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呢?

小行星形成的。... 小行星形成的。 展开
 我来答
星宇飘零
优质答主

2020-09-19 · 科学领域创作者
星宇飘零
采纳数:45 获赞数:33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太阳系的形成大致是这样的,在引力作用下,一团原始星云物质开始聚集,物质运动中相互摩擦损失能量并开始向内坍缩,当中心区域聚集到足够的质量,在引力坍缩下核心温度开始上升,当温度达到氢元素核聚变所需的温度(约1000万K),核心附近的氢会被点燃核聚变。

核聚变发生后,产生的高温辐射产生热膨胀,抵消了引力坍缩,导致物质向内的坍缩停止,引力坍缩和核聚变释放能量产生的热膨胀取得平衡,既不会在引力作用下向内收缩,也不会因热膨胀炸开,核心的氢元素开始稳定聚变,太阳进入主序星阶段。

当太阳点燃核聚变后,辐射开始往外传递,由于从核心到太阳表面有厚厚的等离子体,光辐射会经过吸收在释放并渐渐损失能量,最终到达太阳表面时已经从1500W高温的辐射变成了5770K的黑体辐射(由于高温产生的热辐射)。光子从核心核聚变发出到到达太阳表面以黑体辐射形式发出,这过程是相当漫长的。而核心核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中微子则会畅通无阻地向外辐射。

当太阳被点燃后,辐射和太阳风瞬间吹散了周围的气体,气体不再向中心天体太阳坍缩,太阳的质量开始稳定下来,外围物质也开始聚集。

由于内层气体被太阳风吹散,因此剩余气体较少,因此主要形成了一些固态行星,到了距离较远的木星轨道则保留了大量气体,木星得以吸收更多的尘埃和气体汇聚成气态巨行星。

当形成的各大行星清扫了各自的轨道后,太阳系就大致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了。

本来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不过有读者提出这个描述不完整,因为没有解释我们赖以存在的众多重元素的来源问题。我想一下确实应该解释一下。不过前面写得太流畅了,我不知道该怎么把这些内容插进去,所以唯有接在最后了……

根据恒星演化模型,当恒星核心核聚变进行到铁核聚变,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就不足以支撑引力坍缩从而无法进行下去了。这是因为铁的结合能较低,铁核聚变所产生能量与产生核聚变所需的能量相当,因此铁核聚变过程无法产生足以抵御引力坍缩的热膨胀,外层物质会以自由落体向内跌落,撞到核心坚硬的简并态铁核后产生剧烈反弹发生超新星爆炸。

也就是,核聚变到铁为止,恒星核聚变就无法进行下去了,那么地球上那么多比铁更重的重元素是哪里来的?科学家一开始认为,就来自于前面所说的恒星末期的超新星爆发。大量元素从核心喷出,同时喷出的还有大量中子,在喷发过程中就发生了一个中子俘获的过程,大量的中子被爆发出的元素俘获形成大量的高中子数同位素。当原子核内中子数远超质子数时,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因此在中子俘获过程结束后随即发生元素衰变,大量核内中子衰变成质子导致原子序数增加,更多的重元素因此产生。这一过程同样会发生在白矮星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发生Ia型超新星爆发的时候。

是后来通过对超新星爆发的持续观察发现,超新星爆发无法产生现实中看到的足够多的重元素,特别是原子序数远高于铁的重元素,比如黄金等,这可能是由于超新星爆发过程产生的自由中子数有限导致的。于是有科学家提出一种理论模型,在双中子星合并过程中,碰撞瞬间会甩出含有大量中子的物质,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形成各种超重元素。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在两年前全球科学家共同发布了双中子星合并的观测结果,通过光谱分析发现在抛射物里产生大量超重元素,其中就包括黄金。当时新闻里说碰撞中大约产生300个地球质量的黄金,这一消息“导致”发布会次日全球金价暴跌……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重金属都是通过超新星爆发高速喷出的,它们是怎么被减速后凝聚的呢?一般认为就是当这是抛射物在穿过原始恒星气体云时,被减速并混入到气体云中,最终就形成了前面说的原始星云。故事正式结束了。

