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上海市濒江临海,长江河口水面辽阔,并与黄浦江相连通的内陆河湖形成湖源型感潮河网区。长江河口既是海淡水交汇处,受涨潮力的推动,潮流(主要长江淡水)直驱黄浦江补充境内河湖水量;又受长江径流携带的丰腴有机物质,孕育着浮游生物和滩涂植物,为鱼类提供丰盛的饵料。因此,长江河口吸引各种咸淡水鱼类的栖息、繁殖和索饵肥育的良好渔场;又是洄游鱼类的过境通道以及内陆河湖主产淡水鱼类,所以,上海地区鱼类资源特别丰富。
1.种类和主要分布
上海地处长江河口,内陆河湖密布,水域面积大,水环境多样,鱼类种类也多样,主要有咸淡水鱼类、淡水鱼类、洄游性鱼类和少数海产鱼类等。
1.1水域环境上海市所管辖的水域,包括长江河口水域、内陆河流、湖泊和坑塘等四部分,总水面计1800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河口水面从青龙江港起至崇明县以东佘山岛为止的92.5公里长的江面面积,据国家测绘局提供资料转绘量算计1107平方公里;河湖面积计520平方公里;坑塘水面积为108平方公里。 长江河口水面开阔,每年由上游倾泻9000多亿立方米的水量,又受潮汐顶托作用,携带大量的泥沙,其中约一半沉积在河口,形成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和数以百计的暗沙和沙洲。崇明岛由西北向东南横卧于江中,将江面分隔成北支和南支两个水体。由于北支在青龙港处形成狭颈口,致使上游来水大部分由南支倾泻入海。因此,北支流量不畅,水流缓慢,河床日益淤浅,盐度较高,年平均1.4‰(青龙港)-15.2‰(前哨农场);南支江面开阔,水流湍急,盐度比北支淡,年平均0.22‰(奚家港)-2.99‰(中浚)。长江河口盐度变化的总趋势是冬半年明显比夏半年要高。
河口水温年平均为17℃,变化幅度在3-30℃之间,冬季无冰冻现象。 上海内陆由黄浦江贯穿,源于青浦淀山湖,流至吴淞口汇入长江,流长82.5km。沿江还有苏州河和蕰藻浜等58条大支流,与淀浦河、川杨河、大治河和金汇港等人工河道形成一个交织网状的黄浦江水系,水面积达48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水面积为22平方公里)。湖泊主要集中于青浦区西部,如淀山湖、元荡、大莲湖、火石荡、汪洋荡、雪落漾和吴天贞荡等组成淀泖湖群,水面积为65平方公里。其中淀山湖是最大的天然湖泊,南北长18km,东西宽9km,湖面面积63.7平方公里,除去湖的北部约13平方公里属江苏昆山市外,余下为上海市所管辖。淀泖湖群与黄浦江水系相通,又是上游太湖水量东泻入海通道,所以内陆淡水鱼类具有太湖鱼类区系的特点;因黄浦江受潮水顶托,江水可由拦路港汇入湖区,内陆鱼类除主要盛产淡水鱼类外,也有咸淡水鱼类和洄游性鱼类的栖息。
1.2鱼类种类及生态类型上海素有江南水乡之称,鱼类资源丰富。据近年来仅在长江河口上海市管辖的江段(东以佘山岛为止,N31°41′,E120°10′)、长江南岸和杭州湾北岸172.31km长的大陆岸线水域(从浏河口以南经南汇角往西至金丝娘桥)以及内陆水系,调查到的鱼类计15目34科114种(见上海市鱼类总表)。从调查结果来看,是反映了长江河口咸淡水鱼类和内陆淡水鱼类的区系,有时偶尔有些海水鱼类进入河口或沿岸水域。据上海地区调查到的鱼类。
