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成绩
1个回答
2017-06-20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在组建学习小组时,以前后两座四人一组或同桌两人为一组。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的作用各不相同,所适应的问题也不同。
数学教材是专家编的供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使用的材料,因此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探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前,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调查某些项目;教学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等,对于学生的创造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正文]通过教学实践和本人所教一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实况,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谈谈我的体会。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教教育主张“接受学习,模仿练习,深化练习”达到学会知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形成会学。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讨论式学习。把学习的时空还给了学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与人交往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课堂教学中最为明显的特征表现是教师不仅研究自己的教更注重研究学生的学,即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特别是讨论式学习方式的运用在目前的课堂上最为常见。讨论式学习方式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讨论的引入适时、适当、科学有效,课堂教学就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就从实质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有价值的讨论式学习,课堂上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张扬的教学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因此,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像“小红做了6朵红花,又做了4朵黄花,小红一共做了多少朵花?”这样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而像教学“元、角、分”一课时,老师要求模拟一个购物的实践活动:用准备好的钱到售货员那里买一样物品。这就要求小组合作来扮演。又比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觉得在当前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对讨论的问题缺乏认真的设计和思考。(2)对讨论的效果和质量缺乏深刻的反思。(3)注重了讨论的形式忽视了讨论的时机和讨论题的研究。(4)讨论中仍然是优等生当代表,由优生思维代替了中差生思维。(5)如何解决讨论过程中的闲人,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里就小组合作讨论式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及形式和内容等谈点自己粗糙的看法。
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学生涮地站起来,小脑袋凑在一起,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五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讲话,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
像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我在课堂上也组织了无数次,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做好小组分工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样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便给他们分好工十分重要。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低年级的孩子,特别是一年级孩子头脑中没有任何学习的模式,但他们学习兴趣很高。我将班上的同学分成了5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作了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及学习资料的收集;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过程的记录;还有两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在全班作出汇报,并互相补充。每个同学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我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我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在一定周期后(一个月左右),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一方面就会使学生无法交流,一方面还会造成对好学生的“垄断”,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
这时就需要我们这些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把想法记下来,然后由小组长安排,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统一”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在分析为什么“3+2=5”时我安排了一次小组讨论。我观察到一个小组是这样进行的。
组长:“为什么3+会等于5呢?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
约一分钟后。
组长:“你们想到了吗?”(其中有两个人点点头,一个人没说话,似乎还没什么思路。)“那么A(没说话那个同学),你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A:“因为5在3后面两个,所以3再加上2等于5。”
“对呀!”其他三个伙伴纷纷说,A的表情立刻舒展了许多。同时两个没有说过的组员表示自己有不同的想法。组长便请他们说。
其中一位同学说:“我用摆小棒的方法,原来有3根小棒,又添了2根,那现在是几根?”组长连忙请操作员拿出小棒摆一摆,很快大家便理解了3+2=5。
另外一位又补充说:“因为3和2合成5,所以3+2等于5呀!”他的这个说法其他三位同学纷纷表示赞同,还直夸他聪明。
讨论结束,组长请记录员将讨论出的三种想法说一遍(算是整理)。
在全班交流时,他们小组派出的汇报员很流利地说出了三种想法,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发现我再讲解也是多余的了。
尽管组织这样的小组讨论有时花的时间会长些,但我觉得这样很值,课堂是属于所有的孩子的,我们应该为每一个孩子着想。
三、在学生们的小组活动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我认为我们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我无意间放在讲台上那个软盘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软盘盒,原来呀,那个软盘盒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应该说它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软盘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感到很欣慰,不再可惜原来设计的环节没有用上了。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下功夫了解每位学生,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能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对表现欲望强、表现机会多的学生既要有鼓励又要有提示,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分享。要善于为小组讨论设计各种话题,让那些不爱开口的学生也有感兴趣的话题,并及时给予鼓励。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针对参与式学习的不同方式,和教师共同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以维护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环境,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教材是专家编的供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使用的材料,因此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探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前,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调查某些项目;教学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等,对于学生的创造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正文]通过教学实践和本人所教一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实况,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谈谈我的体会。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教教育主张“接受学习,模仿练习,深化练习”达到学会知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形成会学。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讨论式学习。把学习的时空还给了学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与人交往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课堂教学中最为明显的特征表现是教师不仅研究自己的教更注重研究学生的学,即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特别是讨论式学习方式的运用在目前的课堂上最为常见。讨论式学习方式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讨论的引入适时、适当、科学有效,课堂教学就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就从实质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有价值的讨论式学习,课堂上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张扬的教学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因此,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像“小红做了6朵红花,又做了4朵黄花,小红一共做了多少朵花?”这样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而像教学“元、角、分”一课时,老师要求模拟一个购物的实践活动:用准备好的钱到售货员那里买一样物品。这就要求小组合作来扮演。又比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觉得在当前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对讨论的问题缺乏认真的设计和思考。(2)对讨论的效果和质量缺乏深刻的反思。(3)注重了讨论的形式忽视了讨论的时机和讨论题的研究。(4)讨论中仍然是优等生当代表,由优生思维代替了中差生思维。(5)如何解决讨论过程中的闲人,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里就小组合作讨论式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及形式和内容等谈点自己粗糙的看法。
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学生涮地站起来,小脑袋凑在一起,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五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讲话,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
像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我在课堂上也组织了无数次,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做好小组分工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样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便给他们分好工十分重要。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低年级的孩子,特别是一年级孩子头脑中没有任何学习的模式,但他们学习兴趣很高。我将班上的同学分成了5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作了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及学习资料的收集;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过程的记录;还有两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在全班作出汇报,并互相补充。每个同学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我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我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在一定周期后(一个月左右),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一方面就会使学生无法交流,一方面还会造成对好学生的“垄断”,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
这时就需要我们这些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把想法记下来,然后由小组长安排,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统一”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在分析为什么“3+2=5”时我安排了一次小组讨论。我观察到一个小组是这样进行的。
组长:“为什么3+会等于5呢?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
约一分钟后。
组长:“你们想到了吗?”(其中有两个人点点头,一个人没说话,似乎还没什么思路。)“那么A(没说话那个同学),你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A:“因为5在3后面两个,所以3再加上2等于5。”
“对呀!”其他三个伙伴纷纷说,A的表情立刻舒展了许多。同时两个没有说过的组员表示自己有不同的想法。组长便请他们说。
其中一位同学说:“我用摆小棒的方法,原来有3根小棒,又添了2根,那现在是几根?”组长连忙请操作员拿出小棒摆一摆,很快大家便理解了3+2=5。
另外一位又补充说:“因为3和2合成5,所以3+2等于5呀!”他的这个说法其他三位同学纷纷表示赞同,还直夸他聪明。
讨论结束,组长请记录员将讨论出的三种想法说一遍(算是整理)。
在全班交流时,他们小组派出的汇报员很流利地说出了三种想法,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发现我再讲解也是多余的了。
尽管组织这样的小组讨论有时花的时间会长些,但我觉得这样很值,课堂是属于所有的孩子的,我们应该为每一个孩子着想。
三、在学生们的小组活动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我认为我们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我无意间放在讲台上那个软盘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软盘盒,原来呀,那个软盘盒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应该说它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软盘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感到很欣慰,不再可惜原来设计的环节没有用上了。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下功夫了解每位学生,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能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对表现欲望强、表现机会多的学生既要有鼓励又要有提示,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分享。要善于为小组讨论设计各种话题,让那些不爱开口的学生也有感兴趣的话题,并及时给予鼓励。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针对参与式学习的不同方式,和教师共同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以维护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环境,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