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剧为何没落了?
曾经,重庆的方言剧集和电视栏目,都拥有着非常强的存在感。用家喻户晓和人尽皆知来形容,可谓是非常恰当。
在这其中,电视剧《山城棒棒军》和栏目剧《雾都夜话》是不得不提的。
山城里才会有的“棒棒”
电视剧《山城棒棒军》在1997年播出,而同年,重庆也正式成为新中国第四个直辖市。
《山城棒棒军》定位的是喜剧,因此我们能够在剧中看到众多令人捧腹的场面,很多段落,至今还被大家所津津乐道。
故事本身相对简单,讲诉了来自农村的劳动群体“棒棒”,在重庆依靠自己的劳力来工作, 并伴随着身边人和事的变化。
虽然是以喜剧作为主要表现手法,但是在《山城棒棒军》里,我们也能够看到很多其他的要素:亲情、友情、爱情等等。
结尾时,“蛮牛”因为见义勇为而牺牲的场景,令很多人动容。据一位小伙伴回忆,当初看到这段剧情的时候,自己哭得稀里哗啦的。
正因如此,《山城棒棒军》在影响力和深度上,几乎都达到了当时的顶峰。虽然后续还推出过续集,不过重庆游品白纸哥的记忆里,始终都还是最初的第一部。
除了《山城棒棒军》,重庆的方言剧集还有很多,影响力和深度上都有不错的表现,那一时期,可谓是方言剧集的黄金时代。
重庆人自己的故事
《雾都夜话》自1994年开播,一直延续至今,因为时间跨度太长,导致很多朋友都以为,这个节目早已停播。
“这不是电视剧,这是真人真事,是我们重庆人,自己演自己的故事”,这是《雾都夜话》最初的开场白,后来改成了“是我们老百姓,自己演自己的故事”
《雾都夜话》的确很真实,讲述的都是咱们普通人身边的故事,而且基本上采用非职业演员,营造一种更强的真实感。
虽然很多故事都显得鸡毛蒜皮,但是却又显得那么熟悉,随着演员们出场次数增多,也变成了熟悉的面孔。
不过,《雾都夜话》也有遇到瓶颈期,虽然故事来自生活,但是也还需要后期创作,吸引观众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一档持续播出的栏目剧来说,绝对是一种挑战。
当然,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这样贴近生活的栏目剧,吸引力的确是足够强的。在播出的时间段,通常都是一家人坐在一起,收看这档栏目。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管是以《山城棒棒军》为代表的方言剧集,还是《雾都夜话》这样的方言栏目剧,都开始走下坡路。
一方面,大家看得多了,欣赏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特别是年轻的一代,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全新的网络,无暇顾及。
而节目本身的守旧以及后续人才的短缺,使得节目质量也出现了下滑。
观众的流失导致收视率下滑,进而影响了节目的营收,收入少了,对于节目的投入也减少了,最终导致节目质量下滑。
而节目质量的下滑,又反过来影响到观众,如此造成恶性循环。
但是,方言类剧集和栏目,就真的没有市场发展的可能性了吗?
在全面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当下,方言的生存环境已经变得岌岌可危。在一些地区,很多人都已经不再使用方言,不是他们不想说,而是已经不会说了。
在重庆,方言的使用率依然是很高的,不管是年轻群体还是老年群体,大家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方言。
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方言也应该被保留,因为他们是地方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
而这些方言剧集和方言栏目,将会成为方言留存下来最重要的影像资料。
重庆方言剧的未来,在哪里?
最近,一部热播剧《风犬少年的天空》,似乎让人看到了希望。剧中的方言虽不算特别正宗,但是已经让大家重新认识到了方言的魅力。
重庆虽然依旧成为了众多影视剧的拍摄地,但是他们大都只是让山城成为背景板,真正融入重庆文化的,实在是太少了。而要是采用重庆方言进行表演,那可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曾经的重庆方言剧,核心观众群体依然以川渝地区为主,而未来,如果想要有所突破,就需要把目标群体范围进一步扩大。
方言剧集,应该拥有和其他普通剧集一样的地位,而不能因为它使用方言就被另眼相待。
如何让方言剧能够突破地域限制,这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且,这不仅仅是重庆方言,而是所有方言都要考虑的。