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是如何整死皇太极长子豪格的?
多尔衮以豪格隐瞒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豪格下狱,最后,豪格死于狱中。皇太极突然驾崩,当时实力最强的是其弟多尔衮和其长子豪格,多尔衮与豪格相争出于焦灼状态时,多尔衮转而支持孝庄的儿子福临,将了豪格一局,迫使豪格也放弃了皇位。后调离豪格离京平叛战乱,豪格得胜回师没多久,就被多尔衮构陷,死于狱中,年仅四十岁。豪格死后,其福晋为多尔衮所纳。后来多尔衮死后,顺治又给哥哥平反。
一、豪格简介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是皇太极之长子,军功卓著,在清朝崛起的过程中,豪格的贡献是很多的,他靠着自己的实力,一路从贝勒升到和硕贝勒,再升到和硕肃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因受妻族牵连,被降为郡王。但第二年就因军功又重新晋封为亲王。在父亲皇太极死后,与叔叔多尔衮争皇位,最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福临登基成为大清入关的第一任皇帝。
二、错失皇位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没留下遗诏和继承人命令的情况下突然驾崩,高高在上的皇位只让成了众宗室旗主大加争夺的目标。
作为皇长子的豪格成为众人拥立的对象。但同时,功劳大,支持者同样多的多尔衮成了豪格争夺皇位的主要竞争对手。两人实力相当,究竟谁做皇位,关系大清的安稳和命运。
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当时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但多尔衮和两白旗的官员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君。多尔衮想坐上皇位,但也知道自己强行继位绝对会让豪格一方和他拼死相争。争夺皇位的战火一触即发,当时人人自危。这时候,多尔衮和豪格各退一步,拥立豪格的弟弟,皇太极的另一个儿子——6岁的福临继帝位。
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 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宫廷多数高官没有异议。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就这样豪格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宝贵机会。其实,综合来看,还是豪格的优柔寡断让他错失了皇位。
三、结局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大军班师回京,顺治帝福临亲自设宴慰劳哥哥豪格。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素来存在嫌隙,不久就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四月死于狱中,年仅四十岁。
消灭豪格主要是多尔衮在参与,而孝庄文皇后,更多的是在将福临推向皇位的过程中,与多尔衮的联合。剩余的时间,大多也都是由多尔衮在主导。
但孝庄皇后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这也是清朝在经历了多尔衮专政之后,能够顺利转向顺治,乃至康熙时代的一个保证。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多尔衮是皇太极的14弟。虽然多尔衮比豪格长一辈,但豪格比多尔衮还要大3岁。
豪格和多尔衮都是依靠战功上位,但多尔衮明显要老谋深算的多。皇太极在临死之前,命令豪格、多尔衮、阿济格、济尔哈朗共同议政,在他们不能决断时,再上奏皇太极。
因此,在皇太极没有留下任何传位旨意,突然暴毙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就产生了夺位的状况。
按照努尔哈赤当年立下的规矩,皇位只能由满洲贵族共同商讨而出。而当时拥有军权和爵位的亲王,一共有7人。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郎、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武郡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多罗郡王阿达礼。
此时,有实力争夺皇位的只有豪格和多尔衮。但豪格明显占据了有利的地位。豪格自己掌管正蓝旗,加上两黄旗隶属于皇太极,他们自然也会支持皇太极的儿子。而代善掌握的两白旗,也表明要支持豪格。
