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周瑜这个人的看法

 我来答
柒月黑瞳dae3
高粉答主

2015-08-27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4万
采纳率:93%
帮助的人:1682万
展开全部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个人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实在另英雄难瞑目,天下志士扼腕!其实,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任何有关周瑜心胸狭小,以及诸葛亮三气周瑜的记载,《周瑜传》,《三国志》及其注里周瑜还是被江东人士尊重的勇谋志士,到了明朝就成了罗贯中笔下小肚鸡肠的笑料,而诸葛亮成了有大将风范的才子,其实这完全出于罗贯中一相情愿的杜撰。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角周瑜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形象。而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赤壁之战的主角应当是诸葛亮,周瑜不过是作为衬托诸葛亮智谋形象的配角而已,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那么,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英雄呢?我的说辞未必有说服力,让我们一起看看著名的历史评论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是怎么说的吧: “周瑜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就是当时他们这个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郎”是小伙子的意思,这个时候呼他们为郎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帅哥也都是喜欢美女的。所以美女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而且,他也娶到了江东最美丽的女孩子,那就是乔公的女儿小乔。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想想看吧,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那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易中天教授认为周瑜确实是被罗贯中冤枉的,他冤枉周瑜目的何在呢?其实很明了了,就是把当时并不才智出众的诸葛亮衬托的艺压群雄而已。受古代传统的正统思想影响,刘备集团当然要以“正面人物”出场,为了塑造诸葛亮的形象,罗前辈可谓是大动了脑筋,他把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借东风,空城计等统统归功于诸葛亮不说,还把当时有勇有谋,英勇善战的江东英雄拉过来作为陪衬,可真是废了一番心思啊。周瑜在与其他人斗智时左右逢源,才智过人,他打黄盖瞒过了蔡中蔡和,他用计令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他使用火攻成就了赤壁之战,可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偏偏在诸葛亮面前就功亏一篑,周瑜越是机警过人,越显出诸葛亮的超强能力。因为他不但计谋被看透,还处处嫉妒成瘾,最后闹了被气死的结果。这似乎是在暗示后人:看,周瑜这么厉害还在嫉妒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有多厉害你们知道了吧,刘备集团有多正义才能得此忠臣与能臣你们知道了吧?实在是可笑啊。 其实在《三国演义》里许多描述并不是真正的历史,而人们却一味地相信,甚至有些记录的历史或历史人物都有很大的杜撰成分,他们把历史写成小说,必然要加入很多想象和编造才会更吸引读者,像《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一类书,都是经过大量虚构后的小说,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都不完全属实,所以人们不必相信其中的部分虚构内容,更不要对那些被扭曲的历史人物枉加褒贬,那对英雄是不公平的!
