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的翻译是什么?
(楚王尴尬地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原文】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yàn)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fù)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hān),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huái)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yé)?”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xī)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这消息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来,我想羞辱他,该用什么办法?”身边的人回答说:“等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您面前经过,您就说:‘这人是干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您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喝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跟前,楚王说:“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
【分析】:
这则故事犹如一幕精彩的独幕话剧。
从时间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前后两段:酒宴前、酒宴中。
从地点看,我们可以把整个故事安置在楚国的朝廷上。
从人物看,有晏子、楚王、楚王近臣、盗者、吏等。
从情节看,先是楚王与近臣“密谋”,后是晏子与楚王“斗智”。
从人物性格看,楚王从“欲辱之”的阴暗心理开始,到“反取病”的尴尬局面结束。
晏子“习辞”,这里暗示晏子机敏、善辩,为他最终战胜楚王伏笔。而楚王明明知道这一点,却还要“辱之”,说明楚王自以为是,自讨没趣。楚王能与左右商量,则说明他还有一点自知之明;这为他最后能自我解脱留有空间。
从人物性格看,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他既要完成使命,又要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文中晏子有个很重要的动作“避席”。此时的晏子心中有怒火,但表现却显出“君子风度”。
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来到楚国。楚王与近臣导演了这场“戏”,原本要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但因晏子机智善变,从容不迫,巧妙地回敬楚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维护了国家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