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常态下的地质工会工作

 我来答
无脚鸟╰(⇀‸↼)╯
2015-04-0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无脚鸟╰(⇀‸↼)╯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6742 获赞数:132166
现在为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经验,擅长数学。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看,过去我国经济体量较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在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就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面对形势的变化,地勘系统或地勘单位如何因势而动,主动作为?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地质找矿工作具有超前性,不能盲目地跟着矿产品市场的周期而波动,但在新的形势下,地勘工作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从矿产勘查方面来看,应当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寻找油气特别是清洁能源领域。

  近两年来,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矿业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国内矿产勘查市场遇冷,对于地勘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有人对地质找矿前景不看好。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全球矿业出现大幅调整,但新兴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世界仍将维持对矿产资源的强劲需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深入实施,为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

  众所周知,地质找矿涉及到国家的长期战略发展问题。从设立目标找矿,到目标矿投入生产,少则七八年,多则二三十年。因为找矿周期长,现在用的矿都是前10年、前20年找到的;如果现在停止找矿,那将来就无矿可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资源的持续供给,否则就成为空中楼阁。

  地质勘查工作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目前最重要的服务内容还是找矿,即解决资源保障问题,尤其是提供油气资源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保障。虽然目前油价等一些矿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但是这种状况不会永久持续。地质找矿不能盲目地跟着矿产品市场的周期而波动。因此,不管市场上矿产品的价格走势如何,国家和政府对于找矿工作的支持与投入力度都不会随意缩减。实际上,据国土资源部地勘司的领导介绍,尽管近几年随着矿产品价格的波动以及矿业形势的变化,社会资本对地质找矿的投入有所减少,但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央财政用于地质找矿的投入从总体上说始终没有缩减。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尽管预计2015年市场去过剩产能、去金融化的进程仍将继续,以铜、铁、铅锌等为主的大宗矿产勘查投入进一步理性回归,但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威胁的不断加大,这对能源矿产找矿勘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旨在推动能源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于去年出台,加上国家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的推进,与之相关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铀矿等矿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获更多资金青睐。

  事实上,在新常态下,国家对能源资源保障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对矿种的需求倾向性更加明显。比如,我国的能源战略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尽量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加大油气勘探投入力度。过去,我国在资源勘查开发方面比较注重“量”的积累,各类资源的产量增长都比较大。现在,按照新的发展模式,根据调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政府在能源资源保障方面加大了对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的支持力度,油气资源的勘查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三气”(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开发现已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将为全国矿产勘查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我国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资源勘查、开发实行了管控。例如,发改委明确指出,对于部分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要严格控制煤炭勘查项目的数量;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继续暂停受理煤炭探矿权申请。因此,从矿产勘查来说,地勘单位要根据本地的资源分布状态,因地制宜地开展矿产勘查。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力量,加强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以及铀矿、地热、浅层低温地热等资源的地质勘查。

  其次,政府从商业性矿产勘查中退出之后,加大了与民生有关的地质工作的财政投入,这实际上为地勘单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队伍结构调整及重新确立地质工作的主攻方向与服务方向提供了机会。

  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服务民生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围绕保护环境及环境治理的地质勘查工作需求逐步增长,这些都拉动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增加。

  比如,中央财政地矿专项围绕重要经济区、重要城市群开展了环境地质调查,围绕重要构造活动带、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围绕生态脆弱区、岩溶地区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引领和拉动地方财政对服务民生水工环地质调查的投入。2014年1月~6月,全国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投入19.21亿元,同比增长51.5%。其中,中央财政7.6亿元,同比增长51.1%;地方财政9.32亿元,同比增长89.1%。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这方面的财政资金仍将保持相当增长势头。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相对于矿产勘查,国家和地方财政在这些方面投入尚少,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改善民生与生态文明建设将贯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中国梦的始终,而要留住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都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环境和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同时,随着国家加快推进环保进程,“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措施相继出台和实施,包括大江大河重金属治理、土壤污染物的处理、对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物的捕获和储存等相关工作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而这些,无疑为地质工作的转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从前几年及目前一些省份地质工作体制及地勘行业事业单位改革的情况看,除了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外,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将地勘单位列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看中的正是他们可以充当政府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环境和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等的技术支撑。在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这种技术支撑显得尤其重要。

  第三,抓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给地勘工作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扩大地质工作发展的空间,向地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延伸,着眼于“大地质”,提高地质工作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壮大自身的综合实力。

