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0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
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
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
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
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
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
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
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
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
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
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
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
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展开全部
在小学阶段,有许多学生存在着以下不良的学习习惯:
1、边写作业,边吃东西,边看电视,一心多用。
2、写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工整。
3、没有记录作业题目习惯。
4、缺乏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丢书落本的事常有发生。
5、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总希望家长告诉怎么做。
6、家庭没有严格制定出作息时间表,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只要老师、家长平时严格要求,耐心引导,我想学生会克服这些不良习惯的。
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授课的情况下,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智商,二是习惯。智商的高低,先天的禀赋是关键;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却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对于一个学校的几个平行班来说,学生在天赋方面总体的平均水平是基本一致的,那么,决定这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就只有学习习惯了。那些学习成绩突出的班集体,学生普遍具有主动预习、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好习惯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前预习
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的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的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逐词逐句阅读相关学习内容,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深刻理解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画出哪些地方不会,并及时做好记录,为下一节上课做好充分的思想基础。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了,需要每天坚持预习。同时,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相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当作任务来完成,而要将它看作是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做记号“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上课认真听讲
上课的时候,课前要准备好所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等,课上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发言,要积极和老师配合,随时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节奏,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分组讨论的问题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时,要养成一个善于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要记录学习的要点、学习新得、以及老师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以便逐步加深和更正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复习
课后一定要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就像牛吃草后要“反刍”一样,对课上所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哪个地方会了,哪个地方还不会。课后复习一般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总复习,不同的复习阶段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平时复习: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
阶段复习:主要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对单元、章节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的归类,把握重点,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要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能力上一个台阶。
总复习:主要就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缺补漏,解决疑难问题,特别复习一下前面学习中的错题记录,达到全面掌握。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就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给人鱼吃,不如告诉人打鱼的技术。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学习时,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我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迫使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五、培养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时,我从来不打扰学生,让他一个人静下心来做题。学生做完作业后,我的具体做法是:
数学,要求孩子看一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是否搞错,应用题的算式列得可对,训练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订正过来。语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写错,作文写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读,看语句是否通顺,让别人看了文章后得到了什么启迪和感想。
六、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
一个学生如果每天能养成记下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这位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我朋友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给孩子买好记事本,告诉孩子记事本是用来专门记录老师交待的事情和老师布置的当天作业题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记事本都有记载,不能有空隙,一开始我每天都会检查孩子记事本的记录情况,看孩子记得是否认真,还是没有记,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发现孩子没有记录的话,就取消孩子玩的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七、 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
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但老师批改后,找错题原因,改错时可以互相研究,这样促使同学们课下互相研究,养成求甚解和对自己工作负责任的习惯。再做题时就细心多了,错题率大大降低。
八、培养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桌上学习用品并收拾好自己书包的习惯
