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德国人,为什么德国不走马克思主义道路。
国情不一样。尽管德国学者跨学科、多层面、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但由于缺乏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和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概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路向。
第一,文献学路向(“寂寞的”马克思学家)。例如,豪克、诺伊豪斯、胡贝曼、福尔格拉夫、黑克尔等人,主要从事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MEGA2编辑出版研究。
二是编辑出版经典著作:《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再版)、《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献:新系列》、《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通讯》等。
三是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年鉴》、《马克思主义历史批评辞典》等。
四是创办“马克思—秋季学校”、设立“梁赞诺夫奖”——奖励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辑出版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在这条路向中,学术为主,兼顾思想,不问现实,最重要的是学术。
第二,意识形态路向(“孤独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派)。例如,施泰格瓦尔德、霍尔茨、哈恩、迈彻尔、比朔夫、W.泽普曼等人,试图捍卫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并站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解释社会现实问题。在他们那里,是否学术无所谓,有无思想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信仰。
第三,政治经济学路向(“活跃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派)。例如,胡弗施密特(2009年逝世)、莱比格尔、利贝拉姆等人,试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批判、创新,并用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发出了“德国左翼马克思主义声音”。在这条路向中,学术是基础,思想是灵魂,最重要的是现实。
第四,政治伦理学路向(“潇洒的”马克思主义重建派)。例如,霍耐特、维尔默、奥菲等人,尽管他们也试图借助于马克思的思想资源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悖谬,但侧重点是进一步推进和最终完成后期哈贝马斯开启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
在这条路向中,学术性、思想性、现实性统一,最重要的是思想。从总体上看,这条路向已经不属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而是已经进入到与当代西方实践哲学主流话语对话的语境之中。因而,下述“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不包括这条路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