一,关于周瑜“完美”论
很早以前曾作过一篇《总论周瑜的完美》,其中的“完美”二字一直使不少人难以介怀,有的说“你们可以讨论周瑜的“完美”,但请不要说已经将这个“完美”与所有人比较过,是纯金的,那我不信”这样的话,我很同意。如果仔细看过在下〈总论周瑜的完美>一文后,开头就声明“完美”一词只是题目,那是为吸引眼球用的,而史料记载看周瑜的人生可能就是因为短才确实有“完美%A
二。关于演义是否有抬高周瑜的现象
不知何时起网上盛行起“揭批”运动来,有人在批周瑜的文章中谈到演义有抬高周瑜的倾向。这个观点我同意。虽然罗贯中抬高他有为诸葛亮形象陪衬的意思。如周瑜想把诸葛亮招收到东吴,表面上看罗贯中是表现他不是嫉才而是恨才不为己所用,但本意却是想说明作为东吴主帅的他还很看重年轻的孔明,完全是为抬高孔明而不得不如此写,侧重点在表现孔明不为周所动对刘备忠贞不二。而演义里是周瑜还抢了黄盖想出的火攻之策,这也是为和孔明对火字一段的顺利展开。
但不可否认在塑造诸葛亮形象时是发生了不得不抬高周瑜的现象.特别是周瑜在东吴诸将中的地位确实被抬高了,这就造成在俗文化的意识中,一谈到东吴,最出色的好像就是周瑜,可翻开吴书,〈周瑜传>无论篇幅还是位置,根本没法和陆逊张昭比,还有好多其他人如诸葛瑾等都是独传,而周瑜是合传,为什么在史书中不大起眼,在孙吴历史中只是在早期起过关键作用的周瑜后来能这么耀眼,罗贯中的作用可说功不可没。
因文学作品而家喻户晓的周瑜形象,我从没有消除演义流毒的意思,只是强调谈历史人物时不要用演义作依据,因为那毕竟是文学形象,而从纯历史角度说东吴实行的是世兵制,除了临时的出兵打仗根本没有什么能全掌军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都督,能都督诸州军事的大都督大将军那是曹魏后期的产物,周瑜充其量就是一个打战时的前敌统帅,而蜀派看好的鲁肃更是连周瑜,吕蒙,陆逊这样的统帅都没当过,现在却可笑谈历史时还有人称其为“东吴都督”,鲁肃只是继承了周瑜的部曲,加上积极的招募,部曲数当时是武将之冠而已。口口生生只谈历史却在论述中混淆进演义的内容,这是最会误人的。虽然演义确实起到了使三国人物包括周瑜深入人心的作用,可以使人们对这个历史人物更重视,从这个角度讲演义确实有抬高周瑜的倾向,不过对三国其他人物主要是蜀汉的,更高乎其高了。
三。关于周瑜的人生观分析
有人说“东吴势力是家族势力,是地方势力,即类似于土匪,他们没有民本位思想,周瑜不过是这个土匪集团中具有气魄和魅力的一员。”
我觉得说土匪是有点过分,因为自从孙策起孙吴就一直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认,但不可否认东吴集团是建立在氏族势力基础上的,他们是没有民本位思想,而这是中国历代王朝的主要思想。他们虽然也常常说一些看上去是拥戴汉王室的话,但更多的是在臣子称主上为“至尊”的时候。最明显的就是鲁肃对孙权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主上能称帝而自己名留竹帛。周瑜和鲁肃是最好的朋友,我觉得鲁肃说的可能也就是周瑜想的。他们心底里完全没有汉王朝,而只想成就孙氏称帝,而自己能攀龙附凤,即名垂青史又能得到荣华富贵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大概就是周瑜的人生观,自是没有所谓的“民本位”思想。但三国的乱世中不光周瑜如此,其他为人称道的英雄们大都如此,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描绘成帝业的前景也是这个意思,只是周瑜和鲁肃表现的特别明白,攀龙附凤一说就是周瑜劝鲁肃投奔东吴时直说的。
另外,批周瑜的人在谈质子一事时说,周瑜说的一段话和鲁肃的踏上策很相似,所以不是周瑜剽窃鲁肃就是史官美化,这非常荒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过不因他们的关系近而混谈。且史官要美化最多也只能是评论,不可能编出他说的具体的话,而周瑜和鲁肃的关系能这样要好,不能说他们的人生观是完全一样的。,即只顾自己在乱世中建功立业不顾国家要求统一人民要求安定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周瑜鲁肃还有诸葛亮都是如此,从某种角度苛求的话,他们都是造成国家分裂许多年的大罪人,他们虽对得起自己却提倡战争和分裂,对不起天下的百姓。
