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凤姐王熙凤
凤姐即王熙凤,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 凤姐在贾府几乎是个一人之下千人之上的角色,她自从嫁给贾琏,就让琏二爷在荣国府的地位倒退了一射之地;林黛玉一进贾府,就不禁对这个表嫂的谈笑哭哄的作风暗生纳罕……可以说,从一出场,凤姐这个人就透着让你无法抵抗的吸引力,她应当说是当之无愧为《红楼梦》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先说凤姐的美貌,她的出场描写是:三角眼,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的穿着当然更是极尽华丽雍容;这是正面描写。贾瑞见了凤姐,居然敢起非念,想是凤姐的魅力难挡;贾琏和鲍二的偷情之后,闹了一天,看见凤姐“黄黄脸儿”,倒觉比往常更可爱;刘姥姥见了凤姐自然是眼花缭乱,不知道如何动作才好……这些又都从侧面描绘了凤姐的含威夹媚的美貌;应当说,这样一个美人完全区别于宝钗的“冷”和黛玉的“病”,她更容易激起世俗男人的愿望,更象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美人。
判词诠释
画: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注释: 这一首写王熙凤。 1.凡鸟——合起来是“凤”字,点其名。《世说新语·简傲》说:晋代,吕安有一次访问嵇康,嵇康不在家,他哥哥请客人到屋里坐,吕安不入,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去了。嵇康的哥哥很高兴,以为客人说他是神鸟。其实吕安嘲笑他是凡鸟。这里反过来就“凡鸟”说“凤”,目的只是为了隐曲 邓婕版“王熙凤”
一些。 2.“一从二令三人木”句——一从二令三人木是字谜,谜底是“休”字。 甲戌本此处有一条侧批曰:“折字法。”(戚序本为“拆字法”) 仔细观察推敲此谜,就会发现,其中的几个关键字中均有“人”字。“从”字(繁体“ 从”)中有四个“人”(亦有说五“人”);“令”字中有一“人”;“人”、“木”合为“休”字,其中有一“人”(亦有说二“人”)。 可见,当初制此谜时,作者是着眼于“人”,刻意于“人”,落笔于“人”。而今破解此谜,亦当从“人”字入手。 谜中的“一”、“二”、“三”,当理解为序数词。表示三个关键字的先后顺序。但其中的“二”兼有双重功能,既为序数词,又与“令”字具有一种“拆字”关系,“二”、“令”合为“冷”字。因此谜的谜面、谜意突出的是“人”字,故需将“令”字的下半部分“折”去,将“二”、“令”合成“二人”。 将“二人”重新植入谜中,此谜的谜面则成了“一从二人三人木”。去掉“一”、“三”序数词,则成了“从二人休”。至此,此谜的谜底已初露端倪。“二人”即为此谜的谜眼、关键。 何谓“二人”?“仁,亲也,从人二。”(《说文解字.人部》)“亲者,密至也。”(段玉裁注)“仁”,从二从人,原意为二人相揖行礼,二人亲密相耦合为“仁”。将“仁”字再嵌入判词中,则最终的谜底应为:“从仁休”(因“仁”而休)。 其实用拆字法并不可取,采用拆字法应遵循古体字的写法来拆,而按“一从二令三人木”。可以理解为凤姐害死尤二姐的整个过程。即“一从”理解为“纵容”,即先假同意其夫贾琏娶尤二姐。“二令”即害死二命,指凤姐先用恶毒手段害死尤二姐的胎儿,后又用毒计害死尤二姐,即害死二命,“三入木”即是指死后装入棺木,其意是最后凤姐连自己的命都赔上了。 《山海经·南次三经》: 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为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甲旁:头。)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甲旁: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比目鱼玫瑰佩;(甲旁:腰。)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湾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引自红楼梦第三回) 将其与前面《山海经.南次三经》的引文对照来读,则觉得王熙凤是只凤鸟。
人物出场
