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的一个小故事(生动的)
3个回答
2010-12-28
展开全部
巧妙用兵 两伏七亘村
1937年10月25日,时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的刘伯承获悉日军二十师团的迂回部队向平定县城开进,其运送军械弹药粮草的辎重部队约千余人在测鱼镇宿营。测鱼镇东部的七亘村一带地形复杂,道路弯曲,正太公路由此通过。刘伯承判断,测鱼镇之敌第二天必定经七亘村向平定县城运送军用物资,即令三八六旅三营利用七亘村一带的有利地形,力求打一次漂亮的伏击战,歼击敌军,夺其辎重,切断二十师团的后方补给线。
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听说八路军要在七亘村伏击装备精良、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军,非常怀疑。认为国民党的数万正规大军都不能阻挡日军入侵山西,八路军又怎么能与日军相匹敌呢?刘伯承要用七亘村伏击战的胜利,治一治国民党军队的“恐日症”。
10月26日拂晓,天刚蒙蒙亮,驻扎在测鱼镇的日军辎重部队,在200余名步兵的掩护下,沿公路大摇大摆地向平定方向开进。9点钟左右,日军先头部队进入了三营的火力范围,三营战士把这股敌人放了过去,其他敌人看到先头部队部队平安无事,即紧随其向前运动。当敌辎重部队进入三营的伏击圈时,三营抓住战机,向其发起突然攻击,以猛烈的机枪、手榴弹火力大量杀伤敌人。顿时,枪炮声、喊杀声连成一片,直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晕头转向。随即,八路军战士个个像猛虎下山,向敌群冲击,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使敌人的队形大乱。敌人前后被三营的火力和冲入敌阵的战士所截,左右被道路两侧的地形所阻,兵力无法展开,火力不能发挥,掩护部队也发挥不了作用,被八路军战士打得死的死、伤的伤,完全失去了指挥和抵抗能力。后尾掩护的少数兵力见大势已去,惧怕被歼,丢下物资和其他人员,狼狈地向测鱼镇方向回窜。
这次战斗,激战两个多小时,毙敌300余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胜利。
敌运输部队被八路军歼灭后,日军运送军用物资的计划落空,前方急如星火,后方亦如热锅上的蚂蚁。日军依据用兵“不得遵常”的道理,认为八路军伏击胜利后,一定会转移别处,绝不再再在七亘村设伏。所以,一面组织部队到七亘村收集、搬运尸体,一面调整力量,准备继续从七亘村一带通过,向平定方向运送军用物资。
刘伯承神机妙算,准确判断敌人运送军用物资未成,前方弹药粮草告急,一定会千方百计再次运送。且向平定前方机动没有道路绕行,七亘村是再次运送物资的必经之路。另外,刘伯承抓住敌人用兵教条的心理,对“不得遵常”的用兵之道,反其道而用之,大胆决定再次在七亘村设伏。为了进一步迷惑日军,诱骗其上当,刘伯承又使用了疑兵之计。当日军派重兵来七亘村实施报复时,他让第三八六旅主力佯装慌忙败退,制造八路军已被驱走的假象。第三八六旅主力在附近山里绕行一圈,乘夜又秘密返回到七亘村设置伏击阵地,主攻任务仍由第三营担负,不过伏击地点由村东移到了村西。
28日上午,敌人由测鱼镇出动,沿原路向平定方向开进。这次,敌人吸取上次遭伏击的教训,以100余名骑兵开道侦察,300余名步兵殿后掩护,辎重部队摆在中间,相信可以万无一失。敌先头部队接近七亘村后,其侦察分队进行了严密搜索。三八六旅三营的战士沉着镇静,严密伪装不动声色,以致敌人走到跟前都没有被发现。在敌人确信没有伏兵,其先头部队的骑兵才摇摇晃晃地通过八路军的伏击地区。待敌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后,三营指挥员一声令下,埋伏在七亘村西侧的战士,对敌发起了猛烈袭击。随后,战士们又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了面对面的搏斗。激战到黄昏,又毙敌100余名,缴获骡马数十匹,余敌向平定方向逃窜。
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刘伯承指挥八路军部队,采用“重叠的设伏”战术,在七亘村连续两次伏击日军的辎重部队,毙敌400余人,缴获骡马近400匹及大批军用物资,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侵华日军尝到了八路军的厉害。