要求孩子每次做完作业后,自己养成整理书桌并收拾好学习用品的习惯,从小让孩子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九、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制订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会很好集中思想,也不会精力充沛。
女孩:
上午
早上 6:30-6:40起床,洗脸刷牙
6:50吃饭
7:20出门上学(步行10-15分钟)
晨 会 8:00---8:10
第一节课 8:15---8:55
第二节课 9:05---9:45
大课间体育活动 9:45---10:10
第三节课 10:10---10:50
眼保健操 11:00---11:05
第四节课 11:05---11:45
中午 午 餐、午 休
中午接孩子回家 11:45---11:55
中午吃饭 12:00---12:30
午休 12:35---13:20
下午
下午上学 13:30出门上学(步行10-15分钟)
第五节课 14:00---14:40
眼保健操 14:50---14:55
第六节课 14:55---15:35
大课间体育活动 15:35---16:00
16:30 去学校接孩子
16:30-16:40 到家,饿了会吃点东西,不饿就写作业
17:30 吃晚饭,有时候不饿,等我下班18:00到家一起吃
19:30-20:00 结束作业,根据作业多少时间不一样,偶尔也有超级多的时候,超过20点
写完作业如果不是很晚,练30-40分钟琴
如果还有时间练20分钟舞蹈
20:40 洗漱准备睡觉,泡脚的时间看20分钟课外书
21:00 睡觉,入睡比较快,第二天没啥特殊兴奋的活动,基本上床一会就睡着。
男孩
6:20起床
6:25至6:40出去运动
6:40至7:00洗漱
7:00至7:15吃早饭
7:20上学
7:30到校
晨 会 8:00---8:10
第一节课 8:15---8:55
第二节课 9:05---9:45
大课间体育活动 9:45---10:10
第三节课 10:10---10:50
眼保健操 11:00---11:05
第四节课 11:05---11:45
中午 午 餐、午 休
中午接孩子回家 11:45---11:55
中午吃饭 12:00---12:30
午休 12:35---13:20
下午
下午上学 13:30出门上学(步行10-15分钟)
第五节课 14:00---14:40
眼保健操 14:50---14:55
第六节课 14:55---15:35
大课间体育活动 15:35---16:00
16:30 放学
16:30至17:00 到家
17:00至18:00 开始写作业
18:00晚饭
18:00至19:00 是否写作业,看作业多少,如果无作业就出去玩了
19:00至20:00 复习及看课外书
20:00至20:30 自由活动,周末会看电视
20:35至20:55 洗澡
21:00 正式睡觉
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1、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同时,我们也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倾听、交流的习惯
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学会倾听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就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还应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3、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5、留心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让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6、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力求做到姿势端正,字迹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当在生活中,或是阅读和写作时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时,能勤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十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2、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老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而后带着疑问上课,从而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指导预习,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的教材内容,学生不易看出重点,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寻找答案,弄清算理,掌握法则。
3、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在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时,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3/5*4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4个3/5的和是多少,但如果我们老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启发学生从乘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1)一个因数是3/5,另一个因数是4,积是多少?(2)3/5的4倍是多少?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
学生课前要作好上课准备,书本、文具放在指定位置,静候老师来上课;上课时,坐得稳,静心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听得入耳、入心,边听边思考,这都是听课习惯,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培养,听课的习惯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老师反复练习,及时提醒和评判。同时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以建立起良好的听课习惯。
5、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解题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解题方法,能提高解题的质量和速度。(一)解题时,学生首先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二)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三)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迅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6、培养学生认真独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建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时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尽力把作业完成的最好,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十二、教学生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1、会听
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
(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答案;
(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
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2、会看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
3、会想
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
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提问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4、会说
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十三、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的作用
1、教师树立形象。
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学生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用直尺画直线,自己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正确规范地写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老师不能以身作则,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要从细节开始,持之以恒。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这些细节,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3、校内外双轨并行。
除了学校,学生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在家庭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学习,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4、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了。
