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美国全国数学管理者大会(NCSM)把解决问题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况的过程。这一理念用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就是指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方法灵活运用于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但小学生受年龄所限,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均不丰富,我们该如何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善于提问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随时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提问行为、怀疑和批判精神等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使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学会正确审题——精准分析
众所周知,“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解决问题的难度是由问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要想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就得认真审题。审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题意,即理解问题的情节部分,知道问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已知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进一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读、找、圈、想、算”五步解题法,即
一、培养问题意识——善于提问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随时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提问行为、怀疑和批判精神等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使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学会正确审题——精准分析
众所周知,“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解决问题的难度是由问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要想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就得认真审题。审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题意,即理解问题的情节部分,知道问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已知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进一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读、找、圈、想、算”五步解题法,即
展开全部
一、注重现实生活情境,提取有效数学信息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不断提高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进而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让他们学会观察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尤为重要。
一年级多学一些图画情境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进而理解题意,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于此,也不能过分留恋,应注意引导学生会读图,读懂图,然后再去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二、合理运用图表文字,提取有效数学信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新课程的一个特色,新课程对这一领域的安排已经从纯文字标准格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呈现方式除了文字的、还有情景性的、拓宽了问题的结构空间。题目不一定是结构良好的,情景可能是复杂的,数据需要取舍,学生对有效数学信息材料的提取显得尤为重要。以前应用题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图形法、分析法、综合法、假设法、推理法等,我觉得仍需继承,仍有其价值所在,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各种方法是相互渗透的,相辅相成的。
只要学生学会了从真正意义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图、表、文字、实物等)收集和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了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数量关系,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了分析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学会了举一反三,获得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四则运算意义,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程改革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数的认识和运算内容的引入与展开,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接触数学起就建立起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天然联系,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景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一年级教学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通过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公共汽车上的上、下乘客”现象来导入,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计算乏味,由于情景接近学生生活实际,通俗易懂,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运算顺序掌握的也较好。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取有效数学信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通过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仅有助于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不断提高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进而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让他们学会观察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尤为重要。
一年级多学一些图画情境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进而理解题意,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于此,也不能过分留恋,应注意引导学生会读图,读懂图,然后再去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二、合理运用图表文字,提取有效数学信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新课程的一个特色,新课程对这一领域的安排已经从纯文字标准格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呈现方式除了文字的、还有情景性的、拓宽了问题的结构空间。题目不一定是结构良好的,情景可能是复杂的,数据需要取舍,学生对有效数学信息材料的提取显得尤为重要。以前应用题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图形法、分析法、综合法、假设法、推理法等,我觉得仍需继承,仍有其价值所在,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各种方法是相互渗透的,相辅相成的。
只要学生学会了从真正意义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图、表、文字、实物等)收集和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了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数量关系,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了分析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学会了举一反三,获得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四则运算意义,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程改革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数的认识和运算内容的引入与展开,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接触数学起就建立起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天然联系,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景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一年级教学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通过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公共汽车上的上、下乘客”现象来导入,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计算乏味,由于情景接近学生生活实际,通俗易懂,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运算顺序掌握的也较好。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取有效数学信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通过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仅有助于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主要是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较为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人们都说生活处处皆语文,然而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生活中其实也能折射出很多数学问题。教学中,数学教师选择数学问题的素材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数学材料生活化,生活素材数学化,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部分学生不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意会题目中所表达的意思,如果教师带领学生学会看题、审题,把自己当作情景中“主角”,让自己切身去体会题目中所展示的生活中情景,这样就会形象鲜明地展示出题目中的寓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过程中,要立足于生活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够融入生活情境理解题意,以准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图解分析问题,辅助学生理解题意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多数都还处在形象直观上,对于很多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和接受,难以把具体的事物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所以有些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需要借助教学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最后达到能够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
效果。
低年级数学分析题意有一主要的分析方法就是图解法,也就是利用图的形式来对数学题进行分析、解释或推演。一般,我们常用的图解有实物图和线段图,比如说在应用题中,我们多半都会采用线段图的方式来分解题目中的复杂条件,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条件简单化,隐蔽的关系明朗化,清晰呈现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以帮助学生顺利解答数学题。培养学生巧用图解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理清题意,明白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知道题目所知所求,有助于学生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三、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错误的分析和纠正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事物的认识期,逻辑性较差,思维也比较单一,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时候不会对题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列式计算,而是抓住单一的数量条件或是个别因素为依据,套用自己原有的思维和方法进行不全面的解答。比如,小明和小红都有卡片20张,小明送了5张给小红,问小红比小明多多少张卡片?就有不少学生错误的列式为20-5=15(张)。针对这种学生的错误思维,教师就需要借助直观手段,利用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在实物演示中理解其“真谛”,明了其中的意义。有的题目的条件则是被隐藏起来的,也有一些条件是多余的,是用来干扰学生思维的,这种情况就要学生反复读题,反复审题,全面把握及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所知所求,懂得挖掘被隐藏的条件,学会过滤多余的干扰条件,让学生正确解题。
低年级教师应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把生活常识带到数学上,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对常见事物的理解来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同时要教会学生在解题时巧用图解的方法来分析相关问题,以理解题意;再者,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错误思维的分析和纠正,以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提升学生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人们都说生活处处皆语文,然而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生活中其实也能折射出很多数学问题。教学中,数学教师选择数学问题的素材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数学材料生活化,生活素材数学化,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部分学生不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意会题目中所表达的意思,如果教师带领学生学会看题、审题,把自己当作情景中“主角”,让自己切身去体会题目中所展示的生活中情景,这样就会形象鲜明地展示出题目中的寓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过程中,要立足于生活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够融入生活情境理解题意,以准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图解分析问题,辅助学生理解题意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多数都还处在形象直观上,对于很多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和接受,难以把具体的事物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所以有些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需要借助教学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最后达到能够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
效果。
低年级数学分析题意有一主要的分析方法就是图解法,也就是利用图的形式来对数学题进行分析、解释或推演。一般,我们常用的图解有实物图和线段图,比如说在应用题中,我们多半都会采用线段图的方式来分解题目中的复杂条件,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条件简单化,隐蔽的关系明朗化,清晰呈现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以帮助学生顺利解答数学题。培养学生巧用图解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理清题意,明白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知道题目所知所求,有助于学生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三、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错误的分析和纠正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事物的认识期,逻辑性较差,思维也比较单一,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时候不会对题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列式计算,而是抓住单一的数量条件或是个别因素为依据,套用自己原有的思维和方法进行不全面的解答。比如,小明和小红都有卡片20张,小明送了5张给小红,问小红比小明多多少张卡片?就有不少学生错误的列式为20-5=15(张)。针对这种学生的错误思维,教师就需要借助直观手段,利用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在实物演示中理解其“真谛”,明了其中的意义。有的题目的条件则是被隐藏起来的,也有一些条件是多余的,是用来干扰学生思维的,这种情况就要学生反复读题,反复审题,全面把握及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所知所求,懂得挖掘被隐藏的条件,学会过滤多余的干扰条件,让学生正确解题。
低年级教师应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把生活常识带到数学上,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对常见事物的理解来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同时要教会学生在解题时巧用图解的方法来分析相关问题,以理解题意;再者,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错误思维的分析和纠正,以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提升学生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能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