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考古的什么原理?
依据的是考古地层学原理。
在一个遗址里,大部分土层都是因为古代人类长期活动而堆积形成的。在一些临近水源、物产丰富、适宜人居的地方,古人类多次选择定居于此。一群人在此定居一段时间后,由于自然环境改变、人类生产方式进步或政权更迭等原因,这一人群灭亡或离开了,他们居住的房屋垮塌了,储存粮食的窖穴废弃了,制作陶器的陶窑坍塌了。
慢慢的,这些房屋、窖穴、陶窑等被土壤覆盖;若干年后,另一群人又再次来到这里定居营生,他们又在当时的地面上建房、修路,生产生活;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于是,每一个时期的人类活动都形成了一个甚至多个文化层,他们修建的房屋、陶窑、灶、井等,甚至他们死后埋葬的任一个墓葬,都是一个文化堆积。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的遗址,多是保留了多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文化堆积。
发掘中分辨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和文化堆积:
由于各时期人类不同性质的活动,导致了自然土壤形成不同的颜色、松软程度有了差异、包含物也不尽相同,发掘中,主要根据土质、土色来划分文化层、文化堆积。例如,一个平面刮平后,周围都是黄褐色、较致密的土,中心有一个封闭、近圆形的深褐色土分布,我们先把这块深褐色土圈出来,慢慢清理时发现圈里的土比圈外的土更松软、更湿润,还带点粘性。
清理到底部时发现了一些破碎的陶片、动物骨骼残片,这些陶片不属于同一件陶器,动物骨骼可能也属不同的种属,那我们可以推测这块深褐色的土实际是灰坑废弃后的填土,这个灰坑至少应该是生活于黄褐色地层之上甚至更晚的人群修建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