(见《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还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他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着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之前,就先已通过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 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画笔,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 但作者到此还没交代这位少妇是谁。接下去我们先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但依然使黛玉不得要领。最后众姐妹告诉黛玉“这是琏嫂子”,黛玉这才想起昔日听母亲说过的情况,因而王熙凤这个名字才最终交代了出来。 凤姐一出场,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说话声。她先是赞美林黛玉“标致”,顺手就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其实在炫耀着自己在贾家的特权……至此,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再知其名,再睹其种种表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就不再是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凤姐的出场前后做如许皴染,后文焉得不活跃纸上!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凤姐不是《左传》的郑庄公、《史记》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的潘金莲或《聊斋》的仇大娘。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行将垮台的封建家庭和行将垮台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皇朝实际统治权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地结束了汉代统治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内看来颇有一些类似。《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 《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 王熙凤的聪明不假,确实是聪明的,但是她是残忍的聪明,是虽然八面玲珑但是人人又恨又怕的聪明。可恶的聪明。
人物关系
凤姐和贾琏的关系应当说是颇为令人关注的,有人就曾说他们夫妻毫无爱情可言,我倒觉得这未免偏激。 贾琏凤姐是青春夫妻,他们很自然地象传统的夫妻一样,如果有爱情也在结婚之后。在书中曾两次比较直接地描写这对年轻夫妇的闺房之乐:一次是周瑞家的送花,还有一次是贾芸求园子里的事时偶尔提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人至少是一对能够沟通的夫妻。 凤姐对贾琏也还是很关心的,比如说琏二爷领黛玉赴南面奔丧时,昭儿回来取大毛衣服,凤姐在协理宁府之余,仍叫了昭儿来细细过问,让昭儿等好生照顾;琏二爷另外一回外出时,凤姐也和平儿掐指算其路程,不觉鸡鸣三更。 当然凤姐和贾琏不是理想的夫妻,也远非过着美满的生活,他们之间有性格的冲突,也有利害关系的冲突:琏二爷是个好色的,鲍二家的、灯姑娘都曾与之有染,正派点的就有尤二、父婢秋桐等,对这样一个丈夫,凤姐如果性格稍为软弱,就远非对手,用比较现代的观点来说,凤姐虽是醋缸,却也是爱的排他性在作用,而对贾琏这样的人,也许也只有凤姐才能约束一二,饶是“霸王似的”凤姐,有时也不能将丈夫管得严严实实。 凤姐和贾琏之间还存在金钱关系的冲突,一方面,凤姐深知琏二爷有钱后就会花在女人身上(平儿说“我们爷是油锅里的钱也要拿来花”可为形象的佐证);另一方面,她若没能掌握经济大权,就根本无法约束外子;这样,凤姐就显得扣妒,惹人生厌,可怜她的命运又如何能逃脱末世悲惨? 犹记得凤姐迎归贾琏时,道“国舅老爷”,“珍大哥那边,你好歹给我描补描补”(贾琏回道:“岂敢岂敢!多承多承!”亦让人笑),一个女子一方面希望在情人面前撒娇,另一方面希望心上人能欣赏自己的才干,总是正常而自然的,凤姐这个女中豪杰亦不例外!
