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将皇位传给朱高炽?
对于朱棣来言,最初之时朱高炽还真不是他心目中的继承人,因为朱棣一直看好汉王朱高煦。
朱棣自靖难之役开始到最终夺走侄子建文帝的天下,他所依靠的是武力。而朱高煦杀伐果敢,非常有军事才能,引得朱棣都说:汉王类我。甚至在靖难之役中,也不断暗示朱高煦,你大哥朱高炽身体可不好,所以你可要好好干。
但问题是,朱棣能武力夺天下,却不能再依靠武力治天下。当朱棣坐上皇位后才知道皇上真不是好当的,尤其是这群文臣们。这时朱高炽的优势就显出了。须知在朱棣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炽一直坐镇后方,统领一群文臣们,他对文臣的心思啥的门清。
所以,朱棣选择朱高炽的第一个理由就是:朱高炽更适合做太平天子。朱高煦虽军事才能卓越,但对治理天下却不在行,更何况历史进展到了太平时期,皇帝有否军事才能,已经不重要了。
第二个理由就是:自古以来皇位传承首推立嫡立长,朱高炽是嫡长子!这个位置就注定了,只要他不犯大错,很难被拿掉。因为这是根深蒂固的一种传承,得到了绝大多数官僚的认可。
而自北宋开始,一个王朝的统治根基,就变成了皇帝跟官僚集团的共同执掌,这需要双方有一个平衡点。可极大限制了皇帝的任性。所以朱棣再牛,也要向官僚集团适当妥协。
就更不要说,朱高炽自靖难之役起,就开始了跟这些官僚集团合作,双方早就存在着一种默契。如杨士奇等重臣,都是支持朱高炽的,朱棣对此也心知肚明。
第三个理由是“好圣孙”!这是解缙在关键时刻给出的理由。当时朱棣一直犹豫,就问解缙,到底立谁为太子,最终解缙说出了这三个字:好圣孙。即,朱瞻基。
朱棣非常满意,由此确定了朱高炽太子的地位。
朱瞻基,朱高煦的儿子,自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朱棣异常喜欢,认定了朱瞻基以后会是一位出身的帝王。
其实,无需过多吹捧此事。因为若朱棣真一门心思,想让朱瞻基日后登上皇位,他何必还在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摇摆不定?因此好圣孙,无非属于最后一根稻草的性质,使得天秤完全倾斜向了朱高炽。
除了朱高炽这三个加分项外,朱高煦在关键时刻,主动给朱高炽“送分”。
朱高煦清楚,老爸朱棣更倾向于自己,于是就开始变得飘了起来。比如,处处以李世民为榜样,甚至逼着朱棣封自己为天策将军,这可是李世民当年的官衔。
他若是李世民了,莫非就代表着朱棣是李渊?朱棣能不恼火吗!
这其实就说明了朱高煦的狂妄和不成熟,造成了白白丢分,反给朱高炽加分了。以至于最终,朱棣逼着他去就藩——当事情发展到这时,朱高煦就意味着彻底输了。
所以,朱棣选朱高炽为接班人,是一个非常合理且也是最优的选择。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于1378年生于明朝中都,其生母是徐达的女儿。朱棣当皇帝后,考虑立谁为太子时,曾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犹豫不决。朱高炽能够从太子之位顺利登上皇位,确实有很大的外在因素。
一、朱高炽以他温和的性格与处世态度,得到朱元璋的认可
在一次对孙儿的考察中,朱元璋要求几位皇孙分别批阅大臣奏折。朱高炽关注的都是与军民相关的大事,而忽略错别字。
朱元璋发现错别字没有改过来,就问朱高炽是不是没有看到。朱高炽回答:孙儿没有疏忽,我认为这都是小毛病,不足以麻烦天子。
朱元璋大为赞赏,接着又问他老百姓遇到水旱灾害怎么办。朱高炽回答:“恃圣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听了朱高炽的回答,心中不禁大喜,说到:“小子异日不可量也”。
考察过后,朱元璋册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开国之君的册封,如同一次“身份赋能”,对于日后朱高炽上位至关重要。
二、朱棣偏心,喜爱朱高煦
朱高炽体态肥胖并且患有足疾,在朱棣眼中,他是一个行动不便的胖儿子。再加上他生性喜静不喜动,让“马上天子”朱棣并不看好。
对朱高炽更不利的因素是,朱棣偏爱朱高煦。在靖难之役时,朱棣就带着朱高煦到前线作战立功,而让朱高炽留守北平,仅仅留给他几位文臣。
朱棣的这种“偏心”,反而给了朱高炽机会。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朱高炽与文臣建立友谊,深得文官拥护。还有一件事,也改变了朱高炽留给别人的文弱印象。
朱棣在外“靖难”,北平守备空虚,朝廷大将李景隆率50万大军直扑北平。朱高炽临危不惧,率领老弱病残坚守北平城,而他的母亲徐王妃也亲自督战。
当时北方天寒地冻,朱高炽想出一个办法,他让人往城上不停地浇水。等到第二天,城墙结冰,让敌人无功而返。这次守城之功,一举奠定在臣民心中的地位。
三、靖难之役后,朱棣的犹豫
朱高炽儒雅仁慈的个性,得到文臣拥戴,而且是朱元璋选定的世子,是最合法的继位人。此外,即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为名正言顺。
但是,朱高煦比较英武,性格也像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护朱棣,立下不少战功,而朱棣也许过立其为太子的诺言。
在军中,朱高煦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力,丘福等人都坚定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