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击败匈奴只用一次战役,汉朝则用了上百年,为什么
秦朝战胜匈奴与汉初落败匈奴,综合对比当时情况,主要有三大不同,可综合为三句话“不败在于己”,“取胜在于敌”,“偶然因素”。
其一,秦初之兵优于汉初之兵。秦统一中国的战争,真正的恶战并不是很多,也就是楚国和赵国消耗他一定实力,统一后,秦号称百万雄兵,这其中包含两支统一战争中留下的,非常精锐的部队,第一便是秦国自己的十万“赳赳老秦”,这是百万秦军的主心骨部队,紧接着便是原属于齐国的十五万精锐,伴随着齐国主动投降,这些人毫发未损地成为了秦军,事实上,秦朝建立的十几年中,未经战火祸乱的齐国,为它贡献了第一多的人力,无论是民夫,还是战士(孟姜女哭长城就是齐人)。蒙恬领命进击匈奴时,有三十万部队,其中就有来自上述两军中的五万精兵,这五万精兵的战斗力是惊人的,收复河套与决战头曼单于的两次战役中,其战力都远远出乎匈奴估测,再加上其他二十余万响应,匈奴无法再扛,只好后撤七百里,脱离接触完事。而纵观汉朝初年,情况大为不同,灭秦战争和楚汉相争中,消耗掉的恰恰是中原的精锐部队,至刘邦白登被围,全国找不到四匹一色的战马,精锐勇敢的齐人、赵人和楚人死伤严重,精锐军队的实际战斗力与秦初相比,只算二流。自身军队的实力,是作战的最好保障。这是古书所言的“不败在于己”。
秦始皇
其二,匈奴方面。秦朝打击的头曼单于与刘邦打击的冒顿单于不可同日而语。冒顿单于是头曼单于之子,他杀父自立,征服周围诸多小部族,个人领导力优秀于他的父亲。冒顿直接从山西出击中原,而不是纠缠于河套陇西一带,后世证明,从河套和陇西进攻中原,连诸葛亮都做不到,何况头曼单于,由此可见冒顿的战略眼光也优秀于头曼单于。汉初匈奴的国力和军力也要强于秦初,此消彼长,汉初败于匈奴,不难接受。这算是“取胜在于敌”。
秦朝北击匈奴
其三,除去上述两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因素,汉初击匈奴,完全“发挥失常”。
即使是汉初国力弱于秦初,即使是匈奴的冒顿时代优于头曼时代,汉军也不应该惨败到要靠给单于老婆送礼来保全性命。之所以惨败,偶然因素也不可忽视。对冒顿单于的战争一开始,刘邦包括其征战多年的那些“老油子”手下,都和菜鸟一样可笑,被冒顿非常笨手笨脚的表演,顺顺当当引入陷阱。刘邦领衔的这群曾逼死西楚霸王的“战狼”们,数犯兵家常识性大忌,此时表现得比赵括还要纸上谈兵,这一点是后世许多史学家所难以理解的。
刘邦
总之,秦朝时的匈奴和汉朝的匈奴不可同日而语,秦朝时的匈奴还是个野蛮的游牧部落,基本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所以秦国可以一战大涪鸡帝课郜酒佃旬顶莫破匈奴使其不敢南顾。
而汉武帝时候的匈奴在中行悦的帮助下,匈奴已经有了相当严密的组织结构,而且建立了以大单于为首的君主独裁制,而且其生产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汉朝无法想秦朝那样靠一次大战就解决匈奴问题。
白登之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在经过数百年连绵不断的战争驱动后,特别是在经过法家改革的洗礼后,战国时期大多数国家几乎完全变成了战争机器。战争都是灭国的战争,为了达到灭国的目的,任何手段都可以选择,兵制自然也扩张到极端的限度。从现有的记载看,秦国似乎是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齐、魏两国最少是希望多数国民都能当兵。春秋时代战争由贵族包办,多少具有一些游戏的性质,而战国的战争极其残酷,这是各国都全民武装的结果。
秦末天下大乱,章邯的二十万秦军投降后被坑杀。这支军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只国家的军队,代表着战国遗留下来的征兵制度下有训练、有组织的正式军队。从此以后,这样的军队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绝迹两千余年。从此以后军队多由社会底层人组成,军队都是个人的军队,军队的纪律、品格、战斗力等等全靠主帅一人。主帅若肯忠于国家,他的军队就临时是国家的军队。若主帅要反抗国家,他的军队十有八九会牺牲国家而拥护主帅的。
西汉初理论上仍然实行征兵制,但实际所实行的已经是募兵制,秦代发流民的临时政策到汉代成了法定的制度。汉武帝时,武功虽盛,却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因为一般人不肯当兵,武帝就开始正式募兵,然后建立了屯田制度。募兵和屯田仍不足用时,就大批征发囚徒,甚至使用外族人。此时,兵与民隔离的局面已经非常明显。募兵、屯兵和囚徒兵,基本上是终身的职业兵,从身份上大都是民间的流浪分子,与一般的人民自然没有多少情感上的联系。对于国家也很难说他们有多忠心,不过皇帝养着他们,他们替皇帝卖命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