按其生态类型大致可分以下五类: 1.2.1咸淡水鱼类 又称河口性鱼类,这类鱼是终生生活于长江河口咸淡水水域,如鲻鱼、梭鱼、棱梭鱼、鲈鱼、舌鳎和河鲀等10多种。 1.2.2洄游鱼类,或称过河性鱼类,又可分两类:(1)溯河洄游鱼类:平时生活于浅海或近海,每年繁殖季节,由海入长江河口或上游产卵,产卵后亲鱼死亡或与仔鱼返回近海或浅海肥育生长,如中华鲟、凤鲚、刀鲚、银鱼、鲥鱼等10多种。(2)降海洄游鱼类:平时生活在江河、湖泊或溪流中,繁殖季节洄游到浅海或深海产卵,如松江鲈鱼和鳗鲡(产卵后亲鱼死亡)。 1.2.3沿岸浅海定居性鱼类:这类鱼终生生活于长江河口或陆岸浅海区的滩涂和水域,如弹涂鱼和各种鰕虎鱼等10多种左右。 1.2.4海水鱼类:这类鱼平时生活于海洋,在生殖洄游或索饵洄游至长江河口近海时,偶尔进入河口和陆岸浅海域,如鳓鱼、黄姑鱼、白姑鱼、大黄鱼、小黄鱼、蓝点马鲛鱼、带鱼和银鲳等10多种。 1.2.5淡水鱼类:这类鱼终生生活于淡水水域,如鲤鱼、鲫鱼、鳊鱼、鲌鱼、黄颡鱼、鳗鲡、黄鳝、鳜鱼、塘鳢和乌鳢等50多种;但其中也有少数种类在生殖时期,从江河下游或湖沼游向上游急流进行产卵,如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等。
1.3鱼类的主要分布上海地区的鱼类分布是受水域环境的含盐量差异而制约,基本上可分长江河口的咸淡水鱼类和淡水鱼类两大类。前者主要有鲱形目、鲻形目、鲈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等60多种鱼类;后者主要有鲤形目、鲇形目、合鳃目和刺鳅目等50多种鱼类。但是,由于内陆淡水水系通过黄浦江汇入长江河口,又因濒临东海,受潮汐的顶托,河口咸水(冬季)或淡水(夏季)倒灌内陆水系,所以河口有些鱼类如刀鲚、大银鱼、太湖短吻银鱼、鲻鱼、鲈鱼、舌鳎和暗色东方鲀等和江海洄游性鱼类如鳗鲡和松江鲈鱼等进入内陆水系栖息,远至可达西部淀山湖。有些江河洄游性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在繁殖季节由河湖游至长江上游急流中繁殖。 长江河口和大陆岸线浅海(包括杭州湾北岸)两大水域,因后者受长江口径流南下和潮水的交汇,也是属咸淡水水域,咸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都有分布,鱼类区系基本相似(见《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鱼类汇总表》、《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鱼类汇总表》和《金山三岛自然保护区鱼类汇总表》)。但是,在长江河口的两个自然保护区,一个位于在崇明岛的东端,另一个在长江口南岸离施湾边滩约10Km的水域中,因位置相距较近,东边都濒临东海,鱼类更为相似,据统计:前者主要鱼类为10目26科63种;后者为10目22科45种。金山三岛位于杭州湾浅海区,离北岸约7.5Km,据统计,主要鱼类有8目17科31种。虽然三个保护区周围水域互相连通,又鱼类自由游动,统计到的种类数仅仅是个相对数;总因杭州湾是个浅海区,地理位置的不同,有些洄游性鱼类如中华鲟和白鲟没有分布,就是在河口分布的7种银鱼,也只记录到一种大银鱼,这是不在洄游过境通道上有关,种类数相对要少些。
2.经济种类的利用情况
上海地区地处长江河口,又与内陆水系相通,鱼类种类较多,现就分珍稀濒危鱼类和主要经济鱼类介绍如下
