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铜山铜矿
2020-01-21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铜山铜矿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境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内一个较著名的矽卡岩型铜、铁、金、银多金属矿床,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铜山铜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江南地轴和淮阳古陆之间的下扬子坳褶带中的铜陵-贵池背向斜西部姥山背斜的南翼西段。矿床位于铜陵-安庆矿集区的中部,属于安庆-铜陵-繁昌Cu-Fe-Pb-ZnAg-Au-硫铁矿-明矾石成矿亚带。区内褶皱与断层构造发育,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及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在其与岩体接触带发育矽卡岩化和矿化,主要矿体4号矿体即受控于栖霞组层位,32号矿体则与黄龙组船山组层位有关。
(2)构造
矿区构造主要由东界北东贵池-铜陵-芜湖断裂、西界和县-怀宁断裂(为北东向隐伏断裂)、近东西向的繁昌盆地南界断裂和宣城盆地断裂构成。其中以F1为主的逆冲断层是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其活动具多期性和继承性。
(3)岩浆岩
铜山岩体分为4种岩石类型,即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以及蚀变岩体,矿区内岩浆岩均为中酸性小侵入体,主要为一套燕山早期(岩体同位素年龄为142~139ma)形成的同源演化的浅成高钾钙碱性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组合,地表呈岩株、岩脉状产出,主要侵入体为铜山岩体——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周围矽卡岩化、大理岩化、角岩化等广泛发育,岩体中的后期热液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蛇纹石化等。
2.矿床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铜山铜矿现有矿体集中分布于东部的铜山矿段、西部的前山矿段和西南部的前山南矿段。已勘查主矿体9个,编号为1、4、5、13、15、29、30、79、84;次要矿体127个,诸矿体大多赋存于铜山花岗闪长斑岩体与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间的接触带上,在近矿围岩(燧石岩及大理岩)和靠近接触带的岩体中亦存在小规模工业矿体。控矿构造为接触带构造和层间破碎带,矿体产状基本与控矿围岩的产状一致。主矿体多呈似层状,连续性较好,规模一般为中等。小矿体多呈透镜状、扁豆状、囊状等。
铜山矿段主矿体延长一般为160~300m,平均厚25m,倾角变化较大,最大斜深为296m;前山矿段主矿体延长一般为135~280m,平均厚19m,倾角变化大,最大斜深为270m;前山南矿段是前山矿段矿体的延深部分(-400m以下)。前山南4号矿体,是赋存于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层位中的层控矿体,产状比较稳定,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变化较大,为20°~65°,走向长910余米,宽近600m,呈似层状,厚1.5~45m,平均厚11.16m。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铜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矿种多,除Cu、Fe等,还伴生有大量的Au、Ga、Ag、Mo等矿种,矿石类型复杂,按其矿物组合可以分为四大类:含铜黄铁矿型矿石,含铜磁铁矿型矿石,含铜矽卡岩型矿石,含铜角砾岩型矿石。矿石的工业类型主要分为铜型、铜硫型和铜铁型3种。
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结构、自形晶粒状结构、胶状结构和包含结构,次为压碎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网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为主,次为网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等。
标本名称 含铜磁铁矿矿石 编号 DB048-1 形成时代 燕山期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标本新鲜面呈灰黑色,风化面为褐黄色,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和黄铁矿,次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蓝辉铜和斑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含少量石英。Cu品位为0.97%,TFe品位为39.01%
成因类型 矽卡岩型 产地 安徽省铜陵市铜山铜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