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体系活动概况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中国东部大陆构造体系A近活动特点
在A近地质时期,区内构造体系活动基本上继承了燕山运动期的轮廓特征。但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活动程度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活动方式的改变(图6-7)[5-8]。
A近活动最显著的是遍布全区的新华夏活动构造体系,它的多字型及平行排列显示着水平扭动为主的总体趋势,同时诱导了沉降带、隆起带,继续接受沉积物,或连续上升但各处升降变化幅度也在变化。
A近期断裂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褶皱处于次要地位。特别地面出露的断裂表现更为明显,尽管在断裂附近可以见到伴生的次级褶曲。但在A近沉积层发育的油气田勘探中,仍见多以断裂活动为主,并有同沉积的断裂活动现象,同时经常伴生较为平缓的褶皱。
A近岩浆活动,在中国东部大陆以喷溢为主,在上新世至更新世以玄武岩喷溢为主,大都受新华夏系的控制[5-7]。
A近时间内地壳运动方式,总体为新华夏系的水平扭动为主。华北地区祁吕系前弧东翼的展布地带活动也甚为显著,其中多字型断陷盆中也有新的沉积物。
2.中国东部构造体系的现今活动与深部构造特征
中国东部现今活动的构造体系,从总体上看,基本上继承了燕山运动时期的展布轮廓,虽然随着时间发展进程,在某些局部地区发生了改变,发生了少数形迹力学性质的转变,甚至出现个别新生的地质构造现象,这些并不影响中国东部大陆以新华夏系为主体的多字型或平行状构造体系,仍然也显示着地壳运动以水平扭动或近于水平扭动为主,由此派生垂直运动(图6-8)[5-8,20-31]。
中国东部现今区域地壳垂直形变速率、断层位移活动、地应力场图以及受现今活动构造体系控制的内动力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均呈现一幅以水平运动为主导的构造景观。
中国东部大陆地应力状态随深度变化的基本趋势特征如下(图6-9,图6-10):不同深度的地应力平均值是变化的,实测地应力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在350~3800m深度较为稳定。
图6-7 中国A近活动构造体系图(据黄汉纯,1978)[5]
图6-8 中国现今活动构造体系略图(1978年编制)[5]
图6-9 中国分区地应力随深度变化曲线对比图
通过中国东部地球物理资料可以反演地壳厚度,其等值线走向与新华夏系方向基本一致。
中国东部大陆(东经100°~125°之间)地震震源深度,除吉林东部靠近朝鲜、俄罗斯附近以及我国台湾附近出现深源地震以外,华北地区大震的深度多在10~20km之间,少数可达30km,均属浅震,所以地震烈度偏高,破坏性甚强(见图2-1)。
经过华北北部地壳测深与地震深度的对应关系,也证实均属浅震,震源分布在上地壳、中壳附近,深度多在10~20km范围(见图5-8,图5-9)。
中国主要内动力地质灾害分布图均一致显示:东部大陆近年来,现今构造活动以新华夏系活动为主(图6-11)。
综上所述,中国东部大陆现今主体活动构造体系是在纬向和经向构造体系控制下,以新华夏构造体系活动为主,其中祁吕系活动很显著(图6-12)[1-3,20-64]。
图6-10 中国东部最大主压应力分区玫瑰花统计图
图6-11 中国主要内动力地质灾害分布图
图6-12 祁吕-贺兰山字型新近活动分析图[5]
2024-07-25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