2. 1珍稀濒危鱼类 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上海地区鱼类有3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1.1 中华鲟。俗称鲟鱼、甲鱼和鳇鱼,是一种古老的鱼类。个体较大,可达3米长,体重150-500公斤;性成熟晚,雄鱼8年,雌鱼14年以上;寿命长,最大年龄可达33年。中华鲟是属江海洄游性鱼类,一生中主要生活在海洋,性成熟后从海洋进入长江,潜游江底,上溯数千公里,至金沙江下游和川江上游江段产卵场产卵(长江葛州坝截流前)。产卵后,亲鱼和孵出的幼鲟,随江水顺流而下。幼鱼约在翌年3~4月份经湖北江段,5~7月上旬经江苏江段,5月开始陆续到达长江河口水域,在这里逗留索饵肥育,至9月底逐渐进入海洋生活,直至性成熟再重返长江产卵。葛州坝截流后,隔断了中华鲟的洄游过境通道改变了产卵生境,使产卵群体阻在坝下,导致群体多极化,洄游距离从3000多km,缩减至1850km,从而幼鲟到达长江河口时间也提早约一个月。由于盲目捕捞、产卵场生境受到破坏和水质污染等因素,目前中华鲟资源极为稀少,被国家列为一级珍稀濒危鱼类加以保护;同时采用人工繁殖和育苗方法,放归长江;并在长江河口幼鲟逗留索饵肥育的集中水域, 即崇明东滩周围水域建起自然保护区以恢复资源。
2.1.2白鲟。体延长为亚圆筒形,吻成剑状突出,约占头长的2/3,体长约2~3米,体裸露。生活于长江河口中下层,春季繁殖期,溯江至上游产卵。目前,白鲟数量比中华鲟更为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鱼类。
2.1.3松江鲈鱼。俗称四鳃鲈,是一种降海性洄游鱼类。栖息于与长江河口相通的内陆河流和湖泊中。每年冬至前后,性腺成熟,开始作生殖洄游,至河口浅海产卵场(黄海南部潮间带的砺牙礁区域)产卵,产卵后亲鱼死亡,卵经30~40天后孵化。幼鱼4~5月份经河口回归内陆水域肥育生长。由于松江鲈鱼洄游过境通道受到污染,产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鱼类。
2.2主要经济鱼类 上海地区鱼类种类虽多,但是作为资源被开发和利用的种类却很有限。现就长江河口和内陆水域开发的主要经济鱼类分述如下:
2.2.1长江河口主要经济鱼类 (1)凤鲚。俗称凤尾鱼、烤籽鱼,是属短距离溯河性洄游鱼类。平时栖居在浅海,每年3月开始陆续洄游到长江河口产卵,5月中旬至6月底,渔汛旺发,是捕捞的主要时期,秋季返浅海。据调查,凤鲚的渔产量比较稳定,1960~1982年23年平均年产量为1000吨左右,目前仍然是长江河口的经济鱼类。 (2)刀鱼。俗称长颌鲚、刀鲚,也是一种溯河性洄游鱼类。平时栖居近海,每年2月中旬开始陆续洄游至长江河口产卵场,3月上旬至4月底形成渔汛。刀鱼的渔汛期短,前后约30~40天,产卵后亲鱼和孵化出的仔鱼群返回浅海肥育生长。因此,在河口佘山岛以东浅海区还可捕捞到刀鱼。常年产量维持在150~200吨之间。 (3)前颌间银鱼。俗称面丈鱼、银鱼。分布在长江河口渔场的银鱼共4属7种(见上海市鱼类汇总表),但构成渔汛的仅为前颌间银鱼,也是一种溯河性洄游鱼类。平时栖居近海,每年3月中旬开始由海进入长江河口产卵场,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入渔汛旺发期。产卵后,亲鱼死亡,仔鱼返回近海生长,翌年再洄游入长江河口产卵。常年产量为50~100吨(包括其它种银鱼),最高年产量如1961年可达563吨,但总的资源量在衰退,如1987年产量仅为25吨。 (4)鳗鲡。俗称鳗鱼、河鳗,是一种降海洄游性鱼类。平时栖居于内陆淡水,性成熟后,每年8~9月经长江河口洄游至深海产卵场(N15°30′, E36°30′为中心的海域)产卵。产卵后亲鱼死亡,卵孵化后,经柳叶鳗而变态为线鳗(即鳗苗)。每年春季2~5月间随太平洋海流飘流到长江河口,形成鳗苗汛期,渔民用三角抄网或拖网捕捞鳗苗。上海地区每年捕捞鳗苗约一吨左右,出口日本或人工饲养。漏网的大批线鳗群进入内陆水域生长,据调查,仅青浦区西部湖泊年产河鳗约5~10吨。 长江河口咸淡水鱼类除上述4种重要的资源鱼类外,还有鲻鱼、梭鱼、鲈鱼和长吻鮠等以及其它鱼类,年渔产量在5000吨左右(包括上述4种资源鱼类的产量)。
