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的区别1000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西方文化体现的是征服自然。东方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东方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西方画尊重形体,要求造型写实。中国画尊重感觉,要求画出意境,天人合一 ;中国画是神似,西洋画是貌似;中国画是符号,西洋画是照相。
浅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由于中西美术的社会背景、思维习惯和宇宙观的不同导致了中西美学的差异,使中西方两大美术体系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和风格,并由两大体系产生出美术视野和美术创作的多元性。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油画最早起源于欧洲,大约是15世纪时由荷兰人发明的。它们分别是这两大体系的代表画种,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强烈的艺术个性,现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中西绘画的差异:
首先是媒介、材料不同。
国画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油画使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能使绘画堆塑成浅浮雕一样的立体色层,也能用透明色造成层层罩染的丰厚效果,一个能引起视觉专注的光辉的高点,有三度空间和立体感觉。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板上作画,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适合创作大型、史诗般的巨作,因此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19世纪后期,由于科技发展,许多新材料应用于油画领域,如丙烯颜料,油漆等。
其次是用线、色彩不同。
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团、细碎墨点组成,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它们十分讲究骨力。国画的笔尖、笔肚、笔根都会产生不同味道的线条。运笔时候还具有中锋、侧锋、卧锋、逆锋、拖锋、藏锋等笔势变化。其用线体现充分,“十八描”、“十四皴法”丰富地体现了线条和墨画的疏密、轻重、浓淡、干湿等相反相成的法则,这些法则体现出一种音乐性,抽象性、情绪性、感情性,画家通过用笔的疾徐、联绵、钝锉、刚柔等所造成的时间性的运动感、节律感,使画家的主观情感留驻于纸上。所以国画也可以说是线的艺术。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交织的节奏而产生的音乐性的美感。国画的色彩同样是抽象性的,它不模仿具体物象的色彩,着意构造色彩的调子。国画的“墨分五色”就是说墨的韵味可以造成丰富的色彩错觉,产生闪烁的色彩。它或以单纯的色相,饱和的色度,造成响亮灿烂的效果;或减弱色度,缩小色相的差别,创造恬淡而蕴藉的效果。
油画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油画运用光线,阴影和层层覆色,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的肌肤细腻的色彩变化,令人感受到肌肤下流动的血液。暗部或阴影中的物象,产生稳定,深邃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受,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油画以光影韵律为其形式美特征,追求真实感、立体感、节奏感、明暗光影感。光影韵律的追求,首先导致对对象团块结构的理解,线为体面服务。光的具体化就是色彩,色彩不仅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而且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如印象派及其后以创造性的主动精神去运用色彩,他们在对自然的色彩作了认真的观察、分析、理解之后,在获得对客观物象色彩的鲜明、强烈的感受和整体的色调认识之后,同时要求主动地,有所追求地去表现色彩,强调色彩的想象力,他们关注光影、色彩所产生的心灵作用,注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灵的某种暗示。他们在观察自然时,思于自然中的“光”与“色”的关系,他们为强烈的光色变化与空气感而陶醉。
再次是透视、写实性不同。
国画中的空间处理方式是散点透视,即指画面的构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时间和空间相结的一种表现方法。中国山水画空间特征更靠近时空转换,擅长把握生命运动的奥秘。宋代郭熙提出的“三远法”能给画家经营位置以广阔天地,画家可以在一幅画上综合交错地使用三远法安排形象,在长卷中更能使景物有起有伏,有隐有显,有开有合,将散点透视和艺术表现效果结合在一起。散点透视使国画从有限中见到无限,再从无限中回归有限,如此回旋经复,节奏鲜明,给画面带来了整体上的音乐节奏感与和谐感。国画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它的内涵、隐喻、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显示出中国艺术的重性灵、重“意在象外”,象外意、象外之情把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把艺术的传导力由再现转向表现。国画的中心观念是“气韵生动”。“气”是画家的内在激情冲动“韵”是“气”表现在画面上的某种韵味、情趣。
