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保的古诗有哪些?

 我来答
在景德镇打高尔夫球的海狮
2020-06-27 · TA获得超过11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269
展开全部
环保一词是19世纪提出来的,可能很难找到相关古诗。
古诗中透露出作者有环保意识或者自然意识的有:
1、《诣徐卿觅果栽》
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2、戏作种松
苏轼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破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3、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寄旧山僧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5、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在波澜90
推荐于2019-09-05 · TA获得超过901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011
展开全部

环保一词是19世纪提出来的,可能很难找到相关古诗。

古诗中透露出作者有环保意识或者自然意识的有:

1、《诣徐卿觅果栽》 

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2、戏作种松

苏轼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破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3、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寄旧山僧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5、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4-03-07
展开全部
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兰兰小啊
2017-12-08 · TA获得超过30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880
展开全部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沵冷吹06
2008-07-12 · TA获得超过2.3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9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04万
展开全部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