豪格心中认定自己有5张选票,一定会拿下王位。因此,豪格觉得自己有必要谦让一下,群臣就会像拥戴皇太极那样,坚持让他上位。
于是豪格就自行离开了会场,但是就在他离开会场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两黄旗表示,他们的人选可以不是肃亲王豪格,但必须是皇太极的皇子。
此时,由于女真被严重汉化,父死子继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多尔衮幻想的兄终弟及的思想,已经不大可能实现。于是,多尔衮趁豪格退出之际,指责他已经没有夺取皇位之心,多尔衮趁机推举,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
最终,众人决定由福临继位。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吉尔哈朗被封为信义辅政王叔。皇位争夺战,最终以多尔衮的胜利落下帷幕。
从这一次皇位争夺战中可以看出,豪格是有严重的性格缺陷的。整件事中,豪格表现出不善权谋,对朝政把控能力较弱的一面。
豪哥至始至终,都没有看清两黄旗对待人选的态度,这是他失败的原因。当多尔衮提出福临继位的时候,这也能够满足两黄旗的利益,再加上多尔衮的两白旗,就足以让福临占据不败之地。
这里多尔衮是牺牲了继承权,而换取摄政王权力,也得到大家认可。因此他出任摄政王,大家没有意见。
而福临就已经代表了两黄旗和正黄旗的利益,如果豪格再加入辅政行列,必然会打破皇权和多尔衮之间的平衡,因此豪格就被排挤出来。此外还需要一个中间派,来平衡幼主福临,和多尔衮之间的矛盾。于是,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就被选出来辅政。
但是,豪格的存在对多尔衮来说,终究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危险。于是,豪格就被派去镇压四川的张献忠。这本是多尔衮的一招“借刀杀人”之计,但张献忠这把“刀”已经太老了,硬是让豪格用一年多的时间给剿灭了。
但豪格也因为征战四川,死伤惨重。实力大减。而且豪格远离权力中心时间太久,他与多尔衮的差距,已经不可逾越。
在豪格回来之后。多尔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豪格下狱。一个月后,豪格猝死,年仅39岁。
多尔衮杀了豪格后,还霸占了他的妃子,作为自己的福晋。接着,又将济尔哈朗降为郡王。剥夺了他的辅政政治权利。经过一番经营,多尔衮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
而孝庄做得更多的,是在平衡清廷内部的势力。但孝庄心中十分明白,只要清廷内部不发生内乱,福临迟早会有亲政的一天。
因此,孝庄既要拉拢众大臣,满足他们对权力的要求,同时还要防止任何一方势力过大,影响到福临的位置。为了不让多尔衮废帝自立,孝庄采取了隐忍委曲求全的策略,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以麻痹多尔衮。
从这点上看,孝庄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她通过一系列的权谋智计,成功的稳定了顺治的皇位。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他很早就跟随叔辈们四处征战。由于作战勇猛,多次建功,被封为贝勒。崇德元年(1636),被晋封为和硕肃亲王,掌管户部事务,与堂叔父济尔哈朗及叔叔多尔衮、阿济格一同“裁决庶政”。后又经常被委以重任,逐渐代替父亲控制了两黄旗的军队,势力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
皇太极时,豪格与多尔衮叔侄两人由于势力相当,互不服气,多有摩擦。多尔衮为了巩固、发展自己的势力,对豪格的所作所为不能容忍,经常借机指责豪格。
皇太极死后,由于生前并没有立下遗嘱由谁来继承皇位,而多尔衮和豪格各代表当时家族内部的两派势力,并具有各自的实力和优势,自然成了竞争皇位的对手。在多尔衮与豪格竞争皇位的时候,多尔衮及时地观察到了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明智地采取了妥协策略,放弃了当皇帝的雄心,转而全力辅佐幼主福临。
作为皇太极的长兄代善为了平衡各方面关系,召集各亲王、贝勒等,提议让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政。但是,多尔衮对豪格还是一直存有戒心,并逐步削弱他的势力。
顺治元年(1644)三月,都统和洛会等人揭发肃亲王豪格怨恨多尔衮不立自己为帝,其言词非常狂妄。多尔衮据此召集诸王公大臣商议,对侄子这种言行定罪惩治,讨论决定削去他的肃亲王爵位。另外,又将准备与豪格一起作乱的议政大臣杨善等人处死。
同年十月,八旗贵族入关。顺治念长兄豪格入主中原时卓有功勋,恢复其肃亲王爵位。这年冬天,又派豪格征讨山东义军。豪格率领八旗劲旅平定济宁,攻破满家洞等义军基地,平定了义军的反叛。
