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是什么?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当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是殿试,殿试又被称之为御试,是由皇帝参与的考试。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
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科学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选拔人才和现代的高考,是同一个目的。隋文帝继位的时候废除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的官位,开创了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到了唐代的时候,模仿隋朝的制度,将科举制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后来武则天登基的时候,又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当殿试这一考试形式产生之后,就可以排除掉一些通过钱财来获取官位的人,可以说殿试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重大措施。
二、明清科举考试
明清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是相同的,普通人想要做官,先从最低一级的考试院士开始,通过之后就可以成为秀才,然后是乡试通过之后就成了举人。再高一等级的考试叫做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之后叫做贡士,如果通过了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层级的考试,也就是殿试,可以见到皇帝,通过殿试的考核就可以成为进士。如果通过殿试的考核还拿了第1名,那就是状元,不仅可以名扬天下,而且肯定可以捞到一个不错的官位。
三、殿试
由于明清时期考试的内容全都是八股文,所以有没有真才实学是不知道的,但是能够考得过的人,基本上对八股文的运用是极其熟练的。考殿试的时候一般是由皇帝直接拟题,通过殿试来拟定进士的称号,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到了晚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呈现出僵化的状态,成为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来选拔出来的人才,也只不过是执行封建统治者意志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