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蕴含的哲理有哪些?
1、“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和周瑜皆为大智之人,“草船借箭”的成功显示出诸葛亮终较周瑜计高一筹,周瑜也不得不自叹他不如诸葛亮。诸葛亮这时有点得意忘形,在返回途中竟对着鲁肃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暴露出其宿命论思想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使其光辉形象大打折扣。
2、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在认识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要重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即使周瑜不指使工匠从中作梗,诸葛亮也难以在三日内造箭十万枝,结果势必为周瑜所害。然而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他摒弃了常规做法,另辟蹊径,改“造”箭为“借”箭,借曹操之手破解了“盟友”给自己出的难题,从而暂时化解了他和周瑜之间的矛盾,避免了孙刘联盟的破裂。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州拿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棚迹卜点。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链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虽刀剑不能入,但作为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诸葛亮针对藤甲军的特点以火烧之,终于制服了孟获,平定了南方。
4、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一是经验主义。前者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后者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马谡自恃“熟读兵书,颇知兵法”,有一定的战争理论功底,竞盲目自大起来。
“丞相诸事尚问于我”,他听不进别人意见,对战场上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熟视无睹,只是简单地照搬兵书上的个别语句,在山上屯兵,将蜀军臵之死地,结果是将街亭丢失,众多蜀军士兵魂散他乡,马谡自己也被诸葛亮含泪处斩,而未能“后生”,其教训是惨痛的,这值得我们后人深刻反思。
5、“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借东风”一说,在显示诸葛亮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妖化了诸葛亮,其唯心论的思想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