七亘村伏击战斗结束后,刘伯承将缴获的日军战马、军刀、大衣等战利品,拿出一部分送给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让他看看八路军是怎样战胜侵华日军的。卫立煌亲自点验过目,对刘伯承率领八路军战士对日军作战取得的辉煌战绩,敬佩不已,称七亘村伏击战是大胆巧妙用兵的奇迹,不得不承认:“还是八路军的机动灵活的战术好,接连打了好几个大胜仗”。
1937年10月25日,时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的刘伯承获悉日军二十师团的迂回部队向平定县城开进,其运送军械弹药粮草的辎重部队约千余人在测鱼镇宿营。测鱼镇东部的七亘村一带地形复杂,道路弯曲,正太公路由此通过。刘伯承判断,测鱼镇之敌第二天必定经七亘村向平定县城运送军用物资,即令三八六旅三营利用七亘村一带的有利地形,力求打一次漂亮的伏击战,歼击敌军,夺其辎重,切断二十师团的后方补给线。
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听说八路军要在七亘村伏击装备精良、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军,非常怀疑。认为国民党的数万正规大军都不能阻挡日军入侵山西,八路军又怎么能与日军相匹敌呢?刘伯承要用七亘村伏击战的胜利,治一治国民党军队的“恐日症”。
10月26日拂晓,天刚蒙蒙亮,驻扎在测鱼镇的日军辎重部队,在200余名步兵的掩护下,沿公路大摇大摆地向平定方向开进。9点钟左右,日军先头部队进入了三营的火力范围,三营战士把这股敌人放了过去,其他敌人看到先头部队部队平安无事,即紧随其向前运动。当敌辎重部队进入三营的伏击圈时,三营抓住战机,向其发起突然攻击,以猛烈的机枪、手榴弹火力大量杀伤敌人。顿时,枪炮声、喊杀声连成一片,直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晕头转向。随即,八路军战士个个像猛虎下山,向敌群冲击,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使敌人的队形大乱。敌人前后被三营的火力和冲入敌阵的战士所截,左右被道路两侧的地形所阻,兵力无法展开,火力不能发挥,掩护部队也发挥不了作用,被八路军战士打得死的死、伤的伤,完全失去了指挥和抵抗能力。后尾掩护的少数兵力见大势已去,惧怕被歼,丢下物资和其他人员,狼狈地向测鱼镇方向回窜。
这次战斗,激战两个多小时,毙敌300余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胜利。
敌运输部队被八路军歼灭后,日军运送军用物资的计划落空,前方急如星火,后方亦如热锅上的蚂蚁。日军依据用兵“不得遵常”的道理,认为八路军伏击胜利后,一定会转移别处,绝不再再在七亘村设伏。所以,一面组织部队到七亘村收集、搬运尸体,一面调整力量,准备继续从七亘村一带通过,向平定方向运送军用物资。
刘伯承神机妙算,准确判断敌人运送军用物资未成,前方弹药粮草告急,一定会千方百计再次运送。且向平定前方机动没有道路绕行,七亘村是再次运送物资的必经之路。另外,刘伯承抓住敌人用兵教条的心理,对“不得遵常”的用兵之道,反其道而用之,大胆决定再次在七亘村设伏。为了进一步迷惑日军,诱骗其上当,刘伯承又使用了疑兵之计。当日军派重兵来七亘村实施报复时,他让第三八六旅主力佯装慌忙败退,制造八路军已被驱走的假象。第三八六旅主力在附近山里绕行一圈,乘夜又秘密返回到七亘村设置伏击阵地,主攻任务仍由第三营担负,不过伏击地点由村东移到了村西。
28日上午,敌人由测鱼镇出动,沿原路向平定方向开进。这次,敌人吸取上次遭伏击的教训,以100余名骑兵开道侦察,300余名步兵殿后掩护,辎重部队摆在中间,相信可以万无一失。敌先头部队接近七亘村后,其侦察分队进行了严密搜索。三八六旅三营的战士沉着镇静,严密伪装不动声色,以致敌人走到跟前都没有被发现。在敌人确信没有伏兵,其先头部队的骑兵才摇摇晃晃地通过八路军的伏击地区。待敌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后,三营指挥员一声令下,埋伏在七亘村西侧的战士,对敌发起了猛烈袭击。随后,战士们又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了面对面的搏斗。激战到黄昏,又毙敌100余名,缴获骡马数十匹,余敌向平定方向逃窜。
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刘伯承指挥八路军部队,采用“重叠的设伏”战术,在七亘村连续两次伏击日军的辎重部队,毙敌400余人,缴获骡马近400匹及大批军用物资,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侵华日军尝到了八路军的厉害。
