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为何频繁迁都?

 我来答
秋雁远行山546
2017-12-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13
展开全部

商朝从汤建立开始,到纣灭亡,共经历了近六百年。与其他朝代相比,商朝历史上有个独特的现象--屡次迁都。最初商汤立国的时候,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市),其后五迁其都,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相(今河南安阳市西)、邢(今河南温县东)、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都分别都做过首都,直至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才最终安定下来。在商朝,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首都,为何变动的如此频繁呢?

关于商朝屡次迁都,更确切的说是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的问题,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水灾”说;二、“游牧”、“游农”说;三、“去奢行俭”说;四、“王位纷争”说。这四种观点分别是从自然方面、社会方面以及政治方面去论证的。

最让人不信服的是“水灾”说。盘庚迁都殷之后,直至商朝灭亡的这段时间内,卜辞多次记载洹水泛滥为害殷都,但殷人并未因此迁都。假如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的原因是因为水灾的话,那为何盘庚之后水灾就不能逼人迁都呢?另外,商朝前期更换的首都,越来越靠近河滨,假如是因为水灾的原因的话,那么所寻找的新都应该越来越远离河滨才对。因而“水灾说”的观点最不可能。

目前的考古发现,基本上也能证明“游牧”、“游农”说不成立。“游牧”说认为,商人在盘庚迁殷之前还是迁徙无定的游牧民族,到盘庚时才有初步的农业,由游牧经济转入农业经济,因此有了定居倾向。但商代卜辞和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商代前期,农业己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所以,此说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

而“游农”说则认为,商代的农业是原始的,采取最古老的“刀耕火种”进行耕作,农民既不知道灌溉,也不懂得施肥,完全凭借土地的自然力收获作物,一旦土地的自然力消耗殆尽,就需要改换耕地。这就使得人民不得不为寻找土地而迁徙。但是根据《汜胜之书》中的记载,商朝初期人们就已经知道用粪作为肥料灌溉农田,商人“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值得怀疑。在近现代考古中,代表商朝前期文化的郑州和代表商朝后期文化的小屯两地分别出土了石镰和石斧,作为农业生产工具,它们的作用都很近似。目前出土的几件青铜农具,商代前后期的数量也大体相当。这说明商代前后期农业生产工具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经营方式也大体一致。这样一来。无论是“游牧”说还是“游农”说,依旧无法解释商朝前期迁都频繁,而后期稳定的原因。

商朝奢侈成风,根据《尚书》的记载,盘庚在迁殷的时候曾经做过三次演讲,指责一些贵族贪求财富,希望在迁都之后,各官吏贵族要勤政廉洁,施惠于民,让人民得到实惠。这就是“去奢行俭”的根据。但是与“水灾”说相似,奢侈之风贯穿于整个商朝,不只是在前期才有这个现象。“去奢行俭”只是商朝迁都的一些现象,并不是本质原因。

相比上述三个原因,最让人信服的是“王位纷争”说。《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我们查阅商朝的帝王记录,可以发现从商汤到盘庚正好经历了九位君王,这绝对不会仅仅是巧合而已。

《尚书·盘庚》篇里,盘庚在追述先王迁都时说“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大虐”的意思是人祸,那么盘庚所说的意思是“政治上的动乱和纷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祸,先王并不怀恋他们手造的基业,为人民的利益来迁徙。”从盘庚的叙述里,基本上可以看出他之前的君王迁都的原因是由于人祸。这人祸又具体指什么呢?联系《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这人祸最有可能值得就是“王位争夺”,这是促使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的客观原因。

商朝前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谋事主要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无法由人自身的意愿来控制,人和主要靠人的主观努力去争取,这两个方面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变数不大。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在于地利,谁占据了有利的地理形势,谁就掌握有主动权,再在天时和人和的共同作用下,成功的几率就大了很多。

商朝前期,王位纷争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商王的权威削弱,贵族势力膨胀。坐上王位的君王,自然希望能削弱贵族势力,加强自身统治权威,因而依靠迁都的方式,把贵族从他们自己的势力土地上迁走。这应该是促使商都屡迁的主观原因。

《尚书·盘庚》篇中记载,盘庚迁殷几乎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民咨胥怨”。而真正反对迁都的并不是平民和奴隶,都城在哪里,在哪里劳作,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大的区别。迁都主要危害的是贵族的利益,贵族自然群起反对。盘庚抓住“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鼓吹迁都是为人民打算以争取民心。迁都之前,盘庚演讲时发出警告说,谁要是不听话,妄图造反,就要把他们斩尽杀绝。迁都之后,盘庚又说,不管与商王血缘是远是近,只要有功就封赏,有罪就处死。这说明通过迁都,商王的权威的确是提高了。

从盘庚之后,商王的传位体系也发生了变化。最初商王是由兄长继承王位,盘庚之后变为由弟弟继承,武乙做商王后最终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继承制度的确定,使王室内部最终稳定下来,因而盘庚迁殷后二百七十三年没有再徙都城。

老土历史
2017-12-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迁都不算罕见,要么是因为外族入侵,要么是因为政治考量,但是历朝历代的迁都次数都不会太多。但是有一个王朝的国都却没事就搬家,这个以拆迁为主业的王朝就是商朝。

一、商朝开国前的迁都

商朝起源于商部落,始祖叫契(音为歇),又称阏伯。契的老爹是帝喾,牛逼闪闪的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神话级的人物。相传契没事就跟他兄弟打架,帝喾非常头疼,干脆把俩熊孩子分开,契被赶到商,也就是今天河南商丘一带,契在此建立了商部落。契在舜帝时代曾经辅佐大禹治水,后来负责管理火种。一个人能搞定水和火这两样,在原始部落时代牛气冲天。

