让等级在服饰上的体现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