七亘村伏击战斗结束后,刘伯承将缴获的日军战马、军刀、大衣等战利品,拿出一部分送给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让他看看八路军是怎样战胜侵华日军的。卫立煌亲自点验过目,对刘伯承率领八路军战士对日军作战取得的辉煌战绩,敬佩不已,称七亘村伏击战是大胆巧妙用兵的奇迹,不得不承认:“还是八路军的机动灵活的战术好,接连打了好几个大胜仗”。
展开全部
刘伯承
刘伯承元帅是举世闻名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1892年12月4日,诞生在重庆市开县赵家镇一户农民家庭里。
刘伯承的父亲刘文炳,是赵家镇一带有名的“泥腿子文人”,母亲周寅香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伯承5岁时进了私塾,受教于启蒙老师任贤书。这任贤书是位奇人,对刘伯承日后成为伟人有着重要影响。此人系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部下,大渡河一役翼王兵败,他便辗转流落到开县。对于这位私塾老师,成为元帅后的刘伯承还经常对人提起,夸他会武术、懂军事,教学认真,对儿童时期的刘伯承影响至深。
现在凡到“刘伯承同志故居”参观的人,都会听到讲解员讲起有关刘伯承成才和他老师任贤书的趣事、传说。有天黄昏,任贤书对“泥腿子文人”刘文炳说:“仁兄,你家这宅院可是块风水宝地啊!”“此话怎讲?”“你来看。”任贤书朝后山一指,“这沈家湾山势像一把交椅,后山是靠背,左右两边的山梁不就是椅子的扶手吗?”此时落日西下,山色如黛,刘文炳说:“就算是一把交椅吧,这又如何是风水宝地呢?”任贤书道:“你家宅院坐落在交椅正中,屋前是一片台地,这在堪舆学中称‘点将台’。仁兄看那山下面的田坝之上,成排成行堆立田头的谷草垛,好比沙场军阵,气派非凡,这不就像是领军将帅眼中的阅兵场吗?”妙极!就是这位太平军翼王石达开手下部将任贤书,道出了数十年后“泥腿子文人”刘文炳之子刘伯承的戎马前程。“点将台”、“阅兵场”相伴刘伯承元帅戎马一生。显然,刘帅故乡的乡亲,把赵家镇的山形水势神化了,还附会说,刘伯承母亲在胎儿降世的前半夜,梦中一声惊叫,醒来看见一条白龙在头顶盘旋,朝她点头摆尾,不一会儿便破空飞去……
神话!一则极具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美丽的神话。乡亲们都说,刘伯承自幼不凡,是赵家镇这块风水宝地降世的武曲星。其实关于刘伯承的身世,这里有一个故事,相信大家读后就会明白。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出生在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张家坝一户农民家庭里,因为他出生时曾祖父刚去世两个月,所以父母给他取名孝生,字明昭。伯承排行老大,下面尚有三弟三妹。
幼年时的刘伯承聪明、活泼,但顽皮、好动,爬树掏鸟蛋、上房捅野蜂窝、什么都敢干。当时,刘文炳要养活全家九口人,生活日益艰难,况且在遭到科举考试的不公正对待后,他已无心仕途,但他看到五岁的孝生聪明伶俐,智力发展快、接受能力强,便很想早点送他入学读书。但附近的几所塾馆都离家较远,而且要涉水过河,很让人放心不下,所以此事也就搁了下来。
天无绝人之路,恰在此时,一位流落开县的“乞丐”来到刘家门前,引起了刘家的注意,他就是刘伯承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任贤书。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刘文炳发现任贤书不仅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而且还熟谙兵法,精通武术。因此,他对任贤书也更加敬重,为了解决这位外乡孤老的生计问题,同时也使孩子能就近入学,在取得任贤书同意后,由刘文炳出面,邀集了四方邻里二十多名学龄儿童,在刘文炳老屋附近的一座茅屋里办起了一所私塾。这样,刘伯承就在任贤书名下启蒙读书了。
孝生进入私塾后,开始和孔夫子、孟夫子打上了交道,整天学习《三字经》、《千家诗》,读《四书》、《五经》,但是,“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并没有使他完全归顺,贪玩逃学之事时有发生。
然而,一个偶然的事件使他改变了顽皮的性格,正视了自己的学业。有一天,不识字的母亲盯着儿子背书,孝生急于出去玩耍,便闭着眼睛瞎背一通,碰巧这天父亲没出门,也在里屋看书,听见孝生乱背一气,便高声斥责他:“孝生,你欺负你妈不识字,乱背什么?我告诉你,我没有南庄田、北庄地,只有一管笔、一锭墨留给你,你不用功,看你以后怎么过?”
