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的清朝人如何学习英语的?

 我来答
闲巧棋子落花灯
2017-12-23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822
展开全部

清朝晚期,随着东部沿海及长江沿线各港口陆续开放,中国人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尤其是在做外贸生意的商人之间。在上海曾经出现过很是流行的‘洋泾浜英语’。

当时外商云集,为应对对外贸易中的洋人,商人们连蒙带猜地开创了这种中英夹杂再融入上海口音的混合语即洋泾浜英语。比如,rice(大米)说成‘莱斯’,fish(鱼)念成‘费斯’, have(有)念成‘哈布’,very(很)念成‘歪里’,为了方便他们还常用汉字注音。

但是这样不准确的英语在对外事宜中总是吃亏的。所以洋务运动时期,开设京师同文馆,专门设置了外语专业,注入英、法、俄、德等国语言,教师也多聘用外国人,直接使用当时正在欧洲盛行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进行教授。这是中国人正规学习外国语言的开始。

除此之外,很多教堂和教会学校也会给孩子们教授英语,比如林语堂,他就是毕业于教会学校,所以英语功底很好。当然,有些人是通过留学美英学会的英语。

那么清朝时期的英语教材是什么样的?

2016年,尧先生向大家展示了其收藏的一本印有“咸丰十年”字样的英语教材。专家从这本书的印刷和字体、内容上推断,应该属于清朝晚期。

这本书上的英文是用当时的汉语标注的,看起来有些搞笑。

比如:

“明天”(tomorrow)标注成“托马六”。

“朋友”(friend)标注成“勿伦脱”。

还有“中国”(China)被标注为“采纳”。

“大英”(England)被标注为“恩搿蓝脱”。

“英国首都”(London)被标注为“伦敦”。

“美国”(America)被标注为“美立根”。

“合众”(United States)被标注为

“尤乃脱司椎之”。

“法国”(France)被标注为“勿蓝司”。

感觉和我们小时候刚开始学英语差不多,总是用汉语标注。不过看起来觉得读不懂,是因为那时候的汉语发音和现在的发音已经有了很大区别,所以读起来有些拗口。

《英话注解》这本书也详细记载了清朝时期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方式,序文中,冯泽夫讲述了从行商时期“粤人”垄断翻译事务到五口通商以后宁波人打破语言隔阂的过程。与此同时,他还提到了当时学习英语的方式主要就是注音,只是此前的学习教材“所注均系广音”,给其他地域的人群带来学习上的困难,因此《英话注解》均“注以勾章乡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