智慧风趣
宝玉曾说:若说老太太只喜欢会说话的,那只有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宝钗曾说:凤丫头说笑过后也就罢了,偏偏林丫头爱用春秋的法子……这两个人的评价无疑很公道地说出了凤姐性格中风趣幽默的一面,也正是这一面使得她在老太太面前八面玲珑,在众姐妹面前谈笑风生,在下人面前威恩并重。 凤姐的风趣也源于她的智慧,在前面曾说过凤姐也是冰雪聪明的女人,可惜家里当男孩养,却没当男孩教,不然像凤姐这般看看账单就能念出司棋表哥的情书,在识文断字的嫂妹等面前说出不笑掉大牙的“一夜北风紧”的句子的女人岂非要和钗黛共分秋色? 书中曾多次描写凤姐的风趣,时间地点对象情境不一样,但都能由她几语添色增辉,如:对贾琏说“国舅老爷大喜”,几分娇媚;钗黛宝斗口时“大热天的你们谁吃了生姜”,几分细致入微和体贴;老太太额上的包是来盛福寿的,几分急中生智;“我们大家也放炮仗——散了吧”,几分不露狰狞的逐客之道。 凤姐的风趣和幽默是她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也是调和人物关系,发展故事情节的不可或缺的佐味。
能说善辩
凤姐的人缘在大观圆中应当说还是说得过去的,这也得益于她的察言观色能说善辩的“公关”本事。 首先她能将平儿这把“总钥匙”的心笼络住,以致平儿死心塌地跟随她,一切先以凤姐的正面和长远利益为重;在某些场合,平儿会违逆凤姐意图,但凤姐对这些其实很多时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这正是许多成功领导的拿手好戏,试想:如果凤姐和平儿事必较真,平儿何敢阳奉阴违?而凤姐也就必定会失去平儿的忠顺了。 凤姐对宝玉自然是没得说,要吃什么莲蓬儿汤,马上可以办到,要读书取钱,也是说时风行即雨了;从小时带他去逛宁府,到稍大时同遭赵姨娘暗算,到最后一起被囚禁狱神庙,凤姐和宝玉的命运一直象亲姊弟的命运一样紧紧联系在一起。 凤姐对黛玉宝钗二人也是很为妥贴周到。她看得出二玉间的情意,是以开过黛玉的玩笑,她知道黛玉体弱多疑,抄检时先去将黛玉按下;她知道宝钗在府中的影响,给宝钗做生日便费一番思量。她对探春的态度在探春理家时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明显;她对李纨基本是敬重,但也只有她能偶尔开开这位孀嫂的玩笑;她对晴雯袭人鸳鸯等丫环也都能在关键时刻考虑得到。 或说凤姐做这一切都是因为讨好老太太,不过话说回来,凤姐如果不做到这一点,她又能将权势维持多久?而这用比较现代和客观的观点来诠释,又有何不可不妥呢?
管理才能
凤姐的管理本事是史太君之下首屈一指的(而史太君的才干不太可考,呵呵),有几件事就可以反应出来。 最明显的莫过她协理宁国府一段,她能一眼看出宁府的管理存在几种弊端,并能立即拿出处理的方针,在关键时刻手舌不软,恐怕许多现代的管理者也要自愧不如。 再如刘老老进贾府认亲时,凤姐对其来历不清楚,就不贸然行事,而是让周瑞家的先去向王夫人问个明白,讨个示下,然后才定出处理计划,头脑可谓清爽。 她的才能还表现在她笼络住平儿这样一位得力心腹和助手,没有平儿,她将照顾不到许多方面,但若平儿没有凤姐,恐怕更难胜任林林总总的府中大小事物。 当然凤姐的管理才能也需有财力支持,在续书中她办事难得人心,固然有作者的故意让她走下坡路,与她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也是吻合的。
高处不胜寒
凤姐也有时常为难的一面,也常常是有苦说不出,只有平儿知道罢了。 其中她和婆婆邢夫人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主要方面,而这并不在于凤姐有什么错失。岫烟到贾府时,凤姐为了不落婆婆的说嘴,很明智地将她安插在迎春处,事实上饶是如此,岫烟仍然受了委屈。 在贾赦对鸳鸯有意,邢夫人还在一旁撺掇时,凤姐又一次明智地将自己从这件娶亲不成反惹一身骚的事情中脱身。 即便如此,凤姐仍然难脱婆婆的责难,在老太太过生日时,邢夫人的两个老仆对尤氏无理,凤姐为了宽尤氏的心,便不觉得罪了婆婆,邢夫人则在众人面前给她难堪。 凤姐这些凄苦的心情只有平儿能说,在探春理家时,凤姐和平儿的对话或许最能表达她站在高处不胜寒的心境。
足智多谋