总之,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1、边写作业,边吃东西,边看电视,一心多用。
2、写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工整。
3、没有记录作业题目习惯。
4、缺乏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丢书落本的事常有发生。
5、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总希望家长告诉怎么做。
6、家庭没有严格制定出作息时间表,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只要老师、家长平时严格要求,耐心引导,我想学生会克服这些不良习惯的。
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授课的情况下,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智商,二是习惯。智商的高低,先天的禀赋是关键;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却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对于一个学校的几个平行班来说,学生在天赋方面总体的平均水平是基本一致的,那么,决定这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就只有学习习惯了。那些学习成绩突出的班集体,学生普遍具有主动预习、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好习惯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前预习
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的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的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逐词逐句阅读相关学习内容,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深刻理解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画出哪些地方不会,并及时做好记录,为下一节上课做好充分的思想基础。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了,需要每天坚持预习。同时,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相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当作任务来完成,而要将它看作是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做记号“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上课认真听讲
上课的时候,课前要准备好所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等,课上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发言,要积极和老师配合,随时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节奏,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分组讨论的问题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时,要养成一个善于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要记录学习的要点、学习新得、以及老师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以便逐步加深和更正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复习
课后一定要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就像牛吃草后要“反刍”一样,对课上所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哪个地方会了,哪个地方还不会。课后复习一般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总复习,不同的复习阶段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平时复习: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
阶段复习:主要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对单元、章节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的归类,把握重点,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要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能力上一个台阶。
总复习:主要就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缺补漏,解决疑难问题,特别复习一下前面学习中的错题记录,达到全面掌握。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就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给人鱼吃,不如告诉人打鱼的技术。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学习时,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我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迫使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五、培养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时,我从来不打扰学生,让他一个人静下心来做题。学生做完作业后,我的具体做法是:
数学,要求孩子看一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是否搞错,应用题的算式列得可对,训练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订正过来。语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写错,作文写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读,看语句是否通顺,让别人看了文章后得到了什么启迪和感想。
六、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
一个学生如果每天能养成记下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这位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我朋友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给孩子买好记事本,告诉孩子记事本是用来专门记录老师交待的事情和老师布置的当天作业题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记事本都有记载,不能有空隙,一开始我每天都会检查孩子记事本的记录情况,看孩子记得是否认真,还是没有记,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发现孩子没有记录的话,就取消孩子玩的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七、 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
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但老师批改后,找错题原因,改错时可以互相研究,这样促使同学们课下互相研究,养成求甚解和对自己工作负责任的习惯。再做题时就细心多了,错题率大大降低。
八、培养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桌上学习用品并收拾好自己书包的习惯
要求孩子每次做完作业后,自己养成整理书桌并收拾好学习用品的习惯,从小让孩子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九、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制订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会很好集中思想,也不会精力充沛。
女孩:
上午
早上 6:30-6:40起床,洗脸刷牙
6:50吃饭
7:20出门上学(步行10-15分钟)
晨 会 8:00---8:10
第一节课 8:15---8:55
第二节课 9:05---9:45
大课间体育活动 9:45---10:10
第三节课 10:10---10:50
眼保健操 11:00---11:05
第四节课 11:05---11:45
中午 午 餐、午 休
中午接孩子回家 11:45---11:55
中午吃饭 12:00---12:30
午休 12:35---13:20
下午
下午上学 13:30出门上学(步行10-15分钟)
第五节课 14:00---14:40
眼保健操 14:50---14:55
第六节课 14:55---15:35
大课间体育活动 15:35---16:00
16:30 去学校接孩子
16:30-16:40 到家,饿了会吃点东西,不饿就写作业
17:30 吃晚饭,有时候不饿,等我下班18:00到家一起吃
19:30-20:00 结束作业,根据作业多少时间不一样,偶尔也有超级多的时候,超过20点
