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言文言简意赅,它是如何被白话文替代的?
语言传递的本质是准确,文言文虽然言简但未必意赅,如果完全使用文言文的话,在当前复杂的语言环境中,很容易造成沟通成本的增加。在古代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有限,而且沟通区域也有局限性,说以用文言文说一件事,可能出了当地其他地区的人就读不懂了,比如:“今见王于道击犬”,这里面的“王”就会产生异议,到底是姓王的人在打狗,还是指“君王”在路上打狗呢?
民国以前的中国,同时存在着两套信息传递系统的,一套是书面语用文言文表示,一套是日常交际语用白话文表达。之所以同时存在这两套系统,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产力水平不足,在造纸术出现以前人们记录信息的载体是竹简和绢布,不要说普通人,就是一般的有钱人家都未必能大家的拥有,所以大家都惜字如命,能用一个字表达的绝不用两个字。
虽说纸在汉以后就已经普及了,但能买得起纸的普通人依然不多,而且人们依然保留着使用竹简时,惜字如命简明节要的书写风格,争取在有限的纸张上,用最简单的文字记录更多的信息。文言文作是以单个汉字为一个记录单位的,所以在书写的过程中,它简洁明要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而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就不需要考虑到节省纸张的问题,大家想说什么就随便说,说错了打个哈哈也就过去了。
其次,用文言文表达书面信息,主要流传在士人阶层及权贵社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我们看到,在古代的村庄里,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即便是遇见当官的都会被礼让三分。但现在社会讲究的是国民整体素质,大家都使用一套信息传递系统,不但有利于社会的联系,还有利于国家政策的传达,如此才能使整个社会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