凤姐的足智多谋主要表现在恶毒的一面,但也有令人不敢小觑的份量。 如她治贾瑞的手段,应当说对贾瑞这种人,读者的态度是觉得可怜又可笑的。 凤姐未免毒辣(置于死地是否凤姐原意还待考),但整个事件中她几乎未怎么出面却是令人寻味的,贾蔷贾蓉在这儿成了凤姐的工具。 到整死尤二姐一段,书中写得更为明白,叫“弄小巧借剑杀人”,她布置的将尤二赚入大观圆,令丫头虐待,向老太太告恶状,请医生做手脚,最后让秋桐担罪名,可谓精致周到,还一时让别人以为她是个贤良人物(至少将王夫人老太太蒙得死死的在鼓中)。 再以后是偷梁换柱主办宝玉和宝钗的婚事,这样的主意大概也只有凤姐能够想得出来,还细节到借用紫鹃去婚堂。 应当说,凤姐行恶的一面,很有女性的特征,将女性的智慧运用得入木三分;这一点,那个夏金桂与之相比就差远了!
爱财如命
凤姐是个爱财的管家,颇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资本家发迹的影子。 她用下人的月钱放高利贷,别的人恐怕想都没有想过;她在铁槛寺,仗着自己家中有人当官,轻而易举地毁掉一桩婚事,攒了三千银子;她做生日时,自己的份子免了,还不放过可怜的周赵二姨娘;她买通鸳鸯,将老太太的东西银钱先弄来堵经济缺口凡此种种,无不精确反映了她贪财敛富的一面。 当然凤姐也有她的难处,她比一般人更清楚府里的财政状况,出多入少,还有不断的外面来只借不还的主儿;她考虑得也很长远,将老太太归天,宝玉黛玉一娶一嫁都已经计划在内了,她也许是我知道的最先具有资本家心态行为的中国文学画廊中的形像。 看到凤姐的所作所为,就不禁会联想到“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她们同样地美貌同样地贪婪同样地工于心计,不过凤姐更为中国化更为古董化罢了。
人物评价
对于王熙凤的种种做法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无论是红楼人物,还是读者们都常常会在背后所辱骂她。但其实她的所作所为还有可理解的地方。 她是一个要强的人,这一点书中常有体现。然而她对于某件事情上的做法实在是很毒辣,但仔细一想这是因为什么,就是源于她的要强,源于她的自尊,王熙凤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这样做。人人所知她是贾府的儿媳,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儿女子孙。身为管家,又深受贾母的宠爱。对于小小年纪的她,在这一个地位上真所谓是来之不易。因此,她钟爱这个职位,但更重要的是她无法失去这个重要的地位。因为那样的话她不仅是缺少了贾母的宠爱,天长日久。对于直性脾气的她会忍受不了贾府众人的欺辱,最后导致逐出贾府的悲惨结局。 所以她不能全算上罪恶滔天。确实,她可以用一种慈善的处理方式来维护她的地位。可这样只用与一般的人,像她这种性格的人就算想到了这一点也无从适用,况且这样的慈善理事的地位提升效果毕竟没有毒辣手法那样的快。在这一点的表现上正符合于她的性格与属性特点上。 再一点,王熙凤最后的结局也很凄惨不亚于妙玉、迎春等的结局。在这一点上有少部分读者会深表同情,因此再也不忍心说她的不是了。 在最后的悲惨结局中是根据她一生所做的孽而导致,但这只是一部分。红楼中像黛玉宝钗等人物的死亡中都是听天由命。在上文有说,王熙凤的作为也是有可理解之处的,算不上罪不可赦。因此她短命而死的结局既有一生作孽的来源,又有天意的原因。惜为,惜为,真所谓“一场悲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凤姐即王熙凤,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 凤姐在贾府几乎是个一人之下千人之上的角色,她自从嫁给贾琏,就让琏二爷在荣国府的地位倒退了一射之地;林黛玉一进贾府,就不禁对这个表嫂的谈笑哭哄的作风暗生纳罕……可以说,从一出场,凤姐这个人就透着让你无法抵抗的吸引力,她应当说是当之无愧为《红楼梦》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先说凤姐的美貌,她的出场描写是:三角眼,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的穿着当然更是极尽华丽雍容;这是正面描写。贾瑞见了凤姐,居然敢起非念,想是凤姐的魅力难挡;贾琏和鲍二的偷情之后,闹了一天,看见凤姐“黄黄脸儿”,倒觉比往常更可爱;刘姥姥见了凤姐自然是眼花缭乱,不知道如何动作才好……这些又都从侧面描绘了凤姐的含威夹媚的美貌;应当说,这样一个美人完全区别于宝钗的“冷”和黛玉的“病”,她更容易激起世俗男人的愿望,更象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美人。