写完作业如果不是很晚,练30-40分钟琴
如果还有时间练20分钟舞蹈
20:40 洗漱准备睡觉,泡脚的时间看20分钟课外书
21:00 睡觉,入睡比较快,第二天没啥特殊兴奋的活动,基本上床一会就睡着。
男孩
6:20起床
6:25至6:40出去运动
6:40至7:00洗漱
7:00至7:15吃早饭
7:20上学
7:30到校
晨 会 8:00---8:10
第一节课 8:15---8:55
第二节课 9:05---9:45
大课间体育活动 9:45---10:10
第三节课 10:10---10:50
眼保健操 11:00---11:05
第四节课 11:05---11:45
中午 午 餐、午 休
中午接孩子回家 11:45---11:55
中午吃饭 12:00---12:30
午休 12:35---13:20
下午
下午上学 13:30出门上学(步行10-15分钟)
第五节课 14:00---14:40
眼保健操 14:50---14:55
第六节课 14:55---15:35
大课间体育活动 15:35---16:00
16:30 放学
16:30至17:00 到家
17:00至18:00 开始写作业
18:00晚饭
18:00至19:00 是否写作业,看作业多少,如果无作业就出去玩了
19:00至20:00 复习及看课外书
20:00至20:30 自由活动,周末会看电视
20:35至20:55 洗澡
21:00 正式睡觉
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1、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同时,我们也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倾听、交流的习惯
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学会倾听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就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还应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3、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5、留心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让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6、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力求做到姿势端正,字迹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当在生活中,或是阅读和写作时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时,能勤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十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2、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老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而后带着疑问上课,从而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指导预习,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的教材内容,学生不易看出重点,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寻找答案,弄清算理,掌握法则。
3、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在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时,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3/5*4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4个3/5的和是多少,但如果我们老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启发学生从乘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1)一个因数是3/5,另一个因数是4,积是多少?(2)3/5的4倍是多少?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
学生课前要作好上课准备,书本、文具放在指定位置,静候老师来上课;上课时,坐得稳,静心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听得入耳、入心,边听边思考,这都是听课习惯,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培养,听课的习惯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老师反复练习,及时提醒和评判。同时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以建立起良好的听课习惯。
5、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解题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解题方法,能提高解题的质量和速度。(一)解题时,学生首先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二)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三)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迅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6、培养学生认真独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建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时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尽力把作业完成的最好,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十二、教学生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1、会听
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
(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答案;
(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
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2、会看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
3、会想
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
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提问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4、会说
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十三、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的作用
1、教师树立形象。
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学生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用直尺画直线,自己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正确规范地写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老师不能以身作则,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要从细节开始,持之以恒。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这些细节,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3、校内外双轨并行。
除了学校,学生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在家庭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学习,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4、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了。
总之,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
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
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
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
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
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
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安全小卫士,让他们不只在校内,在校外也要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珍爱生命、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质。