Richard的杂文店铺
高粉答主

2019-08-15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5万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1023万
展开全部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始于46亿年前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块的引力坍缩。大多坍缩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阳,其余部分摊平并形成了一个原行星盘,继而形成了行星、卫星、陨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阳系天体系统。

这被称为星云假说的广泛接受模型,最早是由18世纪的伊曼纽·斯威登堡、伊曼努尔·康德和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提出。其随后的发展与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行星学等多种科学领域相互交织。自1950年代太空时代降临,以及1990年代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此模型在解释新发现的过程中受到挑战又被进一步完善化。

从形成开始至今,太阳系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有很多卫星由环绕其母星气体与尘埃组成的星盘中形成,其他的卫星据信是俘获而来,或者来自于巨大的碰撞(地球的卫星月球属此情况)。天体间的碰撞至今都持续发生,并为太阳系演化的中心。行星的位置经常迁移,某些行星间已经彼此易位。这种行星迁移现在被认为对太阳系早期演化起负担起绝大部分的作用。

就如同太阳和行星的出生一样,它们最终将灭亡。大约50亿年后,太阳会冷却并向外膨胀超过现在的直径很多倍(成为一个红巨星),抛去它的外层成为行星状星云,并留下被称为白矮星的恒星尸骸。在遥远的未来,太阳的环绕行星会逐渐被经过的恒星的引力卷走。它们中的一些会被毁掉,另一些则会被抛向星际间的太空。最终,数万亿年之后,太阳终将会独自一个,不再有其它天体在太阳系轨道上。