  地勘行业和地勘单位要紧紧抓住国家推出“四个全面”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梦”建设、加强海洋强国战略,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克服不利因素,找到有利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事实上,从最近各省相继召开的地质工作会议来看,各地都找到了一些克服困难、做大做强的好点子。比如,浙江省地勘局提出实施“两大工程”,做好“六项服务”,即实施好资源能源保障以及地质环境安全两大工程,积极做好为资源、能源、安全保障做好技术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为防灾减灾做好服务,为新型城镇化、现代工业、现代农业、重大工程建设做好服务,为海洋经济发展做好服务,为民生服务。湖南省地勘局提出把“大地质、大服务、大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把地质找矿、地质灾害防治、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勘察(尤其是线路勘察)四大支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且要“以创新新的发展模式,向创新型、质量效益型、智能专业型转轨来提升竞争能力;以追求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红利来打造适应新的支撑发展动力;以借助改革开放、倚重市场机制的手段来激发新的活力”。江西省地矿局则提出,除了继续扎实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把水工环地质工作摆在更高战略位置外,要加强旅游地质,加快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地热、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开辟新的战略产业;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什么效益好就发展什么,什么有利于单位创业、职工增收就发展什么”等等。

  第四,在国家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商业性地质勘查逐步减少的情况下,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立国内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为矿产勘查提供更可靠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众所周知,矿产勘查的风险很大。一个中等规模的矿产勘查项目,少则需要几百万元,多则需要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投资,再加上95%的高风险,一般企业很难承受。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或西方矿业发达国家,都是通过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来融资和化解风险的。通过矿产风险勘查市场,找矿企业(或叫初级勘探公司)通过发行股票,不仅募集了大量资金,也分摊了风险。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风险勘查融资的主渠道。但在我国,矿业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矿产风险勘查市场更是尚未起步。

  前些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矿产勘查工作,找到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针对在高风险、高投入的矿产勘查面前,企业大都不能、不愿、也不敢涉足的情况,作为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缺失的情况下的一种补位,国家和大多数省份都设立了地勘基金,在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勘查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为解决地勘投资不足和运行不畅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牵引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风险勘查融资已向多元化、商业化、国际化发展。在我国地勘单位事业改革即将完成,转企的地勘单位已经明确并将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主体和商业性矿产勘查主体,同时,熟悉矿产勘查规律、善于风险管理的矿产勘查公司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要创造条件,比如,制定适合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特性和投资特性的上市融资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探索推进在地质勘查设计、地质勘查报告、储量核实报告编写等领域的独立地质师制,培育综合性矿产勘查中介服务机构,有序开放中介服务市场,加快探索建设我国的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为矿产风险勘查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如期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五,地勘行业及其主管部门要系统地收集、总结与提炼近年来各地地勘系统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各种改革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同时,要对各地正在进行的地勘单位事业改革的进程、效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而为地勘单位进一步改革搞好顶层设计,促进地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也曾就地勘单位改革进行过一些调研,并设计过一些整体的方案,提出过诸如探者有其权、探矿权配置向国有地勘单位倾斜,对实施企业化改革的地勘单位采取各种鼓励与优惠政策。但囿于地勘单位早已实施属地化管理,各地难以形成共识,加之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非一个部门所能包揽,最终难以变成现实。

  众所周知,尽管同样是事业单位,但与一般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工作相比较,地勘单位所从事的地质工作无疑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本着既要有利于规范管理,有利于调动地勘人员积极性,又要有利于促进发展的原则,根据地质工作的性质和地勘单位的具体特点,推进地勘单位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目前一些省份推进地勘系统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情况来看,有些情况并不乐观。

  因此,作为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国土资源部门,要继续关心与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尤其是对具备条件的或者列入公益三类的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同时,各地推进地勘事业单位改革要因地制宜,要允许他们有一个过程,要以促进发展、增强实力、改善与提高民生为目的,不搞一刀切。一方面,各地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项目、矿业权配置、地质装备更新改造升级、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为地勘单位转型与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另一方面,确定改企的地勘单位应当多借鉴外省区地勘系统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常态,多想办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地勘单位企业化之路。

  第六,地勘行业和地勘单位要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坚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与理想信念。但我们不仅要让地质工作者得到精神上的鼓励,也应当让他们得到物质上的激励,努力使地质勘查工作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

  半个多世纪以来,地矿行业职工为了寻找祖国急需的矿产资源,战严寒,斗酷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奋战在人迹罕至的荒沟野外、戈壁沙漠,不仅找到了一座座大矿富矿,而且把一座座荒山野岭变成了金山银山。即使是在地质工作陷入低谷、地勘行业举步维艰的那段岁月里,地勘人也没有倒下,而是咬紧牙关,一路蹒跚地走了过来。实践证明,正是以“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地矿文化发生了作用,并且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一直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地矿人,并且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归宿。