焦点透视,就象照相机,焦距对准的地方清楚,集中之外的模糊,从而表现出距离。从物理学的原理出发,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这种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视点、视向和视域,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油画以有限见到无限,并一往而不复返。19世纪末期,西方的现代派画家向传统的西方焦点透视发起了攻击,但也无法否认西方焦点透视的根深传统,在现代派那里也无法否认这种实质,如西方现代派的照相写实主义,仍然可看到传统焦点透视学在形象上的完美体现。西方美术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非常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
第四、诗画结合上的不同。
国画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天衣无缝,相映成趣共同创造完整的艺术形象。国画上能有题识,主要基于中国画笔墨线条的抽象的、超实象的形式结构,与书法、印章灵犀一点脉脉相通,在画面中显得十分和谐。国画灵活变化的空间形式能够包容题识,并使题识的书法有机地成为画中的一部分,使画面的构图韵律、线条节奏、笔墨韵味更加响亮,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内在形式上诗画相济。诗画相济,首先是意境了的契合,是胸中的感情同时发为诗和画,从而在形式上自然融合,互为表里。在画面的有限形象中包含无限的不可见的情意。
西方近代美学开创的时候,德国的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诗画分界”说指出,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因此绘画不适于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情节。诗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持续于时间的动作,所以诗不适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物体。西文戏画两方面的特点,使西方绘画产生以戏入画的美学特点。在古希腊罗马至文艺复兴时期,画中有戏,以戏剧性的情节、动作作为画面内在的构架,是艺术上的普遍现象。
第五、画家作手不同。
国画画家多为“业余人世”,官员、文人、士大夫,绘画只是消遣。“专业人世”往往是画工,他们的作品多留于庙宇中。国画讲究“一气呵成”,因此作品多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油画画家一般有很强的职业性,只有经过手工作坊式的长期严格训练,才能学会绘画技术。油画必须多次修改后,才能得到效果。
最后是审美取向不同。
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表明人由审美走向人际,回到生活。绘画作品灵肉兼顾,情、理交融。它中庸平衡,与自然同在,重视此在。中国古代画家多以儒家的思想来看待绘画的社会功能,审美方面则以道、释思想为指导,用道、释的宇宙观去领悟自然。国画的审美心理,要求所描绘的东西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诉诸人的情感和想象,也即“天人合一”。
而西方的古典哲学思想“神人合一”表明人由审美走向宗教,皈依上帝。绘画作品尊崇灵魂,鄙视肉体,希望向上帝赎罪,以企求来世。
不同的民族必定有其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主体性格,心理素质,文化背景,风俗民情及其艺术观念和艺术理想等等。如果说中国美术尚意,那么西方则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这种鲜明差异成为世界美术领域中的两大体系
浅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由于中西美术的社会背景、思维习惯和宇宙观的不同导致了中西美学的差异,使中西方两大美术体系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和风格,并由两大体系产生出美术视野和美术创作的多元性。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油画最早起源于欧洲,大约是15世纪时由荷兰人发明的。它们分别是这两大体系的代表画种,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强烈的艺术个性,现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中西绘画的差异:
首先是媒介、材料不同。
国画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油画使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能使绘画堆塑成浅浮雕一样的立体色层,也能用透明色造成层层罩染的丰厚效果,一个能引起视觉专注的光辉的高点,有三度空间和立体感觉。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板上作画,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适合创作大型、史诗般的巨作,因此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19世纪后期,由于科技发展,许多新材料应用于油画领域,如丙烯颜料,油漆等。
其次是用线、色彩不同。
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团、细碎墨点组成,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它们十分讲究骨力。国画的笔尖、笔肚、笔根都会产生不同味道的线条。运笔时候还具有中锋、侧锋、卧锋、逆锋、拖锋、藏锋等笔势变化。其用线体现充分,“十八描”、“十四皴法”丰富地体现了线条和墨画的疏密、轻重、浓淡、干湿等相反相成的法则,这些法则体现出一种音乐性,抽象性、情绪性、感情性,画家通过用笔的疾徐、联绵、钝锉、刚柔等所造成的时间性的运动感、节律感,使画家的主观情感留驻于纸上。所以国画也可以说是线的艺术。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交织的节奏而产生的音乐性的美感。国画的色彩同样是抽象性的,它不模仿具体物象的色彩,着意构造色彩的调子。国画的“墨分五色”就是说墨的韵味可以造成丰富的色彩错觉,产生闪烁的色彩。它或以单纯的色相,饱和的色度,造成响亮灿烂的效果;或减弱色度,缩小色相的差别,创造恬淡而蕴藉的效果。
