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镇的历史沿革
白马庙,是地名,却是因庙而名。
据清道光和民国《泰州志》载:白马庙在泰州东南白马乡、蒋子文故里。据续纂泰州志载,东汉蒋子文出生于泰州东南蒋家河旁的乡村,少年有志,文武双全,后从军屡立战功,官至秣陵(南京古称)县尉,因追盗贼负伤致死,葬于南京钟山。蒋子文死后,他原来的部下曾在路上看见他“乘白马,执白羽,侍从如生”,疑为他已成为神灵,故建“蒋王庙”。家乡人民为祭祀蒋子文,兴建了“白马将军庙”,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另据南京《故都印记》记载,战国时,钟山称为“金陵山”,汉时俗称“钟山”。三国时期吴帝孙权追封蒋子文为蒋侯,因避祖父孙钟之名讳,遂改钟山为“蒋山”,蒋王庙易名蒋山寺。1000多年后,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看中了蒋山寺这块风水宝地,明初洪武九年,动用“十万军工”筹建孝陵,逼迫蒋山寺和尚搬家,在钟山东麓另建灵谷寺,仍供奉蒋子文塑像。
吴帝孙权追封蒋子文为蒋侯,继而又加封“白驮将军”(民间俗称白马大将军)。于是东吴大江南北,民间广建“白马将军庙”供奉白马将军———蒋王神侯塑像,除设庙宇,民间家家均有“白驮将军”或“白马大将军”牌位,专供驱邪避凶之用。此风俗流传了1000多年,形成了白马宗教民俗文化,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才逐步淡化和消失。
白马庙在元末明初,虽称白马将军庙,但只供蒋王神侯塑像,并无白马塑像,后增白马塑像缘于祭祀姑苏王张士诚。白马庙历史上叫徐家庄。相传,元末张士诚起义,曾屯兵在徐家庄一带。张士诚有一匹心爱的坐骑———白马,夜间出厩,践踏庄稼,张士诚发现后,教人用铁钉钉入马蹄。当地农民感其纪律严明,后筹资雕塑了白马像,供奉在白马将军庙内。在姑苏王张士诚影响的江淮和吴越地区,各地白马庙纷纷仿效泰州白马将军庙,都增设了白马塑像。
古代白马庙,与新庄的太慰庵,王庄的隆昌庵,马庄的观音庵,李庄的青龙庵相关联。一庙四庵,香火缭绕,名师众生。1936年,农历六月初三,韦驮菩萨圣诞这天,原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九华山佛学院院长、九华山祗园禅寺第48任方仗———仁德法师(俗名李德海,1926年6月出生于泰州市高港区白马镇前港村),就是从太慰庵出家步入佛门。
另据,清道光年间泰州学者夏荃《退庵笔记》记载,明嘉靖年间,倭寇侵犯苏北,淮扬道兵务副使刘景韶在泰州大败倭贼,“然则公(刘景韶)之英武杀贼,保障一方盖有神助也”,因为白马将军“蒋侯(子文)从天空授以丈八长矛,盘舞如飞,为刘助战也”。白马将军庙在百姓心中又增加了几分敬意。时至上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为抗击日寇,大江南北的白马将军庙香火特旺,这缘于民间百姓祈求蒋王神侯(白马将军)为我抗日将士显神灵助神威。
未形成地名前,白马庙建在徐家庄的东南方向,有大殿六间、门厅六间、东厢房六间,西厢房二间加走廊。这里先以徐姓为主,明代中叶弘治年间,王姓兴起,两大姓便为庄名相争。据传,诉至县衙时知县发问:你们两个家族名望再大,能大过白马将军吗?于是提议大家共认白马庙为庄名。从此泰州志和泰县志中出现白马庄、白马村、白马乡的地名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