所以我曾说周瑜是逆历史潮流的人物,不过我们现在赞扬的三国所谓英雄无不是这种为自己建功立业而不顾百姓要求安定的人,又有几个有“民本位”思想?从这个角度说三国的军阀都和土匪差不多,他们要发动战争不对人民掠夺办得到么?周瑜如此,诸葛亮的北伐抢人抢地更明显,也真因为此,人们才会“一时瑜亮”的这样称呼他们。
我认为不能用现代的“民本位”思想要求乱世中的人物,毕竟我们后世欣赏的三国英雄全是“自本位”的人。但从历史的角度剖析人物的人生观也是符合当时实际的。
四。关于周瑜在东吴地位的取得方式
现在有种说法说周瑜是靠裙带关系才建立自己诸将之冠的地位的,真是这样么?小桥这个没有门第的美女真能给周瑜带来怎么多?这恐怕是后人复会的吧,这种荒谬的观点恐怕连罗贯中也不会采用。
周瑜年纪轻轻一到东吴就能成为诸将之冠,除了和孙策有“总角之好外”和个人优秀外,他们家族对孙策初建江东出过不少力,这恐怕才是孙策说的“论德酬功,此谓足以保者也”的所在。
所以周瑜在东吴地位的取得,一不是靠裙带关系,二也不是单纯的和孙策的友谊,三不可否认是全靠自己的能力,而有很大一部分靠了自己家族的背景。
关于这一点我以前曾有专文提到(周瑜虽只是洛阳(东汉首都)令的儿子,但他们庐江的周氏绝对是望族。后汉书里成传的就有三人,他们周家可能也能称“四世三公,”论门第江东可能无人出其右。周荣是尚书令,荣子景,景子忠都是太尉,景是瑜的从祖父。后汉书里记载,他们家兄弟子侄当官的许多,“兄弟好宾客,雄江淮间,出入从车常百余乘”,而景又大举贤能,最擅长建立家族政治关系网。在这种家族背景里出生的周瑜自然会被培养得雅量高致,最会处理人际关系了。
而周瑜后来二十四岁就成为孙氏的重要将领,这和他们周家对孙策起兵时的帮助很有关系,周瑜只是一个小小的居巢长,如果没有从父的借兵借粮他能对孙策作什么大贡献呢.如果他家没有道南广宅又怎么和孙策结为“总角之好”?所以说如没有家族的依靠也就没有后来的周瑜)
周瑜的起步地位一开始就优于诸将,这当然离不开家庭背景。但根据孙策曾叫周瑜回去一事揣度出孙策是看周瑜能力不强又不好回绝,所以打发他也调粮草以济后方,或者他离开叔父就只能借贷度日等,这些说法都很可笑。历史学家方诗铭先生作的〈三国人物散论>里“丹阳成为孙策平定江东的根据地”就有很好的答复,周瑜曾向鲁肃求粮,那也是他在背离袁术途中的困难,并不能说明其他。
总结一下,周瑜虽是外姓,但他和孙氏建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不用靠自己的能力就能获得高的地位,同时也能使诸将信服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得出身起了关键作用,这在门阀制度盛行的古代是无法避免的。
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周瑜和起点很低靠自己努力的吕蒙,黄盖之类比,他的高地位的获得确实有些不公平。但从他获得高地位并不一定全靠能力这一点上,也不能得出周瑜没有能力的结论。
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优越的条件结合在了一起,才使得周瑜不同于一般的世家子。先天得到的高地位和后天努力相结合,才为英才的发挥创造了更大的条件。
五,关于周瑜的能力
我这次不想再纠缠在诸如赤壁之战,取蜀对刘几个具体的谈的已很烂的事情上,说他好话的在〈总论完美>里已说的够多了,所以想换个角度谈。
周瑜是典型的世家子,在当时的社会生来好像就高人一等是当领导的,也许他作具体的事情可能真不怎么行,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周瑜可能就是那种从大处着眼和很善于搞人际关系,又自己很会享福的那种高官,不像诸葛亮累死累活什么都自己干而没有效率。周瑜史书虽没记载他像吕范那样奢侈,但他顾曲都是在酒宴上进行的,又得意的向人展示过珍玩和侍者,他一定是生活十分丰富多彩且很会享受人生的那种人。论道行兵打仗排兵布阵以及具体的小谋略,他可能还真没有从低层上来的吕蒙厉害。批他的人指出火攻计是黄盖提的,取南郡时也是吕蒙甘宁出主意,他只要判断选择就是。一点不错。周瑜只要把握大方向如取胜那最大的功劳一定是他的,但不是他抢部下之功而是别人给的人,如他真抢功史书上也不会有他部将出谋的记载,那些谋略一定记的是周瑜自己想出来的。