油画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油画运用光线,阴影和层层覆色,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的肌肤细腻的色彩变化,令人感受到肌肤下流动的血液。暗部或阴影中的物象,产生稳定,深邃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受,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油画以光影韵律为其形式美特征,追求真实感、立体感、节奏感、明暗光影感。光影韵律的追求,首先导致对对象团块结构的理解,线为体面服务。光的具体化就是色彩,色彩不仅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而且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如印象派及其后以创造性的主动精神去运用色彩,他们在对自然的色彩作了认真的观察、分析、理解之后,在获得对客观物象色彩的鲜明、强烈的感受和整体的色调认识之后,同时要求主动地,有所追求地去表现色彩,强调色彩的想象力,他们关注光影、色彩所产生的心灵作用,注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灵的某种暗示。他们在观察自然时,思于自然中的“光”与“色”的关系,他们为强烈的光色变化与空气感而陶醉。
再次是透视、写实性不同。
国画中的空间处理方式是散点透视,即指画面的构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时间和空间相结的一种表现方法。中国山水画空间特征更靠近时空转换,擅长把握生命运动的奥秘。宋代郭熙提出的“三远法”能给画家经营位置以广阔天地,画家可以在一幅画上综合交错地使用三远法安排形象,在长卷中更能使景物有起有伏,有隐有显,有开有合,将散点透视和艺术表现效果结合在一起。散点透视使国画从有限中见到无限,再从无限中回归有限,如此回旋经复,节奏鲜明,给画面带来了整体上的音乐节奏感与和谐感。国画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它的内涵、隐喻、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显示出中国艺术的重性灵、重“意在象外”,象外意、象外之情把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把艺术的传导力由再现转向表现。国画的中心观念是“气韵生动”。“气”是画家的内在激情冲动“韵”是“气”表现在画面上的某种韵味、情趣。
焦点透视,就象照相机,焦距对准的地方清楚,集中之外的模糊,从而表现出距离。从物理学的原理出发,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这种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视点、视向和视域,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油画以有限见到无限,并一往而不复返。19世纪末期,西方的现代派画家向传统的西方焦点透视发起了攻击,但也无法否认西方焦点透视的根深传统,在现代派那里也无法否认这种实质,如西方现代派的照相写实主义,仍然可看到传统焦点透视学在形象上的完美体现。西方美术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非常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
第四、诗画结合上的不同。
国画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天衣无缝,相映成趣共同创造完整的艺术形象。国画上能有题识,主要基于中国画笔墨线条的抽象的、超实象的形式结构,与书法、印章灵犀一点脉脉相通,在画面中显得十分和谐。国画灵活变化的空间形式能够包容题识,并使题识的书法有机地成为画中的一部分,使画面的构图韵律、线条节奏、笔墨韵味更加响亮,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内在形式上诗画相济。诗画相济,首先是意境了的契合,是胸中的感情同时发为诗和画,从而在形式上自然融合,互为表里。在画面的有限形象中包含无限的不可见的情意。
西方近代美学开创的时候,德国的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诗画分界”说指出,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因此绘画不适于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情节。诗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持续于时间的动作,所以诗不适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物体。西文戏画两方面的特点,使西方绘画产生以戏入画的美学特点。在古希腊罗马至文艺复兴时期,画中有戏,以戏剧性的情节、动作作为画面内在的构架,是艺术上的普遍现象。
第五、画家作手不同。
国画画家多为“业余人世”,官员、文人、士大夫,绘画只是消遣。“专业人世”往往是画工,他们的作品多留于庙宇中。国画讲究“一气呵成”,因此作品多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油画画家一般有很强的职业性,只有经过手工作坊式的长期严格训练,才能学会绘画技术。油画必须多次修改后,才能得到效果。
最后是审美取向不同。
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表明人由审美走向人际,回到生活。绘画作品灵肉兼顾,情、理交融。它中庸平衡,与自然同在,重视此在。中国古代画家多以儒家的思想来看待绘画的社会功能,审美方面则以道、释思想为指导,用道、释的宇宙观去领悟自然。国画的审美心理,要求所描绘的东西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诉诸人的情感和想象,也即“天人合一”。
而西方的古典哲学思想“神人合一”表明人由审美走向宗教,皈依上帝。绘画作品尊崇灵魂,鄙视肉体,希望向上帝赎罪,以企求来世。
不同的民族必定有其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主体性格,心理素质,文化背景,风俗民情及其艺术观念和艺术理想等等。如果说中国美术尚意,那么西方则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这种鲜明差异成为世界美术领域中的两大体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