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

契死后,商部落开始搬家。他的儿子昭明继续带着本部落的人开疆拓土,势力范围达到了藩和砥石一带,并且一度搬家到砥石,后来又搬回商丘。昭明一代的搬家更像是随遇而安,在守护原有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领族人征服新的土地,征服到哪里就以哪里为都城,在一切安定以后仍回故都呆着。

昭明死后,商部落著名的首领相土登上历史舞台。相土带领部族人驯化野生动物,野猪、野马、野牛、野鸡、野狗等纷纷被驯化,商部落畜牧业得以繁荣,同时驯化的野牛等动物为农业生产服务,也带动了农业的兴盛,为商部落进入奴隶社会奠定了基础。相土还是传说中马车的发明者。由于使用马车,商人的机动性大大增强,商部落的势力范围开始到达山东地区和淮南地区。相传相土到达淮南的相山一带,对当地的自然风光和肥沃的土地十分喜爱,就在当地建立城郭,称为相城,并把国都迁移到相城。跟他老爹一样,在一切安定之后,相土又把都城迁回故都。

相土以后,商部落消停了一段时间,昌若、曹圉、冥、王亥都老老实实在商都周围,没有进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直到商部落又出了一个狠角色,那就上甲微。上甲微的父亲,商部前代领导人王亥跟他弟弟带着货物到有易氏部落的领地贩卖,有易氏觊觎钱财,杀了王亥。上甲微带着部族人把有易氏灭国了。上甲微也曾经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一带,同样最后也回到故都。

至此,商开国以前的搬家告一段落。这段时期搬家主要与商部落开疆拓土有关系。

二、商朝开国后的迁都

商汤灭掉夏国,建立商朝,但是都城没有变,就是原来的商地,也称亳,现在的河南商丘。商朝不再是当初一个小部落,而是继承了原来夏王朝的一大片领土。为了有效治理这片土地,商王朝的办法就是安排自己的兄弟子侄到各个地方当长官。另外,商王朝一直没有解决好王位继承的问题,老王死后,到底是兄弟继位还是老王的儿子继位没有明确的说法。

尧舜禹汤,我就是汤

王位传到第十代君王仲丁的时候发生了件倒霉事,就是黄河决口把亳给淹了,仲丁没办法,只好把都城迁到了嚣,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会郑州。而仲丁在位发生了另一件事就导致了后来商朝长达九代君王为了王位争斗不休的九世之乱。那就是东方的夷人进攻商朝,仲丁虽然打败了夷人的进攻,自己的实力却大大削弱了。

仲丁死后,他弟弟外壬趁着侄子势力弱,夺取了王位。这个先例一开,那些控制王朝各个地区的商王的兄弟子侄们纷纷都有了当老大的野心。外壬刚死,报应就来了,他弟弟河亶甲就当了国王。此时商朝国内政局极为不稳,河亶甲看着情形不对,就准备重新洗牌。他洗牌的办法就是迁都,原先那些兄弟子侄本来位置巩固,现在迁都以后所有事情重新来过,大家重新来分配蛋糕。

河亶甲挂了以后,他儿子祖乙继位,此时黄河再次发生水患,没办法又迁都到今天的河北邢台。然后继续内斗,到男庚当王的时候,国都由邢迁到奄,也就是今天山东曲阜。这中间,皇室内斗频仍,商朝持续衰弱,直到出现了一个强人,他就是盘庚。

盘庚有感于内斗频仍导致国家衰弱,倡导从祖制迁都回商丘,要求大家继承商汤治国的遗志,后来尊重客观外部条件的需求迁都于殷。商朝从此中兴。

商朝地图

后来武丁时代,商朝最后一次迁都到朝歌,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鹤壁,历经四个国王后,王朝灭于武王姬发的周朝。

商朝建立以后的迁都,要么出于政治考量,要么出于黄河泛滥的考量。可怜华夏民族,此时仍然处于漫漫长夜,在着急的寻求突破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怡更伤4756
2017-12-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在中国古代,受不稳定的政治、军事、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朝代都发生过迁都的事情。《尚书序》记载:“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史记殷本纪》记载:自盘庚为王后,“乃五迁,无定处”。也就是说,殷商传十七世,共三十一王,国祚六百余年,居然总共迁都了十三次!

商汤帝

商朝的国君为何会频频迁都?君王任性,所以想迁都就迁都?当然不可能!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商朝的国君们选择不断迁都呢?原因或许有三。

商武丁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朝的宗教意识极其浓厚,原始神学观在很长时期内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也就是说,那是一个神性至尊的时代。《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有这么一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胳,戎有受服,神之大节也。”说的就是祭祀典礼对于商人的重要性——祭祀鬼神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并指导着商朝的所有国家日常活动。

此外,《尚书洪范篇》的相关文字也表明了,商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占卜来预决吉凶这一事实。在君、士、民、卜、筮五个因素中,必不可少的是卜与筮的意见;祭祀的权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商朝形势

商王朝迁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政治斗争。利益的分配不均,导致王室内部为了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频繁发生。《史记殷本纪》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说明了,自仲丁至盘庚,共历经九世;在这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导致内乱不止,又加之外患不断,所以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青铜四羊方尊(商)

自然灾害频发,也是商王朝迁都的一个原因。从商朝建国以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之期间黄河多次改道导致了河水泛滥,商王朝的君王们也就不得不迁都。

值得一提的是,《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段话解释了殷都成为商朝最后一个国都的原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