太阳系演化时序表

注: 此年表中所有时间和年代都应只被视作数量级指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破解世界之谜
2021-03-05 · TA获得超过58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6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8万
展开全部
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
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天文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这一基础理论搞不清楚,其他的很多天文学理论就搞不清楚。可到目前为止,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科学家们也没搞清楚。
地球膨裂说认为,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的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这些熔融的火球冷却后形成了行星、月亮、小行星、卫星和慧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大的火球在冷却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一些小的火球来不及收缩成球形,而冷却成了不规则的形状,形成了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小行星。一些小一点的火球由于离大火球较近而被“俘获”,形成了大火球的卫星。一些离太阳较近的行星具有较重的物质;一些离太阳较远的行星,具有较轻的物质。这是因为离太阳较远的行星具有的液态氢等物质和太阳表面的熔融物质一样,并且较轻,而且处在太阳表面,因此它们在太阳爆炸时获得了较大的离心力,飞离太阳较远;距离太阳较近的行星具有的岩石、金属等物质和太阳表面下面的熔融物质一样,并且较重,而且处在太阳表面的下面,因此它们在太阳爆炸时获得了较小的离心力飞离太阳较近。
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证据:
1、质量守衡
经科学家们观测,太阳的质量是太阳系质量的99.87%,太阳系中行星的质量是太阳系的0.13% (1)。那么太阳的质量+太阳系中行星的质量=太阳系(原始太阳)的质量。也就是99.87%+0.13%=100%。这足已证明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
2、角动量守衡
太阳角动量是太阳系的0.73% ,太阳系中行星的角动量是太阳系的99.27%
(2)。那么太阳的角动量+太阳系中行星的角动量=太阳系(原始太阳)的角动量。也就是0.73%+99.27%=100% 。这足已证明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
3、能量守衡(转动能量守衡)
因为天文计算中不可能绝对准确,所以我们可以把天文学家们关于太阳、行星的质量,太阳、行星的角动量占太阳系的百分比看成是整数。也就是把太阳的质量看成是太阳系质量的99.%,太阳系中行星的质量看成是太阳系的1% 、太阳的角动量看成是太阳系的1%,太阳系中行星的角动量看成是太阳系的99% 。这也就是说太阳的质量和行星的质量之比为99/1,太阳的角动量和行星的角动量之比为1/99。这也就是说太阳的质量和行星的质量之比和太阳的角动量和行星的角动量之比互为倒数1/99=1/99。
我们设太阳的质量为m ,太阳系中行星的质量为m1 ,根据角动量公式mr2ω,设太阳的角动量为mr2ω ,太阳系中行星的角动量为m1r12ω1 。这样太阳的质量和行星的质量之比与太阳的角动量和行星的角动量之比互为倒数,也就是m1/ m= mr2ω/m1r12ω1 (1) 。
我们假设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原始太阳爆炸形成太阳系之后,行星在太阳万有引力的拖拽下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的转动能就会不断向行星转移,直至太阳的转动能等于行星的转动能为止。
根据实心球转动能公式E=2/5mr2ω2,我们设太阳的转动能为E=2/5mr2ω2 ,太阳系中行星的转动能为E1=2/5 m1r12ω12 。太阳的转动能等于行星的转动能,也就是2/5 mr2ω2 =2/5 m1r12ω12 , 也就是mr2ω2 = m1r12ω12 (2) 。
根据(2)式得出 mr2ω/m1r12ω1= ω1/ω (3)
根据(1)、(3)式得出 m1/ m =ω1/ω (4)
根据(1)、(4)式得出ω1/ω= mr2ω/m1r12ω1 (5)
根据(5)式得出mr2ω2 = m1r12ω12 (6)
根据(6)式得出我们假设的(2)式成立,太阳的转动能=太阳系中行星的转动能,太阳的转动能+太阳系中行星的转动能=原始太阳的转动能,转动能守衡。
4、行星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我们知道,椭圆形公转轨道是因为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圆形公转轨道是因为离心力等于向心力。以地球为例,地球在近日点自西向东公转时,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所以地球离太阳越来越远,到远日点时离心力等于向心力:地球在远日点自西向东公转时离心力小于向心力,所以地球离太阳越来越近,到近日点时离心力大于向心力。
地球的公转轨道为什么是椭圆形呢?地球膨裂说认为,因为地球是太阳发生爆炸飞离太阳的,所以离心力大于向心力。这就像人造卫星的初始地球轨道是椭圆形一样。因为人造卫星是从地球上发射出去的,人造卫星有一个飞离地球的离心力,而且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因此人造卫星的初始地球轨道是椭圆形。因为人造卫星是被月球“俘获”的,离心力等于向心力,所以人造卫星的初始月球轨道为是圆形
按照星云说的观点,太阳和行星是同源的,它们都是原始星云形成的,因此它们的公转轨道应该是圆形的。