判词诠释
画: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注释: 这一首写王熙凤。 1.凡鸟——合起来是“凤”字,点其名。《世说新语·简傲》说:晋代,吕安有一次访问嵇康,嵇康不在家,他哥哥请客人到屋里坐,吕安不入,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去了。嵇康的哥哥很高兴,以为客人说他是神鸟。其实吕安嘲笑他是凡鸟。这里反过来就“凡鸟”说“凤”,目的只是为了隐曲 邓婕版“王熙凤”
一些。 2.“一从二令三人木”句——一从二令三人木是字谜,谜底是“休”字。 甲戌本此处有一条侧批曰:“折字法。”(戚序本为“拆字法”) 仔细观察推敲此谜,就会发现,其中的几个关键字中均有“人”字。“从”字(繁体“ 从”)中有四个“人”(亦有说五“人”);“令”字中有一“人”;“人”、“木”合为“休”字,其中有一“人”(亦有说二“人”)。 可见,当初制此谜时,作者是着眼于“人”,刻意于“人”,落笔于“人”。而今破解此谜,亦当从“人”字入手。 谜中的“一”、“二”、“三”,当理解为序数词。表示三个关键字的先后顺序。但其中的“二”兼有双重功能,既为序数词,又与“令”字具有一种“拆字”关系,“二”、“令”合为“冷”字。因此谜的谜面、谜意突出的是“人”字,故需将“令”字的下半部分“折”去,将“二”、“令”合成“二人”。 将“二人”重新植入谜中,此谜的谜面则成了“一从二人三人木”。去掉“一”、“三”序数词,则成了“从二人休”。至此,此谜的谜底已初露端倪。“二人”即为此谜的谜眼、关键。 何谓“二人”?“仁,亲也,从人二。”(《说文解字.人部》)“亲者,密至也。”(段玉裁注)“仁”,从二从人,原意为二人相揖行礼,二人亲密相耦合为“仁”。将“仁”字再嵌入判词中,则最终的谜底应为:“从仁休”(因“仁”而休)。 其实用拆字法并不可取,采用拆字法应遵循古体字的写法来拆,而按“一从二令三人木”。可以理解为凤姐害死尤二姐的整个过程。即“一从”理解为“纵容”,即先假同意其夫贾琏娶尤二姐。“二令”即害死二命,指凤姐先用恶毒手段害死尤二姐的胎儿,后又用毒计害死尤二姐,即害死二命,“三入木”即是指死后装入棺木,其意是最后凤姐连自己的命都赔上了。 《山海经·南次三经》: 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为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甲旁:头。)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甲旁: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比目鱼玫瑰佩;(甲旁:腰。)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湾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引自红楼梦第三回) 将其与前面《山海经.南次三经》的引文对照来读,则觉得王熙凤是只凤鸟。
人物出场
(见《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还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他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着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之前,就先已通过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 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画笔,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 但作者到此还没交代这位少妇是谁。