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娱乐圈里面经常有走红毯活动,意义何在?
我觉得走红毯的原因走红毯几乎成为时下所有时尚活动的必备仪式。同样是长如画卷的红地毯,同样是精心妆扮的明星,同样是热情洋溢的粉丝,同样是风趣机智的男女主持人,2006中国风尚大典的红地毯有何独特魔力?首先,本次红地毯第一次采用了内外场相结合的独特方式,外场热烈欢庆,明星和观众亲密互动;内场高雅内敛,对于明星来说,走上一段没有粉丝欢呼的红地毯,也是对个人功力的绝对挑战。
同时,内场的数十级台阶红毯,新颖别致,堪称首创。而内外兼修的设计,也更透着主办方Channel Young(时尚传媒)力图提升本届大典层次和内涵的用心良苦。 当晚,共有80位中外明星名人先后走上红地毯亮相,展示各自的风采。
刘嘉玲、梁家辉、蔡依林、罗志祥、周迅、陈坤、韩雪等各路明星先后登场,每走过一批人,人群中便会有一阵骚动,欢呼声不绝于耳,按快门声此起彼伏,国际巨星张曼玉和日本著名球星中田英寿的亮相更给现场带来一个小高潮。
明星们不仅以自己对时尚的理解把时装穿在身上,把彩妆化在脸上,更通过一个挥手、一丝微笑、一声问候,向现场观众传递出他们心中定义的时尚,明星的榜样力量就这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始发挥作用了。而内场的阶梯式红毯,更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摆脱外场的喧哗,细细捕捉明星的一颦一笑,每个时尚细节。 当今的各种活动、派对不胜枚举。能请到二至三位当红明星,已经十分体面。

铺设红地毯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在公元前485年便提到过红地毯,可能是红地毯铺设历史的最早记载。在他的一部著作中,阿伽门农曾经走过红地毯—只有拥有“上帝之脚”的人才能享受这份荣誉。
而对于好莱坞来说,著名的“戏院之王”希德·格劳曼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1922年埃及剧院正式开放的时候铺设了好莱坞第一条红地毯,这距离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礼还有7年时间。

很多时候去参加红毯女明星都可以打扮的很漂亮,然后在微博或者是其他自媒体上有一定的话题,可以保持热度,因为女明星最喜欢做的就是“艳压”。
有时候如果有新戏上的时候,参加红毯和剧中的搭档一起的话还可以为新戏造势,也是非常不错的宣传手段。

如果是一些很有逼格的红毯,比如像戛纳电影节的红毯,如果有机会去参加的话,不仅仅可以增加自己的曝光率,还可以让自己显得更加高大上。
通过走红毯可以看到很多业内人士,如果有机会和他们交流,有可能就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因为在红毯上面会有很多投资商、导演这些大佬,在娱乐圈混最重要的就是人脉。

每届国际电影节,最关注的是明星走红毯,管他有没有作品,都要上去走一走看一看,特别是以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红毯为代表。明星们越来越频繁的到国外去蹭红地毯,这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那么是什么吹起了这一波热潮呢?
首先,戛纳电影节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关注度爆棚,明星云集,其次,很大程度上,戛纳就是一个相对小级别明星提升自己等级的最佳平台,再有就是戛纳是一个名气和关注度的爆炸点,一个让知名度和曝光率瞬间跃升的巨大跳板。

不过,戛纳电影节的红毯,并不是你想去就能去,你想走就能走一走的。在戛纳,一定得受到组委会官方邀请,或是本身带着作品来参赛的,才算行的磊落。其余的,不论是受到商业邀请,还是自付门票,凡是没有作品,都算不得电影节的正式身份。而每年真正带作品去的,永远只有那么零星的几个。
剩下的这些,不论以什么名义,都会留下“蹭红毯”的不良印象。高级一点的有品牌赞助,请明星们过来为品牌涨涨口碑、站站台;比如与戛纳“相爱相守”多年的欧莱雅,每年都会派出自己的“梦之队”来戛纳红毯走一遭,以彰显自己品牌时刻走在时尚尖端的精神风貌。李冰冰、范冰冰、李宇春都是欧莱雅“梦之队”的成员,当然也就成为戛纳红毯的常客。

若是没有品牌赞助,又想在国际场合露脸,那明星只能自掏腰包买门票了。而戛纳也十分迎合女星们这些“爱慕虚荣”的口味,自觉降低门槛,让这些为了出名可以不择手段、不惜砸下重金的明星们过一把“花钱赚吆喝”的瘾。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女星,她们既不是品牌的座上客,也没有自己花钱买门票,却还在戛纳的红毯上走的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原因大概只有一个——她们有一个牛逼的男友或老公!

当然,明星走红毯、凹造型,本是无可厚非之事,但一旦陷入“无作品靠炒作”的怪圈,就容易引发观众的反感。毕竟,作为一名艺人,本职工作并不是在红毯上 “以奇致胜”,而是要有拿得出手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