豪格随后又受命征讨张献忠,几经征战。顺治四年(1647),四川的农民军全部被讨灭。五年(1648),豪格率领大军凯旋而归,顺治帝亲自到太和殿宴请犒劳胜利归来的长兄与诸位将领。豪格对皇帝的特别嘉奖兴奋不已。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他的厄运。
多尔衮担心豪恪的势力如此发展下去,小皇帝也渐渐长大,倘若他们兄弟两人携手联合起来,可能会削弱自己在朝廷中的绝对权威。于是,他便寻找借口,欲将豪格置于死地。同年三月,多尔衮以豪格犯有隐瞒部属护军参领希尔根冒领阿尔津、苏拜军功的罪名,认为是他旧念未除,无视国法;另外,豪格又犯有想要提拔罪人杨善的弟弟机赛,补为护军参领之罪,这是因为杨善是为豪格而死,豪格是想要报答杨善而提升其弟为官,这也是“乱念不忘”。鉴于豪格犯有上述罪行,召集诸王、贝勒等对他议罪,原拟将豪格处死,后又听从众人的建议,免去豪格之死,而将他投入大狱之中,囚禁起来,夺去豪格所属的奴仆及军队。
不久,豪格便死在狱中。豪格一生驰骋沙场,屡建功勋。但是,在与叔父相互较量中最后还是死于叔父之手。
豪格死后,他的福晋、诸妾、奴仆均被削没。顺治六年(1649)十二月,多尔衮的王妃博尔济吉特死。次年正月,多尔衮纳豪格的福晋为妃。
顺治八年(1651)正月,顺治亲政,念长兄豪格蒙冤而死,为他平冤昭雪,恢复和硕肃亲王爵位,并立碑对他一生的功绩进行表彰。十三年(1656)九月,追加谥号为“武”,再次立碑表彰他的功绩。
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皇太极无端猝死盛京(沈阳)清宁宫,顿时震动了满清天地。
然而,皇太极死得蹊跷又未立储嗣,顿时让一班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与各旗将领闻风而动,其中此前由皇太极亲自掌管的两黄旗将领图尔格、索尼、鳌拜等与镶蓝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均欲立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为储登基。豪格生就飞扬俊丽,戎马生涯,屡立军功,为皇太极九位皇子中最适合担当满清大任的人选,加上他身为正蓝旗主又有前面三旗拥护,就连皇太极二哥即六十一岁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也认为“储嗣未定,当立长子!”可以说豪格登基一时之间无论是实力与名分上都理所应当乃至顺理成章。
(皇太极)
同时,争锋相对的另一方以两白旗旗主豫亲王多铎与英郡王阿济格兄弟均欲立其兄睿亲王多尔衮为储登基。
多尔衮为努尔哈赤第十四子,自十四岁便成孤,虽为豪格叔父却比豪格小三岁,十六岁随哥哥皇太极戎马生涯,立下军功无数,据说努尔哈赤死时曾欲立其为储,但因为各种原因令其与帝位失之交臂,此次夺储,这是他的理由所在,势在必行。
会议由六十一岁满清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主持,从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十月八日,整整十七个日夜,崇政殿周围清兵护卫重重,卫士带刀守门,殿内议会更是危机四伏,硝烟不断。来自皇储核心之争的豪格与多尔衮互不让步,这让诸位大臣头疼不已又无可奈何,双方就差刀兵相见以武力见胜负。此时,不论是两黄旗将领还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甚至拥护多尔衮一方的将领都深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国不可一日无主,若是长久僵持不下,必然会动摇满清根基令有心之人有机可乘。
最终,两黄旗将领经过磋商并与代善、济尔哈朗商议认为豪格关键时刻性情柔弱缺少必争的帝王之心加上储君久空不立恐夜长梦多但生不测有负先帝遗德。于是只得将立豪格为储的计划作罢,转而提议在豪格与多尔衮之外另立一皇子为储登基,就这样,年仅六岁的福临被扶出来。
(爱新觉罗.福临)
1643年十月八日,以两黄旗将领为首的满清卫士带刀将崇政殿重重包围,两黄旗将领更是配剑入殿议会。意思很明显,已经到了最后立君关键时刻,措施已经折中,如果双方但有叛逆不服之举将被强行武力镇压,再无商榷余地。会上,济尔哈朗作为新君代言人明确提出立福临为君,豪格与多尔衮长久下来早已没有了当初势在必行的底气,如今立储立谁都好,只要名正言顺,出身正统,不是对方上去就好。
豪格见到底立的是自己弟弟最终松了口以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当!”便离席而去。而多尔衮深知自己名不正言不顺,只要不是豪格上位,怎么样都好。
会议因为豪格的提前退席,众议以幼帝年幼,拟定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为辅政大臣辅助幼帝料理国事直至其亲政。
就这样,拥有绝对优势的豪格在与多尔衮的第一次角逐中玩脱了。