四、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
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
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
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
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
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
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安全小卫士,让他们不只在校内,在校外也要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珍爱生命、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质。
四、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也十分重视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习惯的习惯,另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所谓不养成习惯的习惯就是指一个人做事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这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不养成习惯的习惯)”。“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就终身受其益,坏习惯终身受其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抓好起始年级,重点培养后进生
有一种说法,很多行为习惯,初中生比不上小学生,高中生比不上初中生,大学生比不上高中生。尽管这种说法有点欠妥,但这一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确,小学生集会之后,地面干干净净,高中生集会之后,会有很多纸片,大学生集会之后,地面一片“狼迹”。是否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教育目标发生了转移,只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去了呢?其实,情况也不完全这样。你看,同样是在大街上边走边吃桔子,张家港人是将桔子皮放进自备的塑料袋或扔进垃圾桶中,而麻城人却是随地乱扔。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说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靠大环境来培养的。我们的大环境不好,只有靠我们的小环境了,只有把我们的小环境变成我们的大环境。这里我所说的小环境就是我们的学校。所以,当我们的学生进入我们的学校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狠抓他们的行为习惯。我们学校制定的《学生管理十条禁令》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的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指南。学校领导决定高一新生从暑期报名参加入学考试开始就学习这些内容是很好的举措。我们所有老师都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记得去年开学报名时,我班有两个出名的小调皮,其实远远不只两个,只不过当时我小孩也是一名新生,他报完名时就到我的报名处看了一我班的新生名册,顺便说了一句:“你得了两个好学生。”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打架出名的,初中时处分通报过的。”我一细看,这两名学生中正好有一位姓张的学生还没有报名,心里就不自觉产生了留意他的念头。等啊,等啊,大约十一点半了,他的妈妈终于把他带来了,我一看,典型的艺术家的头,但身体就像弯弯的树苗,总是歪歪站着。于是,他就成了我班第一个剃了三次头才进教室的学生,另一位姓陶的学生在进班后也强行理了几次发,人是有名的“PK”生。一次,他理完发,正好遇到上课前我到教室里转悠,发现他头发短符合学校要求,但左边理了一个英文字母“P”,右边理了一个英文字母“K”,后边还了一个英文字母“W”。我看见后把他带到了办公室,但我并没有发脾气,只是笑着说了一句:“这样怕不好吧,放学后把它理掉。”奇怪,放学后,他真的把这理掉了。其实,这样的调皮生远远不止这两个,行为习惯不好的有一大批,我把重点放到了这些学生身上,对全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师端正心态,正确看待学生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尽管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很好的习惯没有养成,而不好的习惯却逐渐形成。我们很多老师,看到我们的学生都已经是中学生 ,他们的许多坏习惯我们都看不惯,看到以后满脑冒火。有一些班主任经常在一起闲谈,说我们高一(9)班没有什么调皮的学生。其实不然,除了我上面说到的那两名学生之外,我们班还有“抽烟狂”、“顶嘴王”。有一位学生在我搞的一张新生情况调查表里特长一项中写到:“上网、顶嘴”。事后的日子里我也真的领教了他的顶嘴强项。不过,这些学生都被我“以柔克刚”的招式打败了。因为我深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实每个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误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减少一些情绪的语言的手段,多一些理智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教师形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室里黑板没擦或者地没扫干净。我曾采取过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做法是,“某某某,今天是你擦黑板,请下次记住!”说完随手迅速把黑板一擦。地上没有扫干净时,我并不说什么,而是拿取扫帚将没扫干净的地方重新的扫干净。两种做法不同,效果也就不同。我发现,后种做法比前种做法要好。慢慢地,忘了擦黑板的少了,地面也逐渐扫干净了。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做好学生的榜样,教师在教育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教育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重视家庭教育,多与家长沟通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逐渐形成的。孩子在家里时,父母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很多学生家长,他们的习惯本身就不好,这就直接影响了他孩子的习惯。通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习惯也需要家庭教育来培养和巩固。我们应使家长认识到,“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教育学家陈鹤琴)”。因此,老师和家长应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作为班主任,应建立“家长联系卡”,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作为学校,应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时召开家长会,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现在,我们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这将对我们学校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
五、各科教师配合,教管双管齐下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一经养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课堂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智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因此,各科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进行行为的规范化训练。在教学中,各学科老师要有目标、有标准、要求一致,切忌朝令夕改、各行其事,使学生无所适从。这样学生在养成好习惯的同时,对坏习惯就自然而然产生防御的作用。
六、习惯训练无小事,贵在持之以恒
习惯的养成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因此,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小事可言。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的作用,应坚持不懈去做。譬如,下晚自习时注意提醒学生关掉饮水机的电源,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集会时排队进入集会地点,可以使学生养成有序入场,遵守纪律的好习惯;进办公室,要求学生喊报告,可以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懂礼貌的好习惯;就餐时,强调学生吃多少买多少,正餐吃饱等,可以杜绝学生吃零食的现象,使学生养成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等好习惯;在学生的某些行为出现偏差时,我们的班主任应该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相关内容再读一读,使学生重温良好习惯的要求。不过,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应明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