2.2.2杭州湾北岸主要经济鱼类 杭州湾北岸是属陆岸浅海区,由于受长江口径流南下和海潮交汇,也是一个咸淡水水域,鱼类既有咸淡水鱼类,又有海水鱼类。主要经济鱼类,如凤鲚、刀鱼、鲥鱼、鳓鱼、黄鲫、大银鱼、龙头鱼、鲻鱼、鲈鱼、梅童鱼、黄姑鱼、白姑鱼、蓝点马鲛、银鲳、窄体舌鳎和条鳎等近20种,年渔产量在4900吨左右(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捕获量)。
2.3内陆淡水鱼类 淡水鱼类的经济鱼类无论种类或资源量主要是鲤形目鱼类中的鲤科鱼类为主,如鲤鱼、鲫鱼、鲂、短尾鲌、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拟刺鳊、花 、华鳈、蛇鮈和其它鱼类如鲇鱼、黄鳝、乌鳢、鳜鱼、塘鳢等;养殖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团头鲂;近年来又扩大鲤鱼、鲫鱼和鳜鱼的养殖,共计约20多种。50年代主要以捕捞野生鱼类为主,养殖鱼类的产量仅占渔产量的5%左右。70年代以后特别黄浦江中下游段和苏州河等河流受到工业废水的污染,野生鱼类产量减少,由此养殖鱼类产量从70年代占30%,至80年代渐增50%,90年代超过50%。目前,市郊新建养鱼精养塘18万亩,主要集中在西部的青浦区、金山区、松江区和沿海的奉贤县、南汇县、崇明县等,这些区县的水域污染较少,水质较好。据上海地区统计,养殖鱼类年产量约在10万吨左右,另外加上自然淡水水域捕捞的野生鱼类约7万多吨,以满足市民鲜活鱼类的供应。
1.种类和主要分布
上海地处长江河口,内陆河湖密布,水域面积大,水环境多样,鱼类种类也多样,主要有咸淡水鱼类、淡水鱼类、洄游性鱼类和少数海产鱼类等。
1.1水域环境上海市所管辖的水域,包括长江河口水域、内陆河流、湖泊和坑塘等四部分,总水面计1800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河口水面从青龙江港起至崇明县以东佘山岛为止的92.5公里长的江面面积,据国家测绘局提供资料转绘量算计1107平方公里;河湖面积计520平方公里;坑塘水面积为108平方公里。 长江河口水面开阔,每年由上游倾泻9000多亿立方米的水量,又受潮汐顶托作用,携带大量的泥沙,其中约一半沉积在河口,形成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和数以百计的暗沙和沙洲。崇明岛由西北向东南横卧于江中,将江面分隔成北支和南支两个水体。由于北支在青龙港处形成狭颈口,致使上游来水大部分由南支倾泻入海。因此,北支流量不畅,水流缓慢,河床日益淤浅,盐度较高,年平均1.4‰(青龙港)-15.2‰(前哨农场);南支江面开阔,水流湍急,盐度比北支淡,年平均0.22‰(奚家港)-2.99‰(中浚)。长江河口盐度变化的总趋势是冬半年明显比夏半年要高。