接下去我们先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但依然使黛玉不得要领。最后众姐妹告诉黛玉“这是琏嫂子”,黛玉这才想起昔日听母亲说过的情况,因而王熙凤这个名字才最终交代了出来。 凤姐一出场,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说话声。她先是赞美林黛玉“标致”,顺手就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其实在炫耀着自己在贾家的特权……至此,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再知其名,再睹其种种表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就不再是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凤姐的出场前后做如许皴染,后文焉得不活跃纸上!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凤姐不是《左传》的郑庄公、《史记》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的潘金莲或《聊斋》的仇大娘。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行将垮台的封建家庭和行将垮台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皇朝实际统治权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地结束了汉代统治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内看来颇有一些类似。《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 《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 王熙凤的聪明不假,确实是聪明的,但是她是残忍的聪明,是虽然八面玲珑但是人人又恨又怕的聪明。可恶的聪明。
人物关系
凤姐和贾琏的关系应当说是颇为令人关注的,有人就曾说他们夫妻毫无爱情可言,我倒觉得这未免偏激。 贾琏凤姐是青春夫妻,他们很自然地象传统的夫妻一样,如果有爱情也在结婚之后。在书中曾两次比较直接地描写这对年轻夫妇的闺房之乐:一次是周瑞家的送花,还有一次是贾芸求园子里的事时偶尔提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人至少是一对能够沟通的夫妻。 凤姐对贾琏也还是很关心的,比如说琏二爷领黛玉赴南面奔丧时,昭儿回来取大毛衣服,凤姐在协理宁府之余,仍叫了昭儿来细细过问,让昭儿等好生照顾;琏二爷另外一回外出时,凤姐也和平儿掐指算其路程,不觉鸡鸣三更。 当然凤姐和贾琏不是理想的夫妻,也远非过着美满的生活,他们之间有性格的冲突,也有利害关系的冲突:琏二爷是个好色的,鲍二家的、灯姑娘都曾与之有染,正派点的就有尤二、父婢秋桐等,对这样一个丈夫,凤姐如果性格稍为软弱,就远非对手,用比较现代的观点来说,凤姐虽是醋缸,却也是爱的排他性在作用,而对贾琏这样的人,也许也只有凤姐才能约束一二,饶是“霸王似的”凤姐,有时也不能将丈夫管得严严实实。 凤姐和贾琏之间还存在金钱关系的冲突,一方面,凤姐深知琏二爷有钱后就会花在女人身上(平儿说“我们爷是油锅里的钱也要拿来花”可为形象的佐证);另一方面,她若没能掌握经济大权,就根本无法约束外子;这样,凤姐就显得扣妒,惹人生厌,可怜她的命运又如何能逃脱末世悲惨? 犹记得凤姐迎归贾琏时,道“国舅老爷”,“珍大哥那边,你好歹给我描补描补”(贾琏回道:“岂敢岂敢!多承多承!”亦让人笑),一个女子一方面希望在情人面前撒娇,另一方面希望心上人能欣赏自己的才干,总是正常而自然的,凤姐这个女中豪杰亦不例外!