  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地质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物质世界日益丰富,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化。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尴尬:比如,地勘行业已经不再是年轻一代义无返顾的选择和从业者始终如一坚守的职业,他们向往待遇高、福利好的行业,地勘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改行”、“跳槽”时有发生;比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年轻学子愿意报考地质院校的越来越少,地质院校的大学生、研究生想方设法留在大城市的越来越多,愿意到野外一线的越来越少;比如,我们行业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地矿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不断丰富其内涵,如何吸引广大地矿职工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地矿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真正成为地勘行业特别是年轻一代地质人员价值观的基因。我们不仅要系统总结并融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矿文化建设的成果,也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更加宽阔的视野,研究如何从中华传统文化、西方软实力学说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同时,要将地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研究与诠释,使之有机融合,反过来,为地矿精神提供新的血液与养分。

  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中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只单纯地讲精神而不讲物质显然是片面的。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梦、社会的和谐梦,也要实现个人的幸福梦。对于地矿行业来说,弘扬“三光荣”或“四特别”精神的目的,绝对不是让广大地质工作者永远忍受“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逃难的,仔细一看是搞勘探的”的清贫与无奈,而是要通过弘扬这种精神,实现找到大矿的梦,实现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的梦,同时也要让他们的艰苦奋斗和奉献得到回报,实现地质职工家庭和个人幸福的梦。

  因此,我们要正视并肯定年轻一代对于工作、生活环境,工资待遇、物质财富的基本要求与正当追求。更重要的是,要切实通过政策设计、做大做强地勘经济等办法来增强地勘行业的经济实力,改善地质工作的环境与条件,提高广大地勘行业职工的待遇,让他们的家属过上比较富足的日子,让地质工作成为年轻人向往的职业。

  第七,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地勘行业要学会运用媒体包括新兴媒体宣传报道自身的优势,为自身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主动为自己赢得市场和机会。

  应该说,相对于其他行业,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加之长期处在“国家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上面下达地质工作任务,地勘单位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后撰写地质报告交给国家,整个工作和队伍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不愁吃喝,不愁活干,与社会老死不相往来,很有一番“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之感。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地勘行业都觉得无需宣传与推广自己,不太重视宣传报道工作。

  市场不相信眼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都不能自己拉动自己,必须由它服务的对象来拉动,即需求驱动。地质工作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通过自己的产品或劳务为需求者或客户服务的,并从客户那里得到成本和效益的补偿,然后实现再投入,从而保证地质工作的良性循环。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国家对地质勘查工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绝大部分地勘队伍实施属地化管理之后,根据“两个更加”即地质工作必须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要求,地勘行业克服重重困难,开始走出“深闺”,走向社会,市场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在这个过程中,地勘行业从竞争对手那里学到了什么叫实力比拼,并逐步意识到,要在市场中克敌制胜,除了吃苦的精神、专业的知识和过硬的技术外,还要重视塑造本行业的形象。应该说,这些年来,地勘行业和媒体密切配合,发现并树立了一批英雄集体、先进典型与典型人物,像全国英雄地质队山东六队、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七队,还有物探专家杨衍忠、水文地质专家刘振江等等。通过宣传报道,进一步弘扬了地勘行业特有的“三光荣”精神,地勘职工敢于吃苦、甘于奉献、不怕孤独、勇于牺牲的精神在社会上广为传颂。

  尽管如此,我们也毋须讳言,与其他行业或产业比较,地勘行业的宣传报道与品牌推广意识还有很大的距离。有不少地勘单位的领导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认为一个单位要搞好,主要的秘诀就是埋头苦干、只干不说或多干少说;有些人则认为,单位搞宣传报道无非就是为某些领导脸上贴金,是哗众取宠;也有一些单位的领导认为,单位本来安安静静的,虽不是太富余,但小日子也过得去,经媒体一报道,立即引起社会各方面注意,肯定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可能也有极少数单位的领导心里本来有个“小九九”,干了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的事儿,你一宣传报道,岂不把他们都暴露在阳光之下?说不准就把工商、税务、审计、纪检都引来了……

  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切合地勘行业特点与实际的法规、制度、标准、规范有待于进一步建立,一些制度的灰色地带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情况下,产生这样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各种法规、制度都将进一步完善,各种财经纪律会进一步严格,靠“低调”与沉默恐怕会无济与事,而且可能因为宣传、推广缺位,无法互通互联而错失很多发展的良机。我们认为,地勘行业尤其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地勘单位,一方面,要继续发扬其精神优势,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全面宣传报道地勘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年轻一代观念前卫、思想解放、技术精良、业务精湛、熟悉市场、热爱生活等风貌,塑造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勘单位的现代企业形象;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增强单位的品牌意识或广告意识,从品牌和广告中推销自己,从市场中获得丰厚回报。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