部下作具体事领导享有名头,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种现象从古到今一直是这样,领导者只要动动嘴皮部下却要累死累活。这没什么公平好讲,而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就在于善于发动部下的积极性而不必像诸葛亮一样事必躬亲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协调指挥又从大局建策的好领导。
因此,周瑜的能力可能不是体现再作具体事情如某个战术上的小谋划,而是体现在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方面.他人际关系很好“大率为得人”,又具有很高的威望。江陵一战曹仁一听说他受伤卧床马上派兵就阵,周瑜自兴,到诸营巡视一边后就马上鼓舞了士气,曹仁自退了。也许周瑜真只是说了“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这样的话,其他什么也没作,但却真起效果啊,说明他这个领导是很成功的,而我们现在的领导不是也就开个会说说话么,难道真要他们具体作什么细节的事?如周瑜真像曹仁一样冲锋陷阵好是好,不过那就不像周瑜了,因为一个称职的统帅一是不因该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另外也不该像诸葛亮那样事必躬亲。
周瑜的能力除了能搞好人际关系,起到一个统帅作用外,剩下的就是他提到的几个谋略,我们可以发现他这个人很会说话,就像孙权说的那样“言议英发”。史书上流下的他的话都是一大段一大段的,像个谋士而不像一般的武将,而古代又没有考试又没有智商测试,一个人除了办事能力外(他具体的事不用办,由部将操作看不出好坏且就是办了,史书也未必记载一些小事),能力的最大体现特别是聪明往往就在说话上。他言议英发所以当时的人对他的能力评价都很高,他被好多人称为是一个“英才”。〈淮南子>里说“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所以孙策说他是“英俊异才”决不是他长的英俊的意思,这个词千年以降已经变了味,而刘备后来称他为“英”也是和万人联系在一起的。
总结一下关于周瑜的能力我觉得说他会做好领导和会说话这两点绝对是不错的。他的能力当时的人都给了很高的评价,但如果有人说周瑜的能力是华而不实的,当时人给他的外表和嘴皮蒙蔽了。我们现在的人更了解他,此人就是具体什么不干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毫无见解的华而不实之辈我也没什么好说,也许现在掌握了什么高科技技术真能洞悉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古人也说不定。
六。关于周瑜和鲁肃的关系
上面已经说了,周瑜和鲁肃有一样的人生观可能许多地方产生了共鸣,所以周瑜和鲁肃关系非常好而且他们互相提携,可以说没有周瑜就没有青史留名的吴臣鲁肃,而没有鲁肃的战前请瑜,周瑜可能也没有机会建立赤壁的不世之功。 但赤壁战后他们的分歧好像很明显,特别是批周瑜的人提到他明知鲁肃是鸽派,却让他做自己的继承人,是想显现出自己的完美有意不让东吴今后得不到发展,另一个原因是搞拉帮结派用人唯亲,如果第一点成立,那可是其心可株,自己不在了自己以前呆过的地方最好越坏越好才能显出自己的本事,现在确实有不少人就是这个心态。而要这样妄断古人,我以小人之心的度腹外已无他语可说。
而关于第二点用人唯亲,可真有可能,因为东吴的世兵制制度下,将军的部曲就像自己的遗产,周瑜辛苦打下的南郡也像他的遗产,军中第一号死了,取代他的就因该是第二号程普,他如不把部曲有所托付他们很可能给诸将瓜分。而周瑜虽对程普很谦让但心下的不喜欢一定是有的,他当然不想让自己的部曲给瓜分,自己的城池给了不喜欢的人,所以他留下遗嘱把自己东西都交给亲信鲁肃。鲁肃主张借地的鸽派立场也许周瑜真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可能也想鲁肃如得了南郡不会出借自己的领地而又能搞好和刘备的关系。周瑜可能已经认识到自己死后对付刘备只能采取怀柔政策了。但可惜后来的孙权却没有遵照他的遗嘱,让鲁肃代替他作南郡太守,还是给了程普,而鲁肃提议出借本该自己拥有而没得到的南郡,就很自然了。于是周瑜最不想看到的事发生了,自己鲜血换来的城池送给了不喜欢的刘备。 而这恐怕也是他用人唯亲的苦果,也是世兵制条件下一般人的选择,所谓人无完人,周瑜在选择继承人方面虽有利了后来的孙刘联盟,但结局恐怕真有违了自己的初衷。
