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教育可分为什麽和什么两大类?

 我来答
火虎生活小达人
高能答主

2021-05-10 · 致力于成为全知道最会答题的人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24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70万
展开全部

官学、私学。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虽非私学的首创者,但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2000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央官学

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步衰败,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

根据中央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分为最高学府、专科学校和贵族学校三大类。

阿飞游戏解答
高粉答主

2021-05-10 · 专业解答各种游戏问题。
阿飞游戏解答
采纳数:143 获赞数:1340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古代教育可以分为官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两大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教育按场所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

根据形式,内容,时间,对象和主管等不同,教育还可以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业余教育、华侨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以及国立教育、集体教育和私立教育等。

古代教育的四种方法

1、蒙以养正

古人非常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才。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胎教“正本”。古人认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视。

据刘向《烈女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视胎教。此后,汉代贾谊《新书》、戴德《大戴礼记》、王充《论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许多家训都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其中不仅包含优生优育的观念,而且着眼点仍是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

例如家训名篇《许云邨贻谋》,对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

2、德教为先

古人认为,蒙养教育最根本的是“养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论语》记载孔子为学生开设有“文、行、忠、信”四门课程,其中三门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司马光《居家杂仪》中涉及的家教程序,将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

从“始生”开始,对婴幼儿期、少年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施行不同的养成教育内容,对违背礼教的行为即使再小也“严诃禁之”;指导子孙读书严格选择,以免“惑乱其志”,力求“养正”。

3、习惯养成

譬如教育家朱熹就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应就其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和“眼前事”进行教育训导。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规矩去做。”

在我国传统家训和蒙学读物中更是对那些未“冠”子弟、学童的行为习惯规定的具体详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如《弟子规》,在学童刚开蒙识字时,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长辈、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这些最为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要求他们,从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习惯养成做起,逐渐凝成品质,收到积土成山、积善成德之效。

4、环境濡染

孔子认为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举。“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注重环境对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范。这一思想与实践被荀子概括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中国传统处世箴言、家训教诲中几乎每篇都有要子弟谨慎交友的训诫。此外,古人也已经注意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的相互配合、凝成合力的问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芊芊爱教育
2021-05-11 · 活到老,学到老,芊芊每天教你新知识
芊芊爱教育
采纳数:2401 获赞数:37205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主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转变时期。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变更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私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最高学府

太学和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汉成帝时增至3000人,质帝时太学生增至3万余人。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隋文帝设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杨老师秒懂课堂
高能答主

2021-05-11 · 分享生活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
杨老师秒懂课堂
采纳数:875 获赞数:11071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分为私学和官学两种,春秋之前是“学在官府”,春秋末期,由于诸侯争霸,战乱四起。各诸侯国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扩张势力,在人事上实行了“尊贤”政策,采用“选士”“养士”的办法,使由于战乱而流落四夷的“士”阶层人物变为“尊贤”的主要对象。

被各诸侯积极争取来为自己效力,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士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化导致“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官学逐渐衰败,取而代之的是“学在四夷,学术下移”的私学遍布四方各地。

古代书院特色

第一, 教学特色:自由讲学,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自学、问难论疑以及读书指导;

第二, 书院的学术研究形式:著述,学术讨论,建立学派;

第三, 书院的学风特色:强调德育目标,反对为科举而学;提倡学术创见,反对死守章句陈说;开门办学,兼收各家之长;尊师爱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书院是中国传统私学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封建制度化的私学。

总之,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不可简单地判定优劣得失,而应细致地具体分析,从优中含劣、劣中含优,或得中有失、失必有得的辩证关系中去寻找对后人的启迪、借鉴价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