就连他当初的政敌多铎在几年后都亲口告诉他“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
(豪格)
言下之意就是当初议会立君最终人选的宣告者打算立豪格为君,但是大家眼看他掌握如此大的优势,且不说有帝王卫旗两黄旗将领拥护就足够了,更有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力挺,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舆论乃至宗室上来说他都占尽了优势,就是少数服从多数,他豪格也应该大胆地站出来对多尔衮方行雷霆之压,以雷霆之势强行登基,然后他的拥护者再作为他强有力的后盾,怎么着他豪格都能赢。人家黄旗军都带刀护卫控制崇政殿周围了,他还畏畏缩缩作女人状以致错失良机,实在令拥护他的那些亲王将臣失望透顶断定他绝无帝王之气这才转身另立他人。
说实话,我们今天来看,豪格的性格也确实优柔寡断了些。但是他的对手多尔衮却未必,我们可以断言,若当时两人易位而处,别说多尔衮自己能够荣登大宝,就是他豪格的坟头草恐怕也早已经几丈高了。
明显,多尔衮是野心家,深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
顺治四年级1647年二月,多尔衮率先发难,联合言官朝臣弹劾济尔哈朗建筑府邸逾制擅用铜器,上书罢免其辅政职务,先除掉了自己心头大患。从此顺治年幼,满清江山其一家独大,自封摄政王。
多尔衮自封摄政王后,唯我独尊,不止一次欲置豪格于死地,但无奈幼帝顺治与豪格兄弟情深,每日哭泣绝食抗议才无奈搁置,但这并不代表多尔衮有圣母之心,明的不行便来暗的。
(多尔衮)
多尔衮在顺治三年先以顺治名义借机派遣豪格出兵历时两年灭四川张献忠期间在顺治四年借机罢黜济尔哈朗辅政之职。顺治五年二月,豪格班师回朝,三月便被其勾陷削爵,四月被幽禁,然后莫名其妙死去,享年四十,死后其大福晋便被多尔衮笑纳。
1643年皇太极去世了,由于他死得突然,并没有选定接班人,导致当时有实力的豪格和多尔衮发生了争夺皇位的事件。
清初的继承制度还不完善,这和汉人政权所不同的是,汉人政权多少年来一直是嫡长子继承制,可是在早期满人朝廷里却没有这种制度,能者居之。
豪格是皇太极最大的成年皇子,从小就跟着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军中影响力上很大的,当时拥护豪格的人也是非常多的。
多尔衮也不用多说,他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豪格的叔叔,却比豪格还要小三岁。因为皇太极很宠信这个弟弟,所以多尔衮也立下了很多战功。
两方势力剑拔弩张,争执不下。最后想到了一个妥协的方案,立年幼的福临为帝,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辅政王。
看似一切都尘埃落定了,可没想到,曾经还和多尔衮能够一争高下的豪格,竟然没有多久就被多尔衮整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两人争夺皇位都失败了,但明显多尔衮更胜一筹,他成为了摄政王。在他眼里,豪格是留不得的,这不仅因为豪格在军中的地位,还因为他是福临的哥哥,如果不铲除他,后患无穷。
所以多尔衮做摄政王没有多久,豪格突然被人诬告要图谋不轨,于是多尔衮有模有样的召集大臣开会,会上竟然一直要求让豪格去死,结果是福临求情才挽救了豪格一条命。
多尔衮自然没有办法,这个面子是要给的。然而豪格被削了爵位,好歹留了一条命,可原本依附豪格的大臣罗硕、杨善等人却都被治了死罪,这样就剪除了豪格在朝廷中的羽翼。
1646年,一向被多尔衮看作眼中钉的豪格竟然被任命为靖远大将军,前往四川平定以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军叛乱。
这可是块硬骨头,不像李自成早已被打击得体无完肤了,一路溃败,连一次像样的阻击都没有。张献忠长期占据四川,并没有什么损失。
不过没想到豪格竟然凯旋了,直接把四川给平定了。这下让多尔衮不得不加快步伐了,不然豪格很有可能东山再起。
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已然权倾天下,他是不会让豪格咸鱼翻身的。在解决豪格之前,他先解决了另一位摄政王济尔哈朗,当年他之所以能够做摄政王,其实也是为了平衡。毕竟豪格和多尔衮在争夺皇位,结果两人谁都没有成功,可好歹多尔衮做了摄政王,豪格并没有。
所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其实是代表了豪格一方,用于牵制多尔衮的。然而他在这个位置上做的并不好在,至少并没有起到牵制作用,反而让多尔衮以谋逆罪,拉下了马,虽然只是降了爵位,但是大不如从前了。
这样一来,多尔衮就成为了唯一的摄政王,一切准备就绪了,他也要对豪格下手了。于是直接给豪格找了个罪名,把他打入了监狱,豪格也是一代名将,怎能忍受如此屈辱,在狱中气病交加,不久后就活活被气死在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