七,关于周瑜这个人物吸引人的地方
周瑜的优点红太阳已说过好多,如“具有很高雅的气质,不与人争,风度翩翩;遇到大事则展现出过人的气魄和魅力--表现为镇定、坚决、自信、冷静、威慑。”等等,但千年以来他被好多诗人咏叹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些优点,就像以前说的后人把诸葛亮捧上神坛是因为他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和道德标准,成为了三位一体的文化符号,而周瑜从这方面讲也上升为了一种符号,因为只有在人物身上赋予自己的感情寄托后,人们才会产生共鸣。
我认为周瑜首先是少年得志的符号;其次是一战成名的幸运符号;再者就是举重若轻风流潇洒的符号。
少年得志,一战成名,轻轻松松办大事的同时又能美人在怀弹琴吟唱的潇洒,这是多少人羡慕希冀的呀,因羡慕和希冀就能产生情结产生共鸣,而周瑜能获得超出其历史地位的盛名除了演义的传播外,后世这么多的文人骚客吟诵他的原因也在于此啊。
另外此人的还有一个特点果敢自信,英气超人可能也是吸引一部分自我感觉良好人的地方,特别是他的举重若轻,我想苏轼欣赏他除了想建功立业外也在于此,所谓刀光剑影之下,周郎还能从容镇定,又搂美人又能谈笑风生,不需累死累活就能使敌手“灰飞烟灭”。而词中的“羽扇纶巾”的打扮可说是魏晋名士的典型装束,周瑜是否真这么穿过没人知道但决不能说只有诸葛亮才能这样穿,而苏轼用这个词就在于突出他从容娴雅,风流韫藉的一面,这种打扮这种谈笑间办大事的作为和风度,往往只有天生具有的异秉又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办到。历史上的周瑜破曹时是否能这么潇洒姑且不论,但东坡这样写无疑反映了他的理想境界,只有有才气有天赋的人才会追求这种举重若轻的理想境界,苏轼是这种有天赋的人,欣赏这首词的人多少也有能产生一些共鸣的自信,而那些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天赋,只相信刻苦劳作的人可能就不会和周瑜这种人产生共鸣,他们可能更喜欢诸葛亮赵云一般吃苦耐劳的人物,这也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而造成喜好的历史人物也大不相同的原因吧。
周瑜死时年仅36岁,可他一生战果辉煌,为人豁达,精通音乐,可以这样讲,历史上的周郎是标准的男子汉,大丈夫,应有的才华他全占了,到罗贯中笔下也是无瑕可击,但一碰到诸葛亮,周瑜的一切就改变了,最为特出的例子是在“火烧赤壁”的战场上。
(1)赤壁之战中的周瑜
  历史中确有赤壁之战,而且不是一场小战,此时的刘备已经走投无路,鼠窜到了夏口,曹操士气正盛,灭掉刘备易如反掌,只等时机。此时诸葛亮最先看到了这一点,而且想到了出路,还是老办法,不过换个瓶子,即再找个投靠主人——孙将军。诸葛亮与刘备的意见可能不一致,他首先想到的是苍梧太守吴巨,大概是怕孙权架子大,瞧不起这位皇叔。所以当鲁肃一提出去东吴闯荡时,刘备大喜过望,似有迫不及待之歉。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这就是大战前的态势,《三国演义》中亦忠实于史书,出入不大。——即刘备已是无地自容,能投靠的都投靠过了,此时只要有奶就是娘,正巧鲁肃送上门来,诸葛亮来个顺水推舟,刘备则渔翁得利,大喜过望。到了东吴,诸葛亮在促成孙刘联盟中起了很大作用,此时东吴大臣们已闻风丧胆,诈词一发,个个腿软股栗,像是少了膝盖骨,唯有下跪才能保全江东。当时主战者仅有鲁肃。孙权虽被一时说服,大臣们一发高见,他又会动摇。此时的诸葛亮确有高明之处,他的说人方法很特别,先假借激将法,一激之下的孙权竟勃然大怒:“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然后又是一番高论和精辟分析,说得孙将军心花怒放。在联孙抗曹中,诸葛亮确实功不可没。此时还有一位促成孙刘联盟的最关键人物——周瑜。在做孙权的思想工作中,更有举足轻重之劳,他先分析曹操之后患,一步一步入情入理地分析,一句一句切中主题,然后才发豪言壮语,真可为功到自然成。 由此可见说服孙权的功臣有三人,鲁肃、诸葛亮和周瑜,其中功劳最大的要数:周公瑜!
