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站在电梯里的,为什么会有“坐”电梯之说呢?
这和一个事物在新生之际如何被命名以及归属的范畴有关。电梯如今十分普及,并且由于运行距离短且运行轨迹相对固定,很少有人意识到电梯是一种交通工具。但电梯本质上就是一种交通工具,对于交通工具而言,我们使用“乘坐”一词,就很恰当。
电梯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履带式斜面上升的开放性电梯,通常被称为扶梯。多见于商场、超市、医院等较大空间的楼层之间。另一种是封闭式垂直升降电梯,用来载人的部分,被称为轿厢。可见,在最初电梯被视为是轿子的延伸。不论两者之间是否有直接延续性。正如汽车在进入我国之初,小型载客车程被称为“轿车”一样,是同样道理。
我们乘坐其他长距离行驶的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高铁)、轮船、汽车时,也一律使用“坐”这个动词,但在实际上也同样不一定是“坐”,尤其是在春运等特殊时期,能挤上车都属幸运,遑论是有一个座位。但说起来同样还是用“坐火车返乡”这样的语句来表达。
从汉语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命名新事物时,通常是尽量避免使用外来词,这和文化自信有关,无关是否保守。同时也利于民众理解和接受;除非这一新生事物在原有语境中完全找不到相对应的词语。这一现象在互联网诞生之后屡见不鲜。而在此之前,约定俗成的命名方式已经被大众接受。有时,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其命名的准确性和概括性会有所下降,但人们已经习惯了原有名称,很少会加以改动。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地铁”,顾名思义是在地表下行驶的轨道交通工具;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由地质结构和其他因素,很多地铁的部分运行线路会在地面之上,但我们仍习惯以用地铁来称呼,并没有借用“捷运”这一在海峡对岸小范围内使用的汉语词语。
其次,最早的电梯是可以坐的,只是人们觉得它不安全,所以后来改成站着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