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会关注天气预报,因为它决定着我们第二天的计划活动是否顺利。那在古代,科学技术还没那么发达,人们是怎样预测天气的呢?其实啊,在古代早就有了预测天气的方法。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古代人都是很喜欢弹琴的,说到这个,我们首先会想到人们会用它弹奏很美妙的乐曲,殊不知,在这里琴弦还有另外一种作用。远在汉代,古人就利用琴弦的声音异常来推测空气中的湿度的原理来预测晴雨天气啦!因为琴大多是木制的,就像人们古代住的屋子里会有很多的木制品,当天气有异常的时候,这些木制品就会变得潮湿,从而人们会用这个来预测天气。
后来,人们根据一年的节气总结出很多谚语,如“疙瘩云,晒死人”等等,此外人们还会根据风力的大小来预测,风力一般比较大的话多半会带来雨水,或者看云,当天空变得昏暗,且伴有乌云的时候,多半快有雨降临。
其实,昆虫界也不乏出色的“气象员”。因为动物的感官比人类要灵敏很多倍,所以劳动人民很早就已经知道根据动物的行为来预测天气了。比如:鱼儿时常冒出水面吐泡泡,或者鸟类飞得很低等等都是一些预兆。
其实古代人的天气测的都是比较准的,因为这些都是从日常生活总结的经验,就算出现有误差也不会差到哪去。所以在这里不禁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在那个没有黑科技的年代仍然能像我们一样预测天气。
古代人大多是看天来判断天气,通过长期的农业生产的经验来预测,因此预测也就不够精准。
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天气的变化往往能够影响整个农业生产的进程。因此,在古代也就需要掌握一些对于天气的预测方法,才能够在农业生产时,游刃有余,而不是仅仅靠天吃饭了。
大多数的农民,一般都会看天。大多数都是在前一天的晚上,通过抬头观看,月亮明暗程度和星星的数量来判断第二天的天气怎么样。一般来说,要是前一天的晚上看见月亮很亮,并且很高,甚至能够看到月亮上面的阴影;同时天空上的星星很多,这种现象就象征着第二天一般都是大晴天,并且温度也比较高。但是,要是晚上看不见月亮,也看不见几颗星星的话,那么就要提前做好下雨的准备了。
同时,古代人也总结了很多俗语来判断天气的状况。比如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古人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俗语来告诉人什么样的云朵象征着最近几天的天气好,什么样的天需要避雨不能出门干活了。
所以说,古人虽然没有我们现代如此先进的仪器来测量,但是我们的老祖先能够通过自己总结的经验来安排农业生产,并且我们国家还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可以说我们的老祖先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