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是按照公历定的还是按照农历定的 为什么一个节气每年的农历日期都不一样,而公历日期只相差一两天
24节气是按照公历划定的。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也就是说24节气是中国的古人定的。
自古以来,定春分点为0度,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分为24个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前后仅相差一两天,而在农历里的日期却变化很大,所以,一个节气每年的农历日期都不一样。
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运转一个回归年的周天360度,平均分为了24等份,所以每个节气的太阳视位置是十分固定的。相应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时间也是相对固定的,最多相差一两天。如果在农历中查,那就复杂了,农历是以月亮的圆缺来计算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年算农历年是354天,而阳历一个回归年是365天,农历年比阳历年少11天。
因此,每过3年就会多出一个月来,这一个月就是闰月。以2000年和2001年为例,2000年庚辰年,全年无立春,雨水在正月十五,冬至在十一月二十六,到了2001闰年时雨水被推后到了正月二十六,比2000年推后11天,因为中间有一个闰四月,冬至却提前到了十一月初八,比2000年提前18天,在紧连着的两年中,每个节气时间的变化竟这么大。
在农历里,春分最早可在二月初一,最迟可到二月三十,秋分最早八月初一,最迟八月三十,相差竟达一个月的时间。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前后仅相差一两天,而在农历里的日期却变化很大,所以,一个节气每年的农历日期都不一样。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的位置来划定的,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
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二十四节气(“定气法”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地球每365天6时9分10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