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何证据证明夏朝的存在
………夏朝是华夏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人类的第一个朝代。天地分离之前,哪怕人族在某地聚居了几万年,由于受到礼制的限定,都不可以称为朝代。里面的逻辑,如同炎黄之前无数的先祖,皆不为华夏的始祖,道理是一样的。那怕羿在传说中出现的早,功绩大于炎黄,也没轮上去当华夏的始祖,就是缘于礼制的限定。
………定朝代的礼制,一要有天地体制,这就得天地的一统,天地统于龙汉,在伏羲为青帝期。二要有代表人族社会结构的代表,在天地体制中持有名份。满足了这二个条件,人族的朝代,在天地体制中才算程序合法。夏的人皇挂虚后级,商的人皇挂谥后级,后级就是天地体制的名份,实帝级管天,实后级管地。有了名份,你的朝代才叫朝代。有这名份,也表示你名下有朝代。
………周称天子后,有六道了,是人道代表人系在天地的名份。天地分离前,人系只是挂靠,中土挂靠在龙汉的汉下面,汉入制,并不代表你挂靠入制。东西方挂靠关系的不同,也演变出如今东西方人与神定位的不同。后羿后稷后土的后,出自是龙汉的汉,实后级并不代表人系。炎黄是实帝级入制,是汉的入制,并不代表人族的社会入制。炎黄成为华夏的始祖,也因为逻辑绕了一个圈,华夏人族捡了个便宜。
………道文明的道理,就是最有道理的道理,为何总将就别人的道理?如果不承认这个道理,汉,中土,中华,炎黄,华夏中国,这些名字就都得改,因为这些都不是自封的,都是出于道理。
2014-01-15
迄今为止没有出土夏代遗址自证的文字证据,但是间接的证据还是有不少的。
《诗经·商颂·长发》:“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郭沫若先生考证认为,这个土方就是卜辞所常见之敌国名“土方”,为大禹后裔,武丁时被击败。胡厚宣先生在《甲骨文土方为夏民族考》一文中,肯定了郭沫若先生的观点,认为卜辞中的土方就是被商人击败后西迁之夏民族。夏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下土方”,简称“下(夏)”。商人之所以不称“夏(下)”而称“土”,可能是为了与夏人的自称相区别,这个和周人称商人为“殷”的情况绝相类似,商人一直自称曰“商”不曰“殷”,而周人则特称之为“殷”,其中不仅有区分之意,恐也含有贬低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可以相信殷墟卜辞中所称的敌国“土方”就是“下土方”的省称,也就是夏方,它是夏被商从中土驱逐后逃往西北的遗民,“土方”是商对他们的称呼,犹商亡后周人称商为“殷”。击败有穷氏复兴夏朝的少康,后来被称为酒神“杜康”,其名犹言“土康”,即夏康。
先商是和整个夏朝相始终的。先商的历史就是夏朝历史的一个侧面。先商文化遗存证实史籍关于商先公迁徙的记录是可靠的。夏朝到商朝的地理沿革,夏朝方国和族群在商朝的延续,是真实可信的,而非虚构。
杞国,是夏朝同姓国,殷汤封夏后于杞,周又封之。鄫国,也是夏朝封国,商周因之。甲骨卜辞和金文对这两个姒姓国有明确记载,显示其稳定连续的传承。同样,夏代方国六、戈、雇在甲骨卜辞里继续存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周时期,大多数上古族群的族徽和地望可以通过甲骨文、金文的记载得到证实,足以证明先秦古籍的有关记载。正所谓“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先商也好,夏朝所封的那些延续到商周的方国也好,他们的存在也是夏朝存在的有力证据。夏朝那些方国在甲骨文里赫赫在列,却没有夏朝,是完全不符合逻辑的,唯一的可能是商不称夏为夏,而不是夏朝不存在!可见甲骨文里的“土方”就是夏,必定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河北藁城台西、江西清江吴城都发现了早于殷墟的陶文,但是同期的商王族甲骨文却没有发现。这并不妨碍先商(至少是部分)和早商历史的信史属性。商先公十四位,自上甲开始有确切的日名(天干),自示壬配偶开始有确切的先妣日名。这说明自从上甲开始先商已经有了可靠的历史记载。甲骨文显示的器物形制和夏朝的一样,而不是商朝同期的,可以说明汉字诞生在夏代,而不是商代。语言学家认为我们现用的汉字创制于夏代中后期。胤甲和孔甲两代夏王都有日名,且分别作西音、东音。他们所作的很可能不是音乐,而是对语言的规范。
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藏族称汉地为“黑色的夏”,与夏尚黑一致。西南地区多数民族称呼汉族都是“夏”。彝族史诗记载彝夏同源,自大禹时代分为两支,北支为夏,南支为彝。彝族称汉族为夏颇,就是夏族。1934年西部科学院曾组织了一个由12人组成的考察团,在四川大凉山北部调查,发现了一年十个月的太阳历。孔子从杞国访得的《夏小正》,就是十月太阳历,在《诗经·七月》《管子》《黄帝内经》等古籍里都有明确体现。战国时代,中原学者已经对十月太阳历一无所知。直到发现彝族十月太阳历后,那些疑团才豁然开朗,得到完美诠释。足见彝族史诗所言彝夏一家信而有征。
推荐阅读:
《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 殷墟卜辞所见干支二十二字考》
《日名制·昭穆制·姓氏制度研究》
《中国上古史实揭秘:天文考古学研究》
《中国上古文化的新大陆——〈山海经·海外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