5、八大行星的近日点都在太阳的同一侧。为什么八大行星的近日点都在太阳的同一侧呢?这是因为八大行星是在太阳近日点的一次爆炸时同时飞出的。这就像人造卫星的地球公转轨道近地点就是人造卫星的发射点一样。
按照星云说的观点,太阳和行星是同源的,不可能八大行星的近日点都在太阳的同一侧。
6、太阳系角动量分布异常
我们假设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就应该太阳的转动能等于行星的转动能,也就是mr2ω2 = m1r12ω12 (2)。
根据(2)式得出mrω2 /m1r1ω12= r1/r (3)
根据(1)、(3)式得出 m1/ m = r1/r (4)
根据(1)、(4)式得出 r1/r = mrω2 /m1r1ω12 (5)
根据(5)式得出mr2ω2 = m1r12ω12 (6)
因为m1/ m =1/99,所以 mrω2 /m1r1ω12=1/99 。
也就是行星的角动量是太阳系角动量的99% 。
因此,太阳系角动量分布异常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太阳系的证据。
如果太阳系是原始星云形成的,上述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6个证据就无法解释。
参考文献:
(1)、查百度:“太阳的质量是太阳系质量的99.87%,太阳系中行星的质量是太阳系的0.13%”。
(2)、查百度:“太阳角动量是太阳系的0.73% ,太阳系中行星的角动量是太阳系的99.27%”。
作者:赖柏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扯犊子大王4
2021-07-13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973
展开全部
太阳系的形成并不是象以前所说的那样在物质中形成了一个星盘,中心是太阳,外边是各大行星的形成。太阳在银河系内就是一颗普通的恒星,在我们的周边你见过哪颗恒星是在一个云状物质中形成的吗?一个星系都是由象我们太阳这样的恒星组成的,是恒星的复制过程形成了星系。若是那样,每一颗恒星都自成一个云系,在空间其它星系我们也是可以看得到,可是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个。太阳系的形成是一颗恒星在进入到分解阶段的过程中,在表面形成一个表壳结构,是在形成表壳结构的过程中没有聚变到锂的氢和氦来到了恒星的表面之上,在氘的核聚变物质喷发作用的推动下形成了脱壳。一个脱壳只能形成一个行星,氢和氦就是气态行星的物质。当初太阳在表面形成了四个这样的脱壳,也就是现在的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也是按着这个顺序由外而内形成了各自的星球。那么固态行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表面形成表壳的过程中首先由锂形成一个形成层,是锂的长聚时特性决定的,在表面形成一个很厚的层面,太阳系内这些固态行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由锂的气化物形成的脱壳物质,是这些物质分别在氘的核聚变物质喷发作用的推动下形成了五个脱壳,发展出四个固态行星和一个小行星带。
小行星带为什么没有形成一颗行星呢?我们的太阳在形成小行星带的过程中虽然上浮的氢完全聚变到了锂,但表面温度是很低的,气化的物质当然会很少的,这些物质形成脱壳后汇聚到轨道面上之后就是因为物质太少,没有足够的引力把这些物质汇聚到一起形成一个原始的星球,而是分部在了整个轨道面形成了今天的小行星带。从火星到地球就是因表面温度的提高,气化的物质增多,星体逐个增大。那么到了金星为什么没有地球的体积大呢?这是因为氘的核聚变间隔时间逐渐缩短,在表面温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气化时间就起着决定作用了,所以形成金星脱壳的物质就比地球的物质少了一些,它的体积就小一些。
那么水星的体积更小了为什么?这些物质都是来自锂,而表壳结构的发展过程是按照元素物质的发展过程发展的,随着物质的发展,长聚时的锂经过一段时间后从锂聚变到铍,从铍聚变到硼,从硼聚变到碳,从碳聚变到氮在形成层的低部开始向上升浮,在升浮过程中从氮聚变到氧,从氧聚变到氟,从氟聚变到氖,从氖聚变到钠,从钠聚变到镁,从镁聚变到铝,从铝聚变到硅。硅同样也是一种长聚时元素,而且还是星球的表面物质,无论是恒星表面还是固态行星表面都是这种元素占据着表面,这也是物质决定的,是物质发展的顺序和比重决定的。而形成固态行星的过程只限在锂在表面,当硅通过这段物质的发展会逐渐占据表面,以锂为主体物质的形成层随着物质的发展就要向下移动。表面上的锂被发展出来的硅隔离在表面就只有那么多,到了水星脱壳形成的时候锂真的所剩无几,氘的间隔时间就更短了,所以水星脱壳形成后就是那么多物质,形成的星体就很小。
氘的核聚变物质喷发,如果没有脱壳物质的存在我们是看不见的,只有形成了脱壳才能看到在氘的核聚变物质喷发作用的推动下形成了各自的脱壳,是这些脱壳物质的汇聚形成了各自的行星。2002年3月麒麟座ⅴ838恒星的一次爆发很可能就是一次氘的核聚变物质的喷发形成了一个脱壳的过程,这次喷发后我们也看到了之前形成的一层层云状物质,同时也观察到了当时恒星表面温度并不是很高,相反温度是很低的,这些都是符合物质的发展条件和规律的,这不是巧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aaa327330332
2019-08-15 · TA获得超过284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38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12.3万
展开全部
有记录片讲过 宇宙初期只有最初的氢元素 (最轻 最简单的气体) 然后通过重力将氢气聚集在一起 达到氢元子碰撞开始核聚变 这样第一代恒星出产了 聚变会产生新元素 如 氦 碳 氖 氧 最后是铁,每一级别的聚变都会释放能量 但铁聚变不会产生能量 而是吸收 与本身重力反应导致重力越来越强大 越来越热 最后超新星爆炸 爆炸后就是星云了 从爆炸中锻制出更重的元素 如 铅 铂 金等,而爆炸中心又将气体通过重力再拉回来 开始2次聚变 聚变的那一股能量将气体吹离最后形成 木 土 天王 海王等气体星,近点形成 水 金 地 火实体行星,我们的太阳据天文学家推断 就是远古恒星爆气后 二次聚变产生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