河口水温年平均为17℃,变化幅度在3-30℃之间,冬季无冰冻现象。 上海内陆由黄浦江贯穿,源于青浦淀山湖,流至吴淞口汇入长江,流长82.5km。沿江还有苏州河和蕰藻浜等58条大支流,与淀浦河、川杨河、大治河和金汇港等人工河道形成一个交织网状的黄浦江水系,水面积达48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水面积为22平方公里)。湖泊主要集中于青浦区西部,如淀山湖、元荡、大莲湖、火石荡、汪洋荡、雪落漾和吴天贞荡等组成淀泖湖群,水面积为65平方公里。其中淀山湖是最大的天然湖泊,南北长18km,东西宽9km,湖面面积63.7平方公里,除去湖的北部约13平方公里属江苏昆山市外,余下为上海市所管辖。淀泖湖群与黄浦江水系相通,又是上游太湖水量东泻入海通道,所以内陆淡水鱼类具有太湖鱼类区系的特点;因黄浦江受潮水顶托,江水可由拦路港汇入湖区,内陆鱼类除主要盛产淡水鱼类外,也有咸淡水鱼类和洄游性鱼类的栖息。
1.2鱼类种类及生态类型上海素有江南水乡之称,鱼类资源丰富。据近年来仅在长江河口上海市管辖的江段(东以佘山岛为止,N31°41′,E120°10′)、长江南岸和杭州湾北岸172.31km长的大陆岸线水域(从浏河口以南经南汇角往西至金丝娘桥)以及内陆水系,调查到的鱼类计15目34科114种(见上海市鱼类总表)。从调查结果来看,是反映了长江河口咸淡水鱼类和内陆淡水鱼类的区系,有时偶尔有些海水鱼类进入河口或沿岸水域。据上海地区调查到的鱼类。
按其生态类型大致可分以下五类: 1.2.1咸淡水鱼类 又称河口性鱼类,这类鱼是终生生活于长江河口咸淡水水域,如鲻鱼、梭鱼、棱梭鱼、鲈鱼、舌鳎和河鲀等10多种。 1.2.2洄游鱼类,或称过河性鱼类,又可分两类:(1)溯河洄游鱼类:平时生活于浅海或近海,每年繁殖季节,由海入长江河口或上游产卵,产卵后亲鱼死亡或与仔鱼返回近海或浅海肥育生长,如中华鲟、凤鲚、刀鲚、银鱼、鲥鱼等10多种。(2)降海洄游鱼类:平时生活在江河、湖泊或溪流中,繁殖季节洄游到浅海或深海产卵,如松江鲈鱼和鳗鲡(产卵后亲鱼死亡)。 1.2.3沿岸浅海定居性鱼类:这类鱼终生生活于长江河口或陆岸浅海区的滩涂和水域,如弹涂鱼和各种鰕虎鱼等10多种左右。 1.2.4海水鱼类:这类鱼平时生活于海洋,在生殖洄游或索饵洄游至长江河口近海时,偶尔进入河口和陆岸浅海域,如鳓鱼、黄姑鱼、白姑鱼、大黄鱼、小黄鱼、蓝点马鲛鱼、带鱼和银鲳等10多种。 1.2.5淡水鱼类:这类鱼终生生活于淡水水域,如鲤鱼、鲫鱼、鳊鱼、鲌鱼、黄颡鱼、鳗鲡、黄鳝、鳜鱼、塘鳢和乌鳢等50多种;但其中也有少数种类在生殖时期,从江河下游或湖沼游向上游急流进行产卵,如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等。
1.3鱼类的主要分布上海地区的鱼类分布是受水域环境的含盐量差异而制约,基本上可分长江河口的咸淡水鱼类和淡水鱼类两大类。前者主要有鲱形目、鲻形目、鲈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等60多种鱼类;后者主要有鲤形目、鲇形目、合鳃目和刺鳅目等50多种鱼类。但是,由于内陆淡水水系通过黄浦江汇入长江河口,又因濒临东海,受潮汐的顶托,河口咸水(冬季)或淡水(夏季)倒灌内陆水系,所以河口有些鱼类如刀鲚、大银鱼、太湖短吻银鱼、鲻鱼、鲈鱼、舌鳎和暗色东方鲀等和江海洄游性鱼类如鳗鲡和松江鲈鱼等进入内陆水系栖息,远至可达西部淀山湖。有些江河洄游性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在繁殖季节由河湖游至长江上游急流中繁殖。 