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羽扇纶巾”的描述,具体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呢?
关于“羽扇纶巾”的描述,指的是周瑜。
因为这首词本来写的就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的这一历史事件。
但是一般我们提到羽扇纶巾,眼前浮现的就是诸葛亮的形象,所以给人造成了一种误解。这主要是三国演义的原因,因为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了一个潇洒飘逸、谋略过人的一个儒将形象的诸葛亮,而且是深入人心,所以往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羽扇纶巾这样的形象加至于诸葛亮身上。
这种形象,当然也是苏轼的想象了,他和以往一身戎装的武将形象有了很大区别,文人服饰加上武将的功业,共同塑造出了这样一个儒将形象。实际上,这种形象也只有周瑜才配得上,因为诸葛亮,绝大多数的时候,他是一个治国理政的奇才,而不是意气风发的武将。
据史料记载,周瑜“美姿颜,精通音律”,当时人都说“曲有误,周郎顾”,而周瑜二十四岁的时候被孙策认命为建威中郎将,统率两千人马,从此跟随孙策东征西讨,在三十四岁的时候,统率三万吴军,在赤壁打败了天下头号枭雄曹操,名震天下,这种风采,自然令苏轼艳羡不已。所以他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首词,可以说,把周瑜的形象拔高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还极具美感。
但是后来这个形象却因为三国演义的流传和诸葛亮形象的深入人心,被安插到了诸葛亮身上,对周瑜来说有点委屈,对诸葛亮来说,有点哭笑不得。
因为历史上的诸葛亮,绝对没有那么潇洒,相反,他一生都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事必躬亲,鞠躬尽瘁,以至于积劳成疾,五十四岁病故于五丈原。而赤壁之战的参与者是周瑜,所以,“樯橹灰飞烟灭”这个就和诸葛亮没关系。
可以想象,肩上背负兴复汉室重任的诸葛亮在中年的时候,可能已经两鬓斑白了,虽然我们希望他是那个“英姿勃发,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但这只是一厢情愿。
而周瑜就像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在意气风发的年纪干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两年后就去世了,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