智慧风趣
宝玉曾说:若说老太太只喜欢会说话的,那只有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宝钗曾说:凤丫头说笑过后也就罢了,偏偏林丫头爱用春秋的法子……这两个人的评价无疑很公道地说出了凤姐性格中风趣幽默的一面,也正是这一面使得她在老太太面前八面玲珑,在众姐妹面前谈笑风生,在下人面前威恩并重。 凤姐的风趣也源于她的智慧,在前面曾说过凤姐也是冰雪聪明的女人,可惜家里当男孩养,却没当男孩教,不然像凤姐这般看看账单就能念出司棋表哥的情书,在识文断字的嫂妹等面前说出不笑掉大牙的“一夜北风紧”的句子的女人岂非要和钗黛共分秋色? 书中曾多次描写凤姐的风趣,时间地点对象情境不一样,但都能由她几语添色增辉,如:对贾琏说“国舅老爷大喜”,几分娇媚;钗黛宝斗口时“大热天的你们谁吃了生姜”,几分细致入微和体贴;老太太额上的包是来盛福寿的,几分急中生智;“我们大家也放炮仗——散了吧”,几分不露狰狞的逐客之道。 凤姐的风趣和幽默是她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也是调和人物关系,发展故事情节的不可或缺的佐味。
能说善辩
凤姐的人缘在大观圆中应当说还是说得过去的,这也得益于她的察言观色能说善辩的“公关”本事。 首先她能将平儿这把“总钥匙”的心笼络住,以致平儿死心塌地跟随她,一切先以凤姐的正面和长远利益为重;在某些场合,平儿会违逆凤姐意图,但凤姐对这些其实很多时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这正是许多成功领导的拿手好戏,试想:如果凤姐和平儿事必较真,平儿何敢阳奉阴违?而凤姐也就必定会失去平儿的忠顺了。 凤姐对宝玉自然是没得说,要吃什么莲蓬儿汤,马上可以办到,要读书取钱,也是说时风行即雨了;从小时带他去逛宁府,到稍大时同遭赵姨娘暗算,到最后一起被囚禁狱神庙,凤姐和宝玉的命运一直象亲姊弟的命运一样紧紧联系在一起。 凤姐对黛玉宝钗二人也是很为妥贴周到。她看得出二玉间的情意,是以开过黛玉的玩笑,她知道黛玉体弱多疑,抄检时先去将黛玉按下;她知道宝钗在府中的影响,给宝钗做生日便费一番思量。她对探春的态度在探春理家时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明显;她对李纨基本是敬重,但也只有她能偶尔开开这位孀嫂的玩笑;她对晴雯袭人鸳鸯等丫环也都能在关键时刻考虑得到。 或说凤姐做这一切都是因为讨好老太太,不过话说回来,凤姐如果不做到这一点,她又能将权势维持多久?而这用比较现代和客观的观点来诠释,又有何不可不妥呢?
管理才能
凤姐的管理本事是史太君之下首屈一指的(而史太君的才干不太可考,呵呵),有几件事就可以反应出来。 最明显的莫过她协理宁国府一段,她能一眼看出宁府的管理存在几种弊端,并能立即拿出处理的方针,在关键时刻手舌不软,恐怕许多现代的管理者也要自愧不如。 再如刘老老进贾府认亲时,凤姐对其来历不清楚,就不贸然行事,而是让周瑞家的先去向王夫人问个明白,讨个示下,然后才定出处理计划,头脑可谓清爽。 她的才能还表现在她笼络住平儿这样一位得力心腹和助手,没有平儿,她将照顾不到许多方面,但若平儿没有凤姐,恐怕更难胜任林林总总的府中大小事物。 当然凤姐的管理才能也需有财力支持,在续书中她办事难得人心,固然有作者的故意让她走下坡路,与她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也是吻合的。
高处不胜寒
凤姐也有时常为难的一面,也常常是有苦说不出,只有平儿知道罢了。 其中她和婆婆邢夫人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主要方面,而这并不在于凤姐有什么错失。岫烟到贾府时,凤姐为了不落婆婆的说嘴,很明智地将她安插在迎春处,事实上饶是如此,岫烟仍然受了委屈。 在贾赦对鸳鸯有意,邢夫人还在一旁撺掇时,凤姐又一次明智地将自己从这件娶亲不成反惹一身骚的事情中脱身。 即便如此,凤姐仍然难脱婆婆的责难,在老太太过生日时,邢夫人的两个老仆对尤氏无理,凤姐为了宽尤氏的心,便不觉得罪了婆婆,邢夫人则在众人面前给她难堪。 凤姐这些凄苦的心情只有平儿能说,在探春理家时,凤姐和平儿的对话或许最能表达她站在高处不胜寒的心境。