听了父亲的话,母亲方知受骗,伤心地边哭边说:“谁叫我小时候家里穷,念不起书,连自己的儿子也欺骗我不识字,叫我怎么不伤心呢?”
看着伤心的母亲,孝生内心震动很大,他觉得很对不起母亲,便向父亲保证:“从今以后,我再也不逃学了,一定好好念书,你们就看吧。”
从此以后,小孝生立下志向,发奋读书,他每天第一个到课堂读书,晚上回家读到深夜。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书,他都要弄通,并且仔细地圈阅和批注,一部《孟子》他圈阅过数遍;练习书法更有耐力,常常一个字练习几十遍,直到和字帖上的字差不多了才接着练下一个字。在学习中,他常常用“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温故而知新”的道理鞭策自己。他除了运用一般的学习方法外,还逐条逐条地背字典,字典中的许多条目他都能够背下来,使他日后成为一个知识丰富,文字基础扎实、记忆力很强的人。
功夫不负苦心人,由于勤奋、努力,孝生的学习有了长足的进步,各门学科的成绩远远超过一般学生。孝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从他的老师任贤书那儿更多地汲取着精神养料。任贤书早年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他不仅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而且熟谙兵法,精通武术。他除了严肃认真地向学生授课外,在课余时间还教学生操练武术,而且,他还很注意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他经常给学生进述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和《三国》、《水浒》的故事;教学生吟诵《满江红》、《正气歌》等充满爱国主义的诗篇。在任贤书的影响下,孝生不仅将《汉书》、《说岳全传》、《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看了又看,还能将书中重大战役、主要故事情节讲述出来,他尤其赞赏劫富济贫的梁山好汉、钦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诸葛孔明、更敬慕文武双全的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这一切对他的心灵和思想无不产生影响。
刘伯承元帅是举世闻名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1892年12月4日,诞生在重庆市开县赵家镇一户农民家庭里。
刘伯承的父亲刘文炳,是赵家镇一带有名的“泥腿子文人”,母亲周寅香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伯承5岁时进了私塾,受教于启蒙老师任贤书。这任贤书是位奇人,对刘伯承日后成为伟人有着重要影响。此人系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部下,大渡河一役翼王兵败,他便辗转流落到开县。对于这位私塾老师,成为元帅后的刘伯承还经常对人提起,夸他会武术、懂军事,教学认真,对儿童时期的刘伯承影响至深。
现在凡到“刘伯承同志故居”参观的人,都会听到讲解员讲起有关刘伯承成才和他老师任贤书的趣事、传说。有天黄昏,任贤书对“泥腿子文人”刘文炳说:“仁兄,你家这宅院可是块风水宝地啊!”“此话怎讲?”“你来看。”任贤书朝后山一指,“这沈家湾山势像一把交椅,后山是靠背,左右两边的山梁不就是椅子的扶手吗?”此时落日西下,山色如黛,刘文炳说:“就算是一把交椅吧,这又如何是风水宝地呢?”任贤书道:“你家宅院坐落在交椅正中,屋前是一片台地,这在堪舆学中称‘点将台’。仁兄看那山下面的田坝之上,成排成行堆立田头的谷草垛,好比沙场军阵,气派非凡,这不就像是领军将帅眼中的阅兵场吗?”妙极!就是这位太平军翼王石达开手下部将任贤书,道出了数十年后“泥腿子文人”刘文炳之子刘伯承的戎马前程。“点将台”、“阅兵场”相伴刘伯承元帅戎马一生。显然,刘帅故乡的乡亲,把赵家镇的山形水势神化了,还附会说,刘伯承母亲在胎儿降世的前半夜,梦中一声惊叫,醒来看见一条白龙在头顶盘旋,朝她点头摆尾,不一会儿便破空飞去……
神话!一则极具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美丽的神话。乡亲们都说,刘伯承自幼不凡,是赵家镇这块风水宝地降世的武曲星。其实关于刘伯承的身世,这里有一个故事,相信大家读后就会明白。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出生在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张家坝一户农民家庭里,因为他出生时曾祖父刚去世两个月,所以父母给他取名孝生,字明昭。伯承排行老大,下面尚有三弟三妹。
