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儒系道家思想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前赤壁赋》为北宋豪放词派代表苏轼在遭受牢狱之灾后被降职至黄州游历山水时所作。诗人一生历经三起三落,各种各样的诬告陷害是他命运多舛的罪魁祸首。而他既能够在苦闷孤独的贬谪生涯中仍然乐观淡然,也没有在仕途失意前路迷惘时丢掉积极有为的处世原则的原因,便是他能够利用自己独一无二的儒系道家思想进行自我排解和劝勉。《前赤壁赋》正是作者虽身处逆境却利用这一思想保持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的真实写照。
一、儒系积极入世的处世原则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一直占据着苏轼思想的主导地位。《前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里的“美人”实际上既是他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也可以按照屈原“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说法推断是他对君主的怀念和幻想。用“美人”这一意象,抒发他仕途上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与失意的胸怀,同时也承载着他忠君爱国的情感,说明苏轼在贬谪生活中仍不忘政治,一直秉承着儒家积极入世的处世原则。“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对曹操建功立业的羡慕,也表达了自己积极入世的原则和想要为国效力的心愿。
二、道系清静无为的精神排解
在生活中道家超脱阔达的人生态度也对苏轼有着极深刻的影响。《前赤壁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御风”“登仙”等充满道教意味的词语正是道家所追求的顺应自由、超脱人间羁绊和束缚的生活,也是苏轼的精神寄托。“……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以一世之雄曹操也只是显赫一时为例,感叹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抒发自己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幻想。“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一句也再一次说明苏轼的精神寄托出自于道家。而这样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亦是道家的消极隐逸思想的反映。
三、儒系道家思想的成功运用
苏轼一生几乎都在贬谪中度过,因此仅仅是儒学一家的思想容易使人消沉堕落,但道教消极出世的主张却又与他积极入世的原则相悖。于是他选择将二者兼收并蓄的同时取精华去糟粕,以出世之身怀入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是他儒系道家思想的最终体现。《前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不断流逝的时间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人生就像这明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正如苏轼的另一部作品《水调歌头》中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的思想情感并没有如同道家般一昧的消沉低迷,而是如涅槃而生的凤凰一样即使面对困境也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而这样积极阔达的人生观是苏轼将儒道两家思想糅合后合理运用得到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这便是苏轼能够将儒道两家思想“求同存异”地融合运用的重要原因。也因此,他虽身处逆境也能够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认为世间万物皆有主而不能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好比是无止境的生命,又或是权势钱财等身外之物,这样的自我劝勉与慰藉既能帮助他排解仕途失意的苦闷,也是他能够保持乐观心态、在生活上不自怨自艾,在政治上也不随波逐流的原因。
《前赤壁赋》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仅是苏轼豁达的人生观、时间观,更是他失意时利用儒系道家思想所进行的自我排解。或许,正是这样的思想让苏轼既能够在仕途失意的人生路上成为一个“快乐的天才”,使他怀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政治决心不畏逆境坚持自我,也让他可以回首一生发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慨,令他的精神境界和文学创作成为历史上的不可复制。如林语堂先生所析:“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轼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命运多舛,走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他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爬起,在大多数人都在埋怨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之时,他仍然依靠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儒系道家思想进行自我排解与劝勉,一生都坚定不移地迈着为民请命的步伐。
当我们也遇到自己人生瓶颈之时,也应学着像苏轼一样不忘初心地从多角度看问题。在既能排解自己内心的苦闷压抑、重拾信心的同时,也能够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我想,君子固穷,难,正是因为你在路上。而苏轼的儒系道家思想,便是那给在这条路上苦苦奋斗着的人们点亮的一盏明灯,鼓励着他们继续前进。
一、儒系积极入世的处世原则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一直占据着苏轼思想的主导地位。《前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里的“美人”实际上既是他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也可以按照屈原“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说法推断是他对君主的怀念和幻想。用“美人”这一意象,抒发他仕途上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与失意的胸怀,同时也承载着他忠君爱国的情感,说明苏轼在贬谪生活中仍不忘政治,一直秉承着儒家积极入世的处世原则。“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对曹操建功立业的羡慕,也表达了自己积极入世的原则和想要为国效力的心愿。
二、道系清静无为的精神排解
在生活中道家超脱阔达的人生态度也对苏轼有着极深刻的影响。《前赤壁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御风”“登仙”等充满道教意味的词语正是道家所追求的顺应自由、超脱人间羁绊和束缚的生活,也是苏轼的精神寄托。“……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以一世之雄曹操也只是显赫一时为例,感叹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抒发自己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幻想。“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一句也再一次说明苏轼的精神寄托出自于道家。而这样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亦是道家的消极隐逸思想的反映。
三、儒系道家思想的成功运用
苏轼一生几乎都在贬谪中度过,因此仅仅是儒学一家的思想容易使人消沉堕落,但道教消极出世的主张却又与他积极入世的原则相悖。于是他选择将二者兼收并蓄的同时取精华去糟粕,以出世之身怀入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是他儒系道家思想的最终体现。《前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不断流逝的时间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人生就像这明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正如苏轼的另一部作品《水调歌头》中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的思想情感并没有如同道家般一昧的消沉低迷,而是如涅槃而生的凤凰一样即使面对困境也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而这样积极阔达的人生观是苏轼将儒道两家思想糅合后合理运用得到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这便是苏轼能够将儒道两家思想“求同存异”地融合运用的重要原因。也因此,他虽身处逆境也能够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认为世间万物皆有主而不能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好比是无止境的生命,又或是权势钱财等身外之物,这样的自我劝勉与慰藉既能帮助他排解仕途失意的苦闷,也是他能够保持乐观心态、在生活上不自怨自艾,在政治上也不随波逐流的原因。
《前赤壁赋》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仅是苏轼豁达的人生观、时间观,更是他失意时利用儒系道家思想所进行的自我排解。或许,正是这样的思想让苏轼既能够在仕途失意的人生路上成为一个“快乐的天才”,使他怀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政治决心不畏逆境坚持自我,也让他可以回首一生发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慨,令他的精神境界和文学创作成为历史上的不可复制。如林语堂先生所析:“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轼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命运多舛,走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他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爬起,在大多数人都在埋怨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之时,他仍然依靠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儒系道家思想进行自我排解与劝勉,一生都坚定不移地迈着为民请命的步伐。
当我们也遇到自己人生瓶颈之时,也应学着像苏轼一样不忘初心地从多角度看问题。在既能排解自己内心的苦闷压抑、重拾信心的同时,也能够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我想,君子固穷,难,正是因为你在路上。而苏轼的儒系道家思想,便是那给在这条路上苦苦奋斗着的人们点亮的一盏明灯,鼓励着他们继续前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