足智多谋
凤姐的足智多谋主要表现在恶毒的一面,但也有令人不敢小觑的份量。 如她治贾瑞的手段,应当说对贾瑞这种人,读者的态度是觉得可怜又可笑的。 凤姐未免毒辣(置于死地是否凤姐原意还待考),但整个事件中她几乎未怎么出面却是令人寻味的,贾蔷贾蓉在这儿成了凤姐的工具。 到整死尤二姐一段,书中写得更为明白,叫“弄小巧借剑杀人”,她布置的将尤二赚入大观圆,令丫头虐待,向老太太告恶状,请医生做手脚,最后让秋桐担罪名,可谓精致周到,还一时让别人以为她是个贤良人物(至少将王夫人老太太蒙得死死的在鼓中)。 再以后是偷梁换柱主办宝玉和宝钗的婚事,这样的主意大概也只有凤姐能够想得出来,还细节到借用紫鹃去婚堂。 应当说,凤姐行恶的一面,很有女性的特征,将女性的智慧运用得入木三分;这一点,那个夏金桂与之相比就差远了!
爱财如命
凤姐是个爱财的管家,颇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资本家发迹的影子。 她用下人的月钱放高利贷,别的人恐怕想都没有想过;她在铁槛寺,仗着自己家中有人当官,轻而易举地毁掉一桩婚事,攒了三千银子;她做生日时,自己的份子免了,还不放过可怜的周赵二姨娘;她买通鸳鸯,将老太太的东西银钱先弄来堵经济缺口凡此种种,无不精确反映了她贪财敛富的一面。 当然凤姐也有她的难处,她比一般人更清楚府里的财政状况,出多入少,还有不断的外面来只借不还的主儿;她考虑得也很长远,将老太太归天,宝玉黛玉一娶一嫁都已经计划在内了,她也许是我知道的最先具有资本家心态行为的中国文学画廊中的形像。 看到凤姐的所作所为,就不禁会联想到“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她们同样地美貌同样地贪婪同样地工于心计,不过凤姐更为中国化更为古董化罢了。
人物评价
对于王熙凤的种种做法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无论是红楼人物,还是读者们都常常会在背后所辱骂她。但其实她的所作所为还有可理解的地方。 她是一个要强的人,这一点书中常有体现。然而她对于某件事情上的做法实在是很毒辣,但仔细一想这是因为什么,就是源于她的要强,源于她的自尊,王熙凤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这样做。人人所知她是贾府的儿媳,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儿女子孙。身为管家,又深受贾母的宠爱。对于小小年纪的她,在这一个地位上真所谓是来之不易。因此,她钟爱这个职位,但更重要的是她无法失去这个重要的地位。因为那样的话她不仅是缺少了贾母的宠爱,天长日久。对于直性脾气的她会忍受不了贾府众人的欺辱,最后导致逐出贾府的悲惨结局。 所以她不能全算上罪恶滔天。确实,她可以用一种慈善的处理方式来维护她的地位。可这样只用与一般的人,像她这种性格的人就算想到了这一点也无从适用,况且这样的慈善理事的地位提升效果毕竟没有毒辣手法那样的快。在这一点的表现上正符合于她的性格与属性特点上。 再一点,王熙凤最后的结局也很凄惨不亚于妙玉、迎春等的结局。在这一点上有少部分读者会深表同情,因此再也不忍心说她的不是了。 在最后的悲惨结局中是根据她一生所做的孽而导致,但这只是一部分。红楼中像黛玉宝钗等人物的死亡中都是听天由命。在上文有说,王熙凤的作为也是有可理解之处的,算不上罪不可赦。因此她短命而死的结局既有一生作孽的来源,又有天意的原因。惜为,惜为,真所谓“一场悲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