一、抓好起始年级,重点培养后进生
有一种说法,很多行为习惯,初中生比不上小学生,高中生比不上初中生,大学生比不上高中生。尽管这种说法有点欠妥,但这一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确,小学生集会之后,地面干干净净,高中生集会之后,会有很多纸片,大学生集会之后,地面一片“狼迹”。是否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教育目标发生了转移,只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去了呢?其实,情况也不完全这样。你看,同样是在大街上边走边吃桔子,张家港人是将桔子皮放进自备的塑料袋或扔进垃圾桶中,而麻城人却是随地乱扔。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说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靠大环境来培养的。我们的大环境不好,只有靠我们的小环境了,只有把我们的小环境变成我们的大环境。这里我所说的小环境就是我们的学校。所以,当我们的学生进入我们的学校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狠抓他们的行为习惯。我们学校制定的《学生管理十条禁令》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的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指南。学校领导决定高一新生从暑期报名参加入学考试开始就学习这些内容是很好的举措。我们所有老师都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记得去年开学报名时,我班有两个出名的小调皮,其实远远不只两个,只不过当时我小孩也是一名新生,他报完名时就到我的报名处看了一我班的新生名册,顺便说了一句:“你得了两个好学生。”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打架出名的,初中时处分通报过的。”我一细看,这两名学生中正好有一位姓张的学生还没有报名,心里就不自觉产生了留意他的念头。等啊,等啊,大约十一点半了,他的妈妈终于把他带来了,我一看,典型的艺术家的头,但身体就像弯弯的树苗,总是歪歪站着。于是,他就成了我班第一个剃了三次头才进教室的学生,另一位姓陶的学生在进班后也强行理了几次发,人是有名的“PK”生。一次,他理完发,正好遇到上课前我到教室里转悠,发现他头发短符合学校要求,但左边理了一个英文字母“P”,右边理了一个英文字母“K”,后边还了一个英文字母“W”。我看见后把他带到了办公室,但我并没有发脾气,只是笑着说了一句:“这样怕不好吧,放学后把它理掉。”奇怪,放学后,他真的把这理掉了。其实,这样的调皮生远远不止这两个,行为习惯不好的有一大批,我把重点放到了这些学生身上,对全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师端正心态,正确看待学生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尽管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很好的习惯没有养成,而不好的习惯却逐渐形成。我们很多老师,看到我们的学生都已经是中学生 ,他们的许多坏习惯我们都看不惯,看到以后满脑冒火。有一些班主任经常在一起闲谈,说我们高一(9)班没有什么调皮的学生。其实不然,除了我上面说到的那两名学生之外,我们班还有“抽烟狂”、“顶嘴王”。有一位学生在我搞的一张新生情况调查表里特长一项中写到:“上网、顶嘴”。事后的日子里我也真的领教了他的顶嘴强项。不过,这些学生都被我“以柔克刚”的招式打败了。因为我深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实每个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误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减少一些情绪的语言的手段,多一些理智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教师形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室里黑板没擦或者地没扫干净。我曾采取过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做法是,“某某某,今天是你擦黑板,请下次记住!”说完随手迅速把黑板一擦。地上没有扫干净时,我并不说什么,而是拿取扫帚将没扫干净的地方重新的扫干净。两种做法不同,效果也就不同。我发现,后种做法比前种做法要好。慢慢地,忘了擦黑板的少了,地面也逐渐扫干净了。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做好学生的榜样,教师在教育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教育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重视家庭教育,多与家长沟通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逐渐形成的。孩子在家里时,父母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很多学生家长,他们的习惯本身就不好,这就直接影响了他孩子的习惯。通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习惯也需要家庭教育来培养和巩固。我们应使家长认识到,“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教育学家陈鹤琴)”。因此,老师和家长应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作为班主任,应建立“家长联系卡”,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作为学校,应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时召开家长会,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现在,我们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这将对我们学校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
五、各科教师配合,教管双管齐下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一经养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课堂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智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因此,各科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进行行为的规范化训练。在教学中,各学科老师要有目标、有标准、要求一致,切忌朝令夕改、各行其事,使学生无所适从。这样学生在养成好习惯的同时,对坏习惯就自然而然产生防御的作用。
六、习惯训练无小事,贵在持之以恒
习惯的养成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因此,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小事可言。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的作用,应坚持不懈去做。譬如,下晚自习时注意提醒学生关掉饮水机的电源,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集会时排队进入集会地点,可以使学生养成有序入场,遵守纪律的好习惯;进办公室,要求学生喊报告,可以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懂礼貌的好习惯;就餐时,强调学生吃多少买多少,正餐吃饱等,可以杜绝学生吃零食的现象,使学生养成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等好习惯;在学生的某些行为出现偏差时,我们的班主任应该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相关内容再读一读,使学生重温良好习惯的要求。不过,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应明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的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容易改变,如果从小就坚持反复不断地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今后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抓住这个好时机,逐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主要有:1.上课精力不集中,说话、做小动作。 2.作业不独立、及时完成。3粗心大意.不仔细、不认真。4.不积极发言,不敢举手问老师,5.不讲卫生,扔垃圾。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爱心真情感化学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动力,是转变学生的关键。一位好老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因此,我真心爱学生:用爱心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爱心去纠正学生的缺点,用爱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也有长短。全班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总是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后进生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因此,我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爱,从而促使他们尽快改正缺点。