概而言之,促成孙刘联盟者全非由亮用“自有对答之语”来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计拨周瑜所奠定的基础。而是周瑜先分析曹操的致命弱点,再以数字开解孙权,最后是用实际行动担当起将曹操赶回老巢去的重任!
(2)孙权嫁妹与借荆州
赤壁之战后,格局已定,东吴空前巩固,上下一心,可《三国志》中不知何故在《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冒出了一句: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按字面理解,孙权想巴结刘备,送上了自己的妹妹,这在当时的环境中,亦不失为一着高招,无可非议。可到了《三国演义》问题就复杂化了,而且连累了无辜——周瑜。嫁妹是家事,是隐私,谅公谨也不敢横插一杠,更不敢奢想用皇妹作美人局手段。果真如此,则成何体统!
在《三国演义》中,孙权嫁妹是周瑜先出了个馊主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叫放鸽子,只是这个鸽子大了一点,想钓对方的荆州,话说回来女方的代价也不小,是孙大人的妹妹。这场戏很怪,双方主角——周瑜和诸葛亮均没有出场,全在遥控,周瑜占尽地利,所以每出一计均可以直接传达,诸葛亮没有那么方便,但他神通广大,叫赵云贴肉带了三个锦囊。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周瑜是一步一步走向失败,可每失败一次,又能找到更好的妙计,实在无计,则图尽匕首现,最后结论是千古绝句——陪了夫人又折兵,还说是周瑜闯的祸。
(3)三气周瑜
在小说气死一员大将或一开国老臣的情况不多见,但在《三国演义》却发生了两起,一起是我们下面要说的气死周瑜,另一起是王朗。用一计二计三计而气死一个大军事家,这在历史上恐怕是难得之怪例,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孔明三气周瑜这个故事。由于周瑜才智不如孔明,第一次孔明袭了南郡又取了荆襄后,瑜气伤箭疮,半晌方苏。醒后发誓:“若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气!”第二次孔明设计将周瑜击败,瑜又怨气冲激,疮口迸裂,昏厥于地。第三次当孔明识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周瑜差点被捉时,再次怒气填胸,在马背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不久,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纵观整个故事,周瑜由于心胸狭窄,眼光短浅,常怀妒贤嫉能之心。在周瑜看来诸葛亮由于才智超群,就是他眼中钉,肉中刺,只有杀了诸葛亮,东吴天下才能太平,否则他寝食不安。正由于他这种狭隘心里作怪,才使他英年早逝,人们无不为之扼腕叹息。我想大凡妒贤嫉能的人都是没有好结果的。君不见《水浒传》里的王伦,当初林冲落难投奔他时,见林冲是八百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自知不是他的对手,多次想拒绝他入伙,后来只得碍于柴大官人的面子勉强将其收留。晁盖等人上山时又遭到他拒绝,最后王伦落得“胸怀褊狭真堪恨,不肯留贤命不留”的可悲下场。当然,那是封建社会,无法可依的结果。
匿名用户
2015-08-27
展开全部
周瑜虽是外姓,但他和孙氏建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不用靠自己的能力就能获得高的地位,同时也能使诸将信服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得出身起了关键作用,这在门阀制度盛行的古代是无法避免的。
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周瑜和起点很低靠自己努力的吕蒙,黄盖之类比,他的高地位的获得确实有些不公平。但从他获得高地位并不一定全靠能力这一点上,也不能得出周瑜没有能力的结论。
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优越的条件结合在了一起,才使得周瑜不同于一般的世家子。先天得到的高地位和后天努力相结合,才为英才的发挥创造了更大的条件。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汪之洋溪之海
2018-11-30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万
展开全部

近乎完美哈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