幼年时的刘伯承聪明、活泼,但顽皮、好动,爬树掏鸟蛋、上房捅野蜂窝、什么都敢干。当时,刘文炳要养活全家九口人,生活日益艰难,况且在遭到科举考试的不公正对待后,他已无心仕途,但他看到五岁的孝生聪明伶俐,智力发展快、接受能力强,便很想早点送他入学读书。但附近的几所塾馆都离家较远,而且要涉水过河,很让人放心不下,所以此事也就搁了下来。
天无绝人之路,恰在此时,一位流落开县的“乞丐”来到刘家门前,引起了刘家的注意,他就是刘伯承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任贤书。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刘文炳发现任贤书不仅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而且还熟谙兵法,精通武术。因此,他对任贤书也更加敬重,为了解决这位外乡孤老的生计问题,同时也使孩子能就近入学,在取得任贤书同意后,由刘文炳出面,邀集了四方邻里二十多名学龄儿童,在刘文炳老屋附近的一座茅屋里办起了一所私塾。这样,刘伯承就在任贤书名下启蒙读书了。
孝生进入私塾后,开始和孔夫子、孟夫子打上了交道,整天学习《三字经》、《千家诗》,读《四书》、《五经》,但是,“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并没有使他完全归顺,贪玩逃学之事时有发生。
然而,一个偶然的事件使他改变了顽皮的性格,正视了自己的学业。有一天,不识字的母亲盯着儿子背书,孝生急于出去玩耍,便闭着眼睛瞎背一通,碰巧这天父亲没出门,也在里屋看书,听见孝生乱背一气,便高声斥责他:“孝生,你欺负你妈不识字,乱背什么?我告诉你,我没有南庄田、北庄地,只有一管笔、一锭墨留给你,你不用功,看你以后怎么过?”
听了父亲的话,母亲方知受骗,伤心地边哭边说:“谁叫我小时候家里穷,念不起书,连自己的儿子也欺骗我不识字,叫我怎么不伤心呢?”
看着伤心的母亲,孝生内心震动很大,他觉得很对不起母亲,便向父亲保证:“从今以后,我再也不逃学了,一定好好念书,你们就看吧。”
从此以后,小孝生立下志向,发奋读书,他每天第一个到课堂读书,晚上回家读到深夜。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书,他都要弄通,并且仔细地圈阅和批注,一部《孟子》他圈阅过数遍;练习书法更有耐力,常常一个字练习几十遍,直到和字帖上的字差不多了才接着练下一个字。在学习中,他常常用“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温故而知新”的道理鞭策自己。他除了运用一般的学习方法外,还逐条逐条地背字典,字典中的许多条目他都能够背下来,使他日后成为一个知识丰富,文字基础扎实、记忆力很强的人。
功夫不负苦心人,由于勤奋、努力,孝生的学习有了长足的进步,各门学科的成绩远远超过一般学生。孝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从他的老师任贤书那儿更多地汲取着精神养料。任贤书早年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他不仅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而且熟谙兵法,精通武术。他除了严肃认真地向学生授课外,在课余时间还教学生操练武术,而且,他还很注意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他经常给学生进述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和《三国》、《水浒》的故事;教学生吟诵《满江红》、《正气歌》等充满爱国主义的诗篇。在任贤书的影响下,孝生不仅将《汉书》、《说岳全传》、《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看了又看,还能将书中重大战役、主要故事情节讲述出来,他尤其赞赏劫富济贫的梁山好汉、钦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诸葛孔明、更敬慕文武双全的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这一切对他的心灵和思想无不产生影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12-19
展开全部
笨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