长江河口和大陆岸线浅海(包括杭州湾北岸)两大水域,因后者受长江口径流南下和潮水的交汇,也是属咸淡水水域,咸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都有分布,鱼类区系基本相似(见《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鱼类汇总表》、《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鱼类汇总表》和《金山三岛自然保护区鱼类汇总表》)。但是,在长江河口的两个自然保护区,一个位于在崇明岛的东端,另一个在长江口南岸离施湾边滩约10Km的水域中,因位置相距较近,东边都濒临东海,鱼类更为相似,据统计:前者主要鱼类为10目26科63种;后者为10目22科45种。金山三岛位于杭州湾浅海区,离北岸约7.5Km,据统计,主要鱼类有8目17科31种。虽然三个保护区周围水域互相连通,又鱼类自由游动,统计到的种类数仅仅是个相对数;总因杭州湾是个浅海区,地理位置的不同,有些洄游性鱼类如中华鲟和白鲟没有分布,就是在河口分布的7种银鱼,也只记录到一种大银鱼,这是不在洄游过境通道上有关,种类数相对要少些。
2.经济种类的利用情况
上海地区地处长江河口,又与内陆水系相通,鱼类种类较多,现就分珍稀濒危鱼类和主要经济鱼类介绍如下
2. 1珍稀濒危鱼类 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上海地区鱼类有3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1.1 中华鲟。俗称鲟鱼、甲鱼和鳇鱼,是一种古老的鱼类。个体较大,可达3米长,体重150-500公斤;性成熟晚,雄鱼8年,雌鱼14年以上;寿命长,最大年龄可达33年。中华鲟是属江海洄游性鱼类,一生中主要生活在海洋,性成熟后从海洋进入长江,潜游江底,上溯数千公里,至金沙江下游和川江上游江段产卵场产卵(长江葛州坝截流前)。产卵后,亲鱼和孵出的幼鲟,随江水顺流而下。幼鱼约在翌年3~4月份经湖北江段,5~7月上旬经江苏江段,5月开始陆续到达长江河口水域,在这里逗留索饵肥育,至9月底逐渐进入海洋生活,直至性成熟再重返长江产卵。葛州坝截流后,隔断了中华鲟的洄游过境通道改变了产卵生境,使产卵群体阻在坝下,导致群体多极化,洄游距离从3000多km,缩减至1850km,从而幼鲟到达长江河口时间也提早约一个月。由于盲目捕捞、产卵场生境受到破坏和水质污染等因素,目前中华鲟资源极为稀少,被国家列为一级珍稀濒危鱼类加以保护;同时采用人工繁殖和育苗方法,放归长江;并在长江河口幼鲟逗留索饵肥育的集中水域, 即崇明东滩周围水域建起自然保护区以恢复资源。
2.1.2白鲟。体延长为亚圆筒形,吻成剑状突出,约占头长的2/3,体长约2~3米,体裸露。生活于长江河口中下层,春季繁殖期,溯江至上游产卵。目前,白鲟数量比中华鲟更为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鱼类。
2.1.3松江鲈鱼。俗称四鳃鲈,是一种降海性洄游鱼类。栖息于与长江河口相通的内陆河流和湖泊中。每年冬至前后,性腺成熟,开始作生殖洄游,至河口浅海产卵场(黄海南部潮间带的砺牙礁区域)产卵,产卵后亲鱼死亡,卵经30~40天后孵化。幼鱼4~5月份经河口回归内陆水域肥育生长。由于松江鲈鱼洄游过境通道受到污染,产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鱼类。
2.2主要经济鱼类 上海地区鱼类种类虽多,但是作为资源被开发和利用的种类却很有限。现就长江河口和内陆水域开发的主要经济鱼类分述如下:
