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关于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欢迎阅读
是在文言文中作为助词的用法和意思
(1)《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69页注:全句的意思是“击退戎、狄,制御荆、舒”,;是,助词。可见这是个倒装句,可“是”的用法,讲得不够清楚。再查万光治和徐安怀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81页,注:戎狄必须打击,荆舒也应该严惩;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前者用主动语态译句,后者用被动语态译句,因而语序不同;把二者对“是”的注释结合起来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2)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3)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同上)
(4)诸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冯婉贞》)
是在文言文中作为代词的用法和意思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 直保持到现在。请看下面的例子: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
(4)是时,上未立太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 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
(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同上句)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
(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
(10)民之有口,犹士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邵公谏弭谤》)
(11)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同上)
(1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于是”的用法有二:“于”“是”各为一词,(9)中的“于是”表示“在(捕蛇)这件事上”,(10)中的“于是”表示“由此”“从此”之意;(11)(12)中的“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示承接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