二.以榜样示范教导学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老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自己得首先做出榜样,做到身体力行。看到地上的纸屑主动弯腰拾起;骑车、走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碰到同学,主动叫上一声:“某某同学你好”;在办公室,当学生把作业本送来,老师热情地对学生说:“谢谢!”;课堂上,当学生帮老师擦干净讲台和黑板时,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说声“谢谢大家”;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说:“请坐下……”孩子们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谢谢”“再见”“你好”等礼貌用语,学生自然都看在眼里,印在心里。他们耳濡目染,也模仿着说起来,无论老师给学生送去什么,学生都会甜甜地说一声:“谢谢老师!”,在校园里碰到老师、同学,问早、问好、道再见,已成了同学们生活的口头语……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美的语言、美的行为蕴涵着一种无穷的教育力量。教师率先垂范,就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2.学生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可望又可及,把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在全班宣传,这样的榜样更具有模仿性。我在平时注意发现并赞赏那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在班队会中介绍自己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等,作为其他同学效仿的榜样,以此达到示范目的。
3.名人示范
名人是学生心目中崇拜的偶像,我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及课外书籍了解许多名人的故事,激励和教育学生,让他们以名人为榜样,找出差距,明确奋斗目标,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以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反复的训练中形成的。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重从多方面借助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班级开辟“良好行为习惯明星榜”专栏,定期评比,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等。平时,我利用品德课,让学生通过自评,比一比谁的好习惯多;让学生通过互评,找找别人身上有哪些好习惯,自己身上还有哪些不良习惯,并制定自改计划。对那些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定期表扬、奖励,号召同学向他们学习,通过多元化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反思,巩固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不良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为学生长大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德、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总之,一种好习惯,就是一种能力,一种毅力,一种品格,一种修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让我们教师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要从小抓起,持之以恒。
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主要有:1.上课精力不集中,说话、做小动作。 2.作业不独立、及时完成。3粗心大意.不仔细、不认真。4.不积极发言,不敢举手问老师,5.不讲卫生,扔垃圾。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爱心真情感化学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动力,是转变学生的关键。一位好老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因此,我真心爱学生:用爱心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爱心去纠正学生的缺点,用爱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也有长短。全班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总是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后进生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因此,我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爱,从而促使他们尽快改正缺点。
二.以榜样示范教导学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老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自己得首先做出榜样,做到身体力行。看到地上的纸屑主动弯腰拾起;骑车、走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碰到同学,主动叫上一声:“某某同学你好”;在办公室,当学生把作业本送来,老师热情地对学生说:“谢谢!”;课堂上,当学生帮老师擦干净讲台和黑板时,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说声“谢谢大家”;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说:“请坐下……”孩子们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谢谢”“再见”“你好”等礼貌用语,学生自然都看在眼里,印在心里。他们耳濡目染,也模仿着说起来,无论老师给学生送去什么,学生都会甜甜地说一声:“谢谢老师!”,在校园里碰到老师、同学,问早、问好、道再见,已成了同学们生活的口头语……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美的语言、美的行为蕴涵着一种无穷的教育力量。教师率先垂范,就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2.学生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可望又可及,把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在全班宣传,这样的榜样更具有模仿性。我在平时注意发现并赞赏那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在班队会中介绍自己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等,作为其他同学效仿的榜样,以此达到示范目的。
3.名人示范
名人是学生心目中崇拜的偶像,我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及课外书籍了解许多名人的故事,激励和教育学生,让他们以名人为榜样,找出差距,明确奋斗目标,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以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反复的训练中形成的。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重从多方面借助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班级开辟“良好行为习惯明星榜”专栏,定期评比,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等。平时,我利用品德课,让学生通过自评,比一比谁的好习惯多;让学生通过互评,找找别人身上有哪些好习惯,自己身上还有哪些不良习惯,并制定自改计划。对那些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定期表扬、奖励,号召同学向他们学习,通过多元化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反思,巩固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不良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为学生长大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德、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总之,一种好习惯,就是一种能力,一种毅力,一种品格,一种修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让我们教师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要从小抓起,持之以恒。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