2.2.1长江河口主要经济鱼类 (1)凤鲚。俗称凤尾鱼、烤籽鱼,是属短距离溯河性洄游鱼类。平时栖居在浅海,每年3月开始陆续洄游到长江河口产卵,5月中旬至6月底,渔汛旺发,是捕捞的主要时期,秋季返浅海。据调查,凤鲚的渔产量比较稳定,1960~1982年23年平均年产量为1000吨左右,目前仍然是长江河口的经济鱼类。 (2)刀鱼。俗称长颌鲚、刀鲚,也是一种溯河性洄游鱼类。平时栖居近海,每年2月中旬开始陆续洄游至长江河口产卵场,3月上旬至4月底形成渔汛。刀鱼的渔汛期短,前后约30~40天,产卵后亲鱼和孵化出的仔鱼群返回浅海肥育生长。因此,在河口佘山岛以东浅海区还可捕捞到刀鱼。常年产量维持在150~200吨之间。 (3)前颌间银鱼。俗称面丈鱼、银鱼。分布在长江河口渔场的银鱼共4属7种(见上海市鱼类汇总表),但构成渔汛的仅为前颌间银鱼,也是一种溯河性洄游鱼类。平时栖居近海,每年3月中旬开始由海进入长江河口产卵场,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入渔汛旺发期。产卵后,亲鱼死亡,仔鱼返回近海生长,翌年再洄游入长江河口产卵。常年产量为50~100吨(包括其它种银鱼),最高年产量如1961年可达563吨,但总的资源量在衰退,如1987年产量仅为25吨。 (4)鳗鲡。俗称鳗鱼、河鳗,是一种降海洄游性鱼类。平时栖居于内陆淡水,性成熟后,每年8~9月经长江河口洄游至深海产卵场(N15°30′, E36°30′为中心的海域)产卵。产卵后亲鱼死亡,卵孵化后,经柳叶鳗而变态为线鳗(即鳗苗)。每年春季2~5月间随太平洋海流飘流到长江河口,形成鳗苗汛期,渔民用三角抄网或拖网捕捞鳗苗。上海地区每年捕捞鳗苗约一吨左右,出口日本或人工饲养。漏网的大批线鳗群进入内陆水域生长,据调查,仅青浦区西部湖泊年产河鳗约5~10吨。 长江河口咸淡水鱼类除上述4种重要的资源鱼类外,还有鲻鱼、梭鱼、鲈鱼和长吻鮠等以及其它鱼类,年渔产量在5000吨左右(包括上述4种资源鱼类的产量)。
2.2.2杭州湾北岸主要经济鱼类 杭州湾北岸是属陆岸浅海区,由于受长江口径流南下和海潮交汇,也是一个咸淡水水域,鱼类既有咸淡水鱼类,又有海水鱼类。主要经济鱼类,如凤鲚、刀鱼、鲥鱼、鳓鱼、黄鲫、大银鱼、龙头鱼、鲻鱼、鲈鱼、梅童鱼、黄姑鱼、白姑鱼、蓝点马鲛、银鲳、窄体舌鳎和条鳎等近20种,年渔产量在4900吨左右(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捕获量)。
2.3内陆淡水鱼类 淡水鱼类的经济鱼类无论种类或资源量主要是鲤形目鱼类中的鲤科鱼类为主,如鲤鱼、鲫鱼、鲂、短尾鲌、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拟刺鳊、花 、华鳈、蛇鮈和其它鱼类如鲇鱼、黄鳝、乌鳢、鳜鱼、塘鳢等;养殖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团头鲂;近年来又扩大鲤鱼、鲫鱼和鳜鱼的养殖,共计约20多种。50年代主要以捕捞野生鱼类为主,养殖鱼类的产量仅占渔产量的5%左右。70年代以后特别黄浦江中下游段和苏州河等河流受到工业废水的污染,野生鱼类产量减少,由此养殖鱼类产量从70年代占30%,至80年代渐增50%,90年代超过50%。目前,市郊新建养鱼精养塘18万亩,主要集中在西部的青浦区、金山区、松江区和沿海的奉贤县、南汇县、崇明县等,这些区县的水域污染较少,水质较好。据上海地区统计,养殖鱼类年产量约在10万吨左右,另外加上自然淡水水域捕捞的野生鱼类约7万多吨,以满足市民鲜活鱼类的供应。
参考